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孙堂旭1 康鑫2
[导读] 摘要:在构建新的城市发展格局中,城市的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河道环境、修复和构建生态型河道已经受到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河道生态治理是一个全过程、多尺度、多目标系统工程。
        1. 身份证号码:4107821988****XXXX 2. 身份证号码:1306211985****XXXX
        摘要:在构建新的城市发展格局中,城市的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河道环境、修复和构建生态型河道已经受到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河道生态治理是一个全过程、多尺度、多目标系统工程。因此,研究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
        近年以来,我国通过对河道生态治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规范有效的治理经验: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结合河道分类和功能定位,明确河道生态治理具体目标和控制指标;明确河道生态治理任务与规模;开展工程总体布局方案设计,包括水陆生态保护、入河污染治理、水文情势改善、生境地貌修复、生物群落构建、水体辅助净化、人居环境改善等工程设计。
        1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意义
        河道生态治理是指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辅以适当的类自然的措施,在满足防汛除涝、引排水、灌溉及航运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促进当地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形成自然生态和谐、生态系统健康、安全稳定性高、生物多样性高、河道功能健全的非自然原生型河道。因此,当下必须结合地方环境特征优化河道系统,解决地域污染问题,强化河道自净能力,加快城市河道恢复能力,促使河道早日恢复原来的样貌。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实现稳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应该权衡各方面工作,保证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还需要结合区域特征选择恰当的手段进行水环境生态工作,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以多目标为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工作目标,通过河道水资源治理让城市河道拥有抗洪、排水、排涝等方面的功能,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护航。
        2城市河道存在的问题
        2.1防洪能力不足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河流空间不断变小而其污染物质的淤积量也逐渐增多,此时过流断面呈现萎缩状态。城市居住人口随着城镇化发展而不断激增,同时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幅上涨,从而出现水文效应,硬化的下垫面改变城市水文过程,延长地表汇流里程延长、致使城市河道防洪标准不断下降。
        2.2自净能力低下
        河道是城镇周边地表径流的汇聚点,地表径流会随着水体运动,将自身携带的污染物一同混入河道,在此过程中因为我国部分城市的生活污水排放管控力度不强,所以部分生活、生产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外界。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河道,致使河道水资源遭到污染。另外,在污染物质逐渐增多的同时,河道的水体流动能力大幅削弱,在河道运输与扩散能力严重下降的过程中,河道水体自净能力也会相应减少,增加河道污染程度。
        2.3生态持续恶化
        随着城市河道污染物质的增加会恶化河道水质,与此同时水体内的植物种植数量会大幅缩减,随着河道水质恶化导致河道出现渠化、硬化的情况,由此阻隔土壤与水体物质交换,污染河滨动植物生活环境。如果河道底的污染物沉积量持续增加,会进一步缩小河岸湿地面积,长此以往使滨河生态环境系统逐渐瘫痪,最终失去服务功能。
        2.4治理意识淡薄
        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国家的主要工作点集中于经济发展,为了快速发展地区经济,使得工作发生严重的偏颇,在此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提高地方经济产值,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生态体系严重失衡,虽然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环境保护,积极的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一方面由于过去造成的污染问题过于严重,拖慢水体能力恢复的速度。


        3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策略
        3.1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选择堤型与堤线
        建设河道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堤型与堤线的选取工作,应该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分析实地情况,为保持水系自然状态,需要尽可能控制人为干预的程度,自然水系拥有分散性、蜿蜒性的特征,与人工整齐划一的工程处置方式不同,但是最原始的生态才是生物生长最适宜的环境。堤型与堤线需要考虑到所在区域的周边环境与自然地理状况,确定工程滑动稳定与渗透稳定性的同时,从生态需求层面出发,对环境进行小范围的修改,在人为干预下为植物生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在河道建设中应该尽量土堤开展河道治理工作,因为与土堤与混凝土相比,对植草工作的进行更加有利,通过科学的设置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2合理设计河流断面
        遇到横断面或纵断面时,应以泄洪安全为前提,尽量保持河流的原来形态,合理设计河流断面,做到宽窄并存、浅深结合、曲直相映,设计工作应保证河道的基本功能不会受到影响,还需要在最大程度保证河床原生态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让河道设计可以体现城市现代化发展需求,构建优美的天然水域景观。
        3.3考量河流岸坡
        河流岸坡应该采用小规模削坡的方式,如果为了统一坡面破坏河流岸坡植被,反而得不偿失。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河流岸坡构筑材料灵活的选择,如果岸坡是土质材料应该减少浆砌石、混凝土、干砌石的使用量,还需要选择适宜在土壤中成长且与当地的气候特征相适应的植被,采用植被可以巩固土壤,达到防冲固坡的工作效果。如果遇到容易遭受河水流动寝室或是雨水侵蚀的护坡,应该对坡岸的植物进行科学的布局,通过岸坡植物增强护坡抗冲击的能力,还可以削减河水与雨水对坡岸的侵蚀程度。
        3.4科学管控护岸工程
        护岸工程进行期间,掌握水域生态治理需求,结合堤内自然条件与水面线的情况,选择对生物栖息有利的工程方案,河道防护结构与河道堤身型式应该从建筑材料、当地交通条件、施工技术等层面考量,保证工程技术可以满足方案建设要求的同时,还应该选择经济性良好的方案,提升护岸工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当下很多地区的水域生态环境处于极不合理的状态,因此在工程设计期间需要遵循河道自然规律,尽可能的减少石护坡与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量,让河道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原有形态[3]。护岸工程进行期间,应重点关注河道在扩宽堵口与截弯取直方面的工作,前者会增加下游淹没的损失量,后者会进一步加剧水流冲刷河槽下切的程度,进行河道在扩宽堵口与截弯取直设计,需从下泄流量与经济损失层面进行权衡,通过平行比较,从众多方案中选择可实施性高,经济效益良好的方案。在河道治理期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托治理工程综合整治,打造健全的生态保护体系,提升河道治理水平,间接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3.5 强化河道社会服务能力
        在河道工程进行期间,为提升污染源控制的合理性,建立小型生态链,让河岸两边的植物吸收河流过度的营养,从而可降低污染物质对河道水体自净能力的影响,在河道中种植美人蕉、芦苇等水生植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流对河岸的冲击与侵蚀程度,对水生环境协调有良好的治理效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河道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加强对河道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监测,及时调整应对措施,最终实现“人-城市-河流”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杨佩,雷耀勇.让河道焕新颜让水环境再晋级——省政协围绕“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协商座谈[J].协商论坛,2019(11):117-118.
        [2] 左文武.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37(10):145-147.
        [3] 马嘉卉,汤巧香,孔森,等.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河道水环境设计:以中德生态园山王河湿地公园为例[J].北京园林,2019(03):188-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