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济南 250358
摘要:无论人或动物,生存需要都是其最基本的需要,是第一需要。本文以马克思“现实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大属性为分析重点,探讨了人是否在一定条件下超脱动物性的问题,为更深入的了解马克思人学理论奠定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现实的人;生存需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一、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提出
不论处于哪个时代,“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都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在黑格尔那里,人是辩证的、自由的、历史的,人自己创造自己,并且成为人是自己的责任,主人和奴隶究其一生都在为寻求承认而斗争。黑格尔认识到了劳动的力量,从而认为奴隶通过主动地劳动去成为人,他高屋建瓴的看到了劳动在人的主体性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这为后来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思想奠定了重要指导意义,遗憾的是,黑格尔过于绝对化的肯定了劳动的积极作用,忽视了它的消极方面。首先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进行批判的就是费尔巴哈,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主观精神与客观存在的结合体,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他指出:“人的本质,尽管千变万化,就其基本意向而言,不总是某种与自己等同的、可靠的、甚至感性地确实可靠的东西吗?”【1】 虽然费尔巴哈提到了客观存在,但是他所认为的客观仍是直观的,是机械唯物主义,也被马克思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批判了旧唯物主义感性、直观的概念,提出了人不是固有的抽象物,而是现实中的个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是不断运动发展的,人也是不断发展的,人既得益于历史的推动又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为了解除这种被动的束缚,人在遵守客观规律的条件下需要进行能动的实践来获得人类的全面解放,步入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处于现实中的个人,要想实现自由解放,就要进行实践,而人要进行实践活动,首先要满足人的第一需要,即生存需要。
二、马克思的第一需要的基本内涵
(一)生存需要(物质需要)的内容
生存需要是指现实的个人通过获取一定的物质资料得以维持自己的生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论是处于哪个时代,也不论是个人还是动物,都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这是人和动物的天然本能。不区分性别、年龄、种族、种类...维持生存的物质资料既有从自然中获取的部分(如:水、空气、树木),也有通过实践加工改造的产品(如:食物)。但是,人的生存需要又区别于动物的生存需要,简单地吃、喝、繁衍后代仅仅是动物的需要,而现实中的个人,不仅包括肉体发展的需要(吃、喝、住、性行为),还包括社会交往的需要(劳动实践、人际交往、社会分工等)。人的生存需要也是动态发展的,人所关系到的方方面面也是发展变化的。例如,在过去,人们通过摘取树上的野果、河中的水来果腹,通过树叶遮挡隐私部位,住在山洞里,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跨越,现代的人们将从自然中获取的食物进行烹饪、蒸煮以获取佳肴,设计风格各异的衣服,修建遮风挡雨的精美房舍,历史在发展,人也在发展,人们的生存需要也在变化。
(二)生存需要的显著特征
不论人还是动物,都要维持最基本的生存,生存需要是其他一切高级需要的基石,其他高级需要是生存需要的扩展和延伸,离开生存需要就不用谈其他任何需要了。生存需要是现实的主体通过获取客体对象满足自己需要条件的过程。
首先,生存需要具有客观性。有人就会有需要,人作为客观存在的主体,需要也随之产生,而人又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从自然界获取水、食物、空气...这些作为需要的对象也是客观的,这些对象不会因为人的需要而存在或者消失。【2】其次,需要不断被满足的过程是客观的。马克思认为人是不断全面发展的个人,需要会随着人的发展不断产生出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因此,需要不断被满足、不断进行更迭的过程是客观必然的。需要注意的是,需要的更迭过程与社会的更迭过程类似,都是层层累计,逐步递进的,不会出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因为需要是有层级的,低层次的需要为高层级的需要奠定基础,高层次需要的出现依附于低层次需要的经验。最后,生存需要具有主观性。人是有意识的主体,可以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通过头脑中存在的认识感知客观世界,水映射在人的头脑中,人产生了口渴的感觉,人因此有需要喝水的意识,于是人就知道当自己口渴的时候可以通过获取自然界中的水资源来满足头脑中产生的意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主动获得的过程,而且,不同的人对生存需要的需求也不同。
(三)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分析现实的人的部分谈到,人的第一个活动是要满足自己生存,人首先要获得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这第一个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3】马克思“现实的人”把生存需要视为最基本的需要,然而人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需要,还衍生出其他社会性需要,不同层级需要的出现势必也造就了新的物质资料的获得。那么新的物质资料是怎样获得的呢?总的来说,为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而进行劳动活动所产生的物质资料就是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
三、从“现实的人”的两大属性辩证看待人的的生存需要
罗尔斯逻辑起点是无知之木,原初状态;霍布斯的起点是野蛮;洛克的起点是自由人;康德出发点是理性;黑格尔的出发点是奴隶的斗争,主奴辩证法,那么马克思“现实的人”与之有什么区别?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出发点都是虚无缥缈的,马克思的出发点是现实的。
