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城市智能交通体系不足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陶威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加剧,为提高出行效率,缓解交通压力,出现了智能交通系统。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重庆  400041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加剧,为提高出行效率,缓解交通压力,出现了智能交通系统。在分析国内外智能交通系统现状的基础上,对于智能交通体系框架、技术创新、智能交通体系产业产品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思考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案,促进智能交通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ITS框架体系;技术创新;ITS产业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交通事故越发频繁。如何实现生态城市绿色出行,高效利城市道路,迫在眉睫。对于城市的建设,不可能通过不断的修建道路来改善交通拥堵问题。如此利用交通资源,不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概念。而智能交通体系的目的就在于更加科学高效的运用交通资源,改善交通环境。同时使得管理更加规范化,使交通收费服务更加便捷,缓解交通需求与交通能力之间的矛盾。
        1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现状
        1.1智能交通体系框架
        智能交通系统本身是,十分复杂的综合体系。智能交通系统子系统众多,用户面广,技术手段也多种多样,并且不断变化更新。为保证智能交通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能长期稳定地满足交通体系的服务质量,保证交通系统的协调性和整体性,使各个行业、各个技术领域、各方单位都能够共同参与,并进行合理的角色担当,便需要在建成智能交通运输体系之前,确立智能交通体系的基本框架。
        1.2我国ITS框架体系的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智能交通系统协调领导小组,开始制定我国智能交通体系框架的雏形。于本世纪初正式出版《中国ITS体系框架》。智能交通体系框架明确了,我国智能交通体系的总体内容,保证投资的经济性。同时明确了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用户,在智能交通体系发展过程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对于智能交通体系的发展方向做出了远景描绘。
        1.3国外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1.3.1美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本身是由美国智能交通协会提出的,意味着对于智能交通系统的深入探索,是由美国作为开端。美国对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目标相对分散,主要是对交通的监控管理,信号控制和ETC,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
        1.2.2日本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日本本身国土面积相对较小,土地资源相当稀缺,但机动车总量过亿。由此造成的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如果选择,建设新的道路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是不现实的。对于日本来说,只能极大的优化交通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解决所面临的交通困境。
        1.2.3欧洲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欧洲国家因为国土面积相对较小。同时由于欧盟在欧洲的领导作用,对于欧洲的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划分为一个整体。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英国运输研究所开始研究SCOOT系统,主要支持公交系统,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以及事故检测系统和车辆排放物。欧盟致力于改善交通网络状况,优化交通体系结构来促进社会发展。
        1.3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在1997年,由国家科技部组织,交通部,铁道部公安部,建设部以及国家技术监督局协同合作,成立了中国智能交通体系政府协调小组,同期开始编写国家智能交通体系的框架,我国开始了智能交通体系的建设。经过多年来我国对于基础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以及对于智能交通体系的不断探索。我国在大中城市建立了,交通管控中心,为监控管理,疏导处理城市发生的交通堵塞问题和事故情况。同时对于紧急事故救援系统和不收费停车系统以及通讯系统开始研究与应用。相关的电子产品产业也得到了发展。
        2.我国ITS产业的不足处
        2.1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产品
        我国智能交通运输体系还未为完善,很多东西都处于起步阶段。但交通运输体系的根本是基础设施的建立。于是大量的企业参与到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问题是品牌众多,产品杂乱,质量难以保证。涉及智能交通领域的产品,包括手机、GPS导航产品、车载卫星导航产品。其中参与到这些产品的不乏有国企,央企等大型企业。


        2.2ITS的技术创新
        在我国,技术创新方面长久以来,主要是由三大集体构成,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在我国企业的创新力量仅占20%左右,并且很多企业还没有技术创新能力。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为企业,这样便极大的影响了我国技术创新水平的发展。
        3不足的应对策略
        3.1对于ITS体系框架
        充分发挥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加强对于业内人士,专业知识水平的教育普及,智能交通体系,对企业和员工,与智能交通体系框架进行培训工作,提高相关人员对于ITS系统的认识水平
        加强国际协作,充分交流和借鉴国外的ITS体系框架知识,探索出符合中国特点的智能交通体系框架。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加强对于智能交通体系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于ITS体系框架的资金投入。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同ITS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制定发展战略,确定相应的行业技术指标和规范,保证ITS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和怪路。
        加强公众对于智能交通体系框架知识的教育为智能交通体系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基础。开相应的技术等级考试推动行业联盟的建立。
        加强智能交通体系框架与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之间的联系。
        3.2对于技术创新
        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智能交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对于核心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核心技术的匮乏使我国的智能交通体系受到外国的压制。即使能够从,国外获取某些核心技术,但很难确保,关键技术是最新的,同时要付出高额的成本。只想要提高我国智能交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要提高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
        3.3对于ITS产业产品
        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需要长周期的供给,在对于智能交通产业企业的发展上国家需要,对融资提供优惠政策,吸引资金进入智能交通产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对于一些公益型的智能交通项目,政府部门应该承担相应的投入,建立合理的投资制度,保证日期能够长期稳定地投入。对于一些盈利性的智能交通项目,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合格的体系,同时完善投资制度,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流入这一产业。通过这两种方式,加大对于智能交通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智能交通产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4改善交通,以人为本
        4.1驾驶员的提高
        在对于国内的900多起交通事故调查中,我们发现,90%左右的交通事故都是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单一的加强信息技术的管理,交通体系的运营,其实对于整体的发展人是有所欠缺的。我们同样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法律体系,强制法律观念,对于道路使用者进行智能交通教育,使民众能够,遵守交通规则,建立良好的交通意识。
        4.2国民教育
        智能交通教育应当是终身教育。在幼儿园时期,应当设立,常识性课程,。对于中小学,邀请公安交通部的人员,开展智能交通安全讲座。普及智能交通。
        对于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发行宣传手册,让更多人去了解新的规则和规范。
        5总结
        智能交通体系的框架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影响到了它能否不断的更新发展,满足各个行业各个方面,各个单位的要求。智能交通体系框架极大地影响到了智能交通体系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智能交通体系框架,才能更好的推动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建明.智能交通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陆化普,李瑞敏.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4,6(01):6-19.
        [3]《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中国公路学报,2017,30(06):1-1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