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6期   作者:王翔宇
[导读] 在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也不断加快,给人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同时由于城市化发展过快,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王翔宇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在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也不断加快,给人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同时由于城市化发展过快,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随着国家大力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成为日后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既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又可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道路排水设计;运用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加快,海绵型市政道路在城市中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水安全、水污染和水资源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及时提升城市防御自然灾害的水平使得。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不仅能够提高城市防涝能力,又可缓解合流制系统的溢流污染,还可弥补城市水资源。海绵型道路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因此,有必要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提高市政道路排水设计的生态性和科学性。
        一、海绵城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虽然城市建设和发展速度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出现了严重的内涝和水污染问题,这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在城市的建设上,要满足现代高质量发展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海绵城市概念一提出,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对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进行了完善,使其更加适用于现代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和传统城市发展理念不同,其更倾向于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在源头上对雨水进行减排,通过对雨水进行渗蓄、滞留、净化、储存及再利用等,有效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对雨水的控制能力,增强城市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缓解城市雨季内涝的问题;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使城市水循环系统能够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抑制合流制系统的溢流污染问题,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由于当前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加,城市路网也越趋发达,建设海绵型道路势在必行,进而对于市政道路排水系统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市政道路排水系统不再局限于以往的雨污水管道(管网)构建,而是要能够进一步结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实现排水系统的生态化、科学化,从而全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对市政雨污水的管理。要想实现自然排水系统的构建,离不开海绵城市理念的支持与帮助,由于海绵城市理念中涉及较多海绵设施的运用,例如:透水铺装、植草沟、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蓄水池等,都能够发挥出海绵城市的作用,都可提高排水系统的海绵弹性。通过对海绵城市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功能和特点与市政道路排水有着很多联系,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能够提高市政道路排水设计的生态性和科学性,进一步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功能,提升排水系统标准。如果能够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市政道路排水设计相结合,那么将会推动市政道路排水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市政排水系统也会给城市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环保的重要性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市政排水系统在城市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提高市政排水系统的整体水平,推动城市的不断发展,应将海绵城市理念合理地融入到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有效提升市政排水系统的生态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并提高城市雨水循环利用率,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减少合流制溢流污染,从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当前海绵城市理念已经在一些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进行推广和应用,并且该技术正在逐渐趋于成熟。


        (一)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不仅承担着人们的日常出行,而且人行道也是城市功能的重要体现。在以往的人行道设计中,所使用的材料的透水性普遍较差,在降雨时,会使得人行道变得格外湿滑,降雨强度较高时,人行道即会出现淹积水的情况,严重阻碍百姓的通行。为尽量避免人行道频繁出现小雨湿滑、大雨积水的情况,现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在进行人行道设计时,推广采用透水性好的材料,使雨水能够及时渗入地下,如果城市土壤自身透水性较差的话,还需要在道路基层增设渗流水排水管,将下渗的雨水导入地下深层透水层,以保证人行道的渗水效果。
        (二)车行道设计
        车行道是市政道路工程最重要的基础内容,车行道的排水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重点环节。在以往的市政道路工程中,车行道多采用不透水材料,路面的透水性差,降雨时,路面雨水形成径流速度快且径流量较大,极易导致道路雨水系统瞬时负荷过高,不能及时排除道路雨水,从而发生淹积水的情况,严重时将阻断道路交通,甚至危及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在者,由于道路路面本身的透水性能较差,会使路面与空气之间的稳定热交换受到影响,进而产生“热岛效应”。为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市政道路生态性和科学性,需将海绵城市理论与市政道路排水设计设相结合,一方面采用渗透性强的材料进行车行道铺设,提高路面透水性,,另一方面还需合理增加道路横坡,提高雨水管道设计标准,使得雨水能够及时排除。。
在实际的车行道的建设中,路面层可以选择渗透性强的沥青混凝土,同时为避免渗流雨水对路基产生冲刷和破坏,可在路面中层和下层合理应用不透水的材料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暗槽和暗沟,既要保证道路结构的稳定,也要实现对渗流雨水的收集和排放。
(三)绿化带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绿化带设计中的应用最为广泛,既可以降低排水系统负担,提高城市蓄水能力,又可实现雨水的过滤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化利用。道路绿化带采用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海绵设施时,雨水可以迅速向绿化带汇集,并沿绿化带顺地势流淌,此时绿化带不仅可作为雨水的自然汇流通道,又可作为雨水的自然滞蓄设施,可有效延长雨水径流汇入市政排水系统的时间,使得排水系统实现低负荷、错峰排水。另外,由于初期降雨中通常会含有一定的污染物质,地表径流形成过程中也会混入较多的面源污染,因此不应直接将此部分初雨直接排放自然水体,也无法直接对初期雨水进行循环利用,为尽量去除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质,可将道路绿化带建设为生物滞留池,通过对初期雨水的过滤,可滞留雨水中大量的污染物质,经生物滞留池净化后的雨水既可直接排放水体,也可暂存与滞蓄设施,用于城市绿化等方面。
        (四)附属设施设计
        在市政道路排水附属设施中,路缘石和肩沟也是设计的要点。路缘石一般分为平路缘石和立缘石两种类型。在进行路缘石的设计时需注意,平路石高度要与周围的地面高度一致,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立缘石进行穿孔、切割等,保证雨水顺利进入绿化带或者雨水口。路肩边沟可采用植草沟形式,既美观又不易堵塞,既能够净化雨水、提高雨水的循环率,还具有良好的运输和排放作用。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和总结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运用情况,可以发现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城市内涝,而且还能实现对城市雨水的治理和循环利用,海绵城市理念不仅为我国当前市政道路排水设计向生态化、科学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还可持续推进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曾自敏,刘强,梅仟.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中外企业家,2020(03):245.
        [2]熊克芬.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24):121-122.
        [3]郝华来.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思考[J].地产,2019(21):33-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