(一)从人的自然属性看,最初的生存需要没有超越动物性
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依托自然界而生存。人自人猿不断进化,经历数万年,被赋予了意识,并且人不断否定自己、创造自己。在人的最初阶段,人和动物的物质需要具有一致性,人们在仅追求简单的温饱阶段,所表现出的人性与动物性无异,或者说那个时候的人还不是真正的人,因为这个阶段的人和动物一样只是追求单一的吃、穿、住、繁衍后代,当人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担忧的时候,恰恰还没有成为人,或者还没有超脱自己的动物性,人要超脱动物性,必须要对自己的生存需要进行扬弃。严格地说,动物是不劳动的,因为动物不改变它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它按照不能用在这个世界中它的实在存在的给定条件来解释‘计划’生活。比如:蚂蚁觅食,蜜蜂采蜜,它们一直为满足自己的生存进行辛苦的劳作,但是这种过程并不是劳动过程,或者说这仍是动物的生存本能,蜜蜂并没有改变它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另外,动物并不制造工具,它们直接获取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它获取食物的过程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动物并没有赋予这个获取物质资料的过程任何名义,也没有赋予人的意识和思想,只是一味“坐吃山空”,因此说它是动物性的活动,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在非洲大森林里的猿猴,森林里有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上还有一块石头,用石头把坚果壳打碎进行果腹,这些猿猴世代都有这种能力。因此,最初的生存需要只是简单的满足基本的生理、安全等需要,仍是动物的本能,还没有超脱动物性。
(二)从人的社会属性看,生存需要的扩大超越了动物性
马克思把劳动视作人的第一需要,他认为人能够通过社会实践改造和创造世界,流水线上的工人,日复一日进行生产,没有思想,只是机械化的完成任务,这种懒惰的、单一的活动过程并不能称之为劳动,什么才是真正的劳动呢?真正的劳动就是在这个世界里改变原有的那种存在,没法解释的另外一种活动才是劳动。
首先,超越动物性的劳动具有创造性。比如,我们在唐朝时期就产生了想上天探究的欲望,但是人既不能上天也不能入地,于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制造潜水艇和飞机,完成了这一愿望,这个过程是人们创造出了新的生产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所原来居住的生活环境。事实上,劳动之所以改造给定的自然世界,并使劳动者离开在这个世界中的“自然位置”,从而在根本上改造劳动者自己,是因为他的行动是真正否定的,他的行动不是出于某种本能,也不是出于某种天生的倾向,他的行为否定遗传的本能,取消在与行动抗争时表现为“惰性”的“天性”。在自由中的动物不是懒惰的,因为如果动物是懒惰的,它就会饿死,不能繁殖。动物不能懒惰,动物再勤快也不是劳动,人只有在劳动的时候是懒惰的,因为本义上的劳动不符合生命的需要。在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就是一种懒惰的劳动,如果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就不会变了,只有一部分人在真正的劳动,这个世界才能发生变化,如果你也来扫地,他也来扫地,都是这种劳动,这个世界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这种懒惰的劳动并不是劳动,劳动一定是创造性的。
其次,超越动物性的劳动具有强迫性。劳动是强迫自己,劳动是否定性的一种实现和一种表现,劳动始终是一种强迫劳动。人必须被迫劳动,必须用暴力对待他的本性。在黑格尔所提到的主奴关系中,劳动就是一种被迫的劳动,“主人强迫奴隶劳动,以便通过努力的劳动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他的欲望本身是“自然的”或动物的,主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只是因为不靠自己的努力,而是靠奴隶提供的必要努力,主人才有别于动物,因此,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主人能作为“享受者”生活。”主人事实上跟动物一样,也是在消费,因为他不通过劳动来消费,劳动是奴隶的智慧,奴隶为了满足主人的这些欲望,必须压抑自己的本能。秋天果园里面摘出一个最大的苹果,奴隶不能吃但是奴隶想吃,这个过程就是被迫的过程,没有自由,奴隶在这个过程中强迫他自己的本性。正因为强迫了自己的本性,也就是否定了自己的动物性,他的劳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也是如此,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动力享受生活,工人不想劳动但是又需要通过劳动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这种与资本家不平等的交换关系也是一种被迫的过程,但是,工人又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价值,体现了自己的人性,因此,这种被迫劳动的过程也是超越动物性的。
最后,超越动物性的劳动具有自我否定性。真正的劳动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行为,也就是说压抑原来的本性,脱离束缚,动物生存在自然界必然受自己本能的驱使,如果人把这种动物的本性压制住,把它否定掉,就没有束缚自己的东西,人也就变成自由的人,这种自由的劳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在劳动中,通过劳动,人作为动物否定自己,正如在斗争中或通过斗争人作为动物否定自己,劳动者能在本质上改造他生活在其中的自然世界,创造出真正人性的技术世界。技术世界是跟自然世界相对的,技术世界的前提一定是人性的凸显,是人性战胜动物性,如果人受到动物性的规定,人的活动一定是动物性的活动,动物性的活动一定离不开原来的自然世界。
四、结语
马克思“现实的人”具有两大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自然属性分析,人的生存需要仅以满足人类基本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与低等动物无异,没有超脱动物性;从社会属性分析,人是复杂的动物,具有主体性、能动性、选择性、劳动性等特征,具有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需求,能够通过劳动不断否定现实,超越现实,已然超脱动物性而存在。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459页。
[2]张紫薇.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2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