土地管理三维思维与土地空间资源认知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月(中)5期   作者:王璐
[导读]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硬件设施的支持,所谓的硬件设施,无非就是建筑物、物品、设备等,然而建筑物是附着在土地上的,因此,对于土地的利用就变得尤为重要。

        王璐
        江苏省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摘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硬件设施的支持,所谓的硬件设施,无非就是建筑物、物品、设备等,然而建筑物是附着在土地上的,因此,对于土地的利用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多个角度讲述并分析了土地管理的三维思维和对土地空间的认知。有了这些理论做基础,相信以后对于土地的管理和利用会更加有效,避免对其进行一些不切实际的浪费或者利用。
        关键词:土地管理;三维思维;空间资源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土地的利用越来越重视。因此,对于其利用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完善,土地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主要的载体,生产力的发展、土地以及其他材料的形式、包容性和理解性等功能和整体面貌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发展和演变,给社会的管理体制和工程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对于土地的充分利用和思考变得尤为重要,这个问题是现在和将来都必须要去研究和实践的。
        一、土地管理的若干相关内容
        1、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调整土地的一些复杂关系,组织和监督土地的开发与利用,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方面的综合性措施。
        2、土地管理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资源的数量不够清楚;土地资源的质量千差万别;土地的权属在一定的程度上混乱不清;土地纠纷事件多而复杂;土地的浪费相当大[1]。
        3、关于土地的使用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中国,土地使用权的主体是相当广泛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是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都是可以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权可以出让、转让、买卖、出租和抵押,也可以进行交换、变更、赠与、继承或划拨。
        4、对于土地的利用,是对空气、水分、地形、生物等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体的充分利用,如果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够高,则对这些因素的认识程度就高,利用时采取的手段、措施也就越恰当,取得的效果就越好。土地利用还是一个和经济相关的问题,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在利用中必须服从一定的经济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土地利用程度、结构、效益等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的相关保护。从古至今,人类利用土地来满足自己的生活以及发展的一些需要,土地利用的三大目标是土地利用的经济目标、生态系统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
        5、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①土地自身所包含的自然条件。地势的高低,土壤的肥瘠,降水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以及动物、植物、矿产的分布情况等。②经济条件与利用技术水平。土地的利用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这又和人类现阶段的技术水平有密切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使土地利用率有明显的提高。现在,还有许多的土地人类尚不能很好的加以利用,例如高山、沙漠、峭壁、未经风化的岩石、深厚的冰川等。③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
        二、关于土地管理三维思维
        1、土地管理的三维思维源于对土地的立体化的利用,随着城市的发展理念及土地利用的三维转变,以往秉承着二维思维的土地科学理论方法,已经不能够继续支撑如土地立体化利用等显示其三维特征的土地利用行为的实践管理。现在实行的关于土地的管理理论是在土地平面资源属性扩展出的人权地关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其重点关注的是土地表面的自然、社会、经济要素及内部的一些相关机制。而土地立体化利用产生了脱离土地表层的要素存在,并在不同位置之间发生有形或无形的流动,这种三维存在及运行机制已超出二维的土地认知。这是一种理论的升级,更是一种思维的升级,在现阶段还是比较先进的。
        2、对于管理技术的三维认知,土地管理的三维思维包含了视角、内涵、思维的全新转变,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需要创新有关理论认识及科技方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持续研究出更多的解决方法去更新原有具有缺陷的理论。


三、土地空间资源的管理
        在土地空间资源的管理上,要把土地资源的合理与充分的利用作为短期目标,更多的空间是需要通过效率去充分调整,小空间是整体调整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管理和管理活动的大目标。主要针对的是管理的概念、理论基础、核心技术和系统。它是从二维向三维立体突破的进一步发展,在进行进一步规划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土地和空间质量资源的相关信息,详细并分析其意义,需要对土地及各类空间资源与土地质量资源的关系进行详细的分类,最终确定其与自身相关的其他物质的永久关系。这是需要他们自身进行不断探索的,因为它是一个比较发展的概念,必须先梳理好其中的利弊关系以及一些相关细节,才能充分的将其利用,并实现其最大的价值[2]。
四、土地空间资源存在的问题
        1、现阶段,土地管理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这是基于国家层面的问题,它需要一个完善合理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其使用土地资源时能有足够的依据,为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做好基础。
        2、供地管理主体比较分散,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好,宏观调控方面比较乏力。这个就需要国家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对基层的管理要更加的严格。
        3、土地的配置机制还不是很完善,导致土地资产在有运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漏洞。
    4、虽然我国在国土空间规划立法上有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价值取向、部门利益、专业限制和沟通不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各类国土空间规划之间规划职能不清、规划内容不断的发生冲突、规划资源浪费等问题层出不穷,使现有法规远不能适应规划工作的需要,与依法治国的要求和按规划执行仍存较大的差距。
        五、完善土地空间资源规划
        1、关于指标方面的问题:对于建设用地的总规模,各个省市之间是保持不变的。但是,在市域内是可以进行平衡与调整的,国家分配的指标,正处于征求各省意见的阶段,正在规划协调中。
        2、土地空间资源布局的问题:其重点是如何优化基本农田布局和优化建设用地的布局。难点是国家城市周边、交通沿线等优质耕地,提出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政策。这些政策都是现阶段正在研究并分析的问题,对以后土地空间的合理利用做好了铺垫。
        六、土地空间资源的错配问题与纠正策略
        1、土地是一种稀缺的、高度分化的资源类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资源的错配在现实的社会中经常出现。土地资源地区间错配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失衡,造成资源错配的一种现象。土地资源在不同的产业和企业间的边际产出差异是造成土地资源产业部资源错配的主要原因。土地资源错配会带来各方面的效率损失,因此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优化[3]。
        2、对于错配问题的纠正,也就是优化策略,应该从多个角度去处理。基于效益损失视角,应该运用生产函数的模型去估计土地资源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之间的配置收益损失。基于错配视角,在宏观上通过测度建设用地错配程度,提出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原则。在微观尺度上,估算不同类型产业或企业土地要素投入的扭曲程度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要素在不同产业间分配的有效方案。通过这些操作,可以尽可能的对其错配现象进行纠正。
        总结:通过对土地管理三维思维与土地空间资源认知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从二维到三维的思考是一种思维升级的过程。本来土地资源就是一种需要多方面运用与开发的事物。基于三维思维模式,各种土地资源是相对稀缺的,必须在三维平面上对土地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杜茎深, 陈箫, 于凤瑞. 土地立体利用的产权管理路径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034(002):1-8.
        [2] 张瑆熠. 立体思维视角下现代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探讨[J]. 江西建材, 2016, 000(023):253-253.
        [3] 何兵, 何兵. 典型区土地资源三维系统[J].  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