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及应对措施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徐洪源
[导读]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作为其重要力量,自身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浙江省新昌县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新昌  312500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作为其重要力量,自身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那么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变动下,国有企业所需要承担的各类项目,项目资金需求量大,原有的靠国家财政补助及向银行办理的项目贷款已经无法满足,必须拓宽融资渠道,这样才能够满足项目建设需求,确保国有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但是,在融资渠道拓宽的过程中,债务的风险也随之上升,国有企业对融资的风险防控不到位,那么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国有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国有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国有企业;融资过程;风险防控;措施
        1国有企业的融资方式
        1.1银行贷款
        大部分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习惯性通过银行渠道进行,以商业银行为主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目前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银行融资制定了相关制度,特别是国有资本地方投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受到了限制。在这样的监管情况下,部分国有企业依旧坚持通过银行进行融资。简而言之,贷款是国有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方式,国有企业的股权以及应收账款等多项内容也属于金融机构的收益计划。因此,国有企业也可将其作为基础,适当融入所需要的资金。
        1.2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也是企业融资的一项重要方式,发行股票、转换债券、引进投资人等也是其融资的主要方式,企业在利用股权融资的过程中有着绝对优势,与债券融资有着本质不同,在具体的融资过程中,改变企业原本的资产负债率,才能够顺利获取资金。为改善现阶段的企业财务状况,还可对股权融资方式进行完善,但因与传统的债券融资存在一致性,应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批之后再开展各项工作。因整个企业的控制权对股权的分配产生直接影响,国有企业转让股权或引进投资人时,也应精确把握分配比例。
        1.3发行债券
        现阶段企业发债的大多途径:第一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期票据、资产证券化、短期融资券等产品,第二是在证券交易所发行公司债券等产品,第三是经国家发改委备案后发行企业债券。因国有企业的债券融资过程相对复杂,尽管国有企业需要自行融资,但并不需要承担相关发行工作,一般都是通过具有资质的承销机构开展,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融资主体这一角色。最后,承销机构在发行债券之前,得到评审机构的审核之后才有权利发行。
        2国有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2.1融资风险防控的意识不够强
        国有企业在开展融资风险防控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对融资风险防控加以重视,如果没有风险防控的意识,那么也就使得融资风险防控失去作用。而从当前的国有企业发展上能够看出,在以往发展中过于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补助,而且银行也会给予相应的贷款支持,这样就使得国有企业的思维模式固化,没有足够重视融资风险防控工作。而受到当前社会发展的影响,国有企业的资金匹配、银行支持等等都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国有企业的融资方法必须要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来加以创新,国有企业如果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就会导致在融资上存在较高风险。
        2.2融资风险防控的覆盖率不高
        在国有企业开展融资风险防控工作过程中,需要能够真正了解融资风险的具体情况,确保能够将融资风险防控覆盖到整个国有企业融资行为上。但是,当前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在进行融资风险防控过程中,缺少对融资风险防控的合理设计,对于资金偿还、筹集等方面的风险都没有集中进行分析和考虑,这样就导致在融资过程中会因为这些环节问题进而出现风险。对于国有企业融资风险防控覆盖率不高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国有企业针对融资风险防控并没有作为发展战略管理工作内容,也没有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效结合,这样就非常容易出现因融资而导致的债务风险问题。


        2.3融资风险防控的制度不完善
        国有企业在开展融资风险防控过程中,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正确的防控制度。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针对融资风险防控工作,将其归为是企业的财务部门来对其管理,并没有让采购、生产、销售等等部门有效的参与到其中,相对应财务部门闭门造车,这样就非常容易出现融资风险。比如,一些国有企业在进行融资过程中,因为缺少相应的防控制度,导致针对所存在的融资风险并不能够及时处理,不仅不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融资风险问题,而且还会让融资风险扩充到其它的部门中,严重的影响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
        3国有企业融资管理对策建议
        3.1强化国企内源融资能力
        国有企业的内源融资问题一直以来是一个较难攻克的难点,管理人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从内部的经营管理工作入手予以加强,以确保企业的实际收益不受损害。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较弱与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与盈利收益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管理人员应下大力度改变原有的经营思路,确保企业的经营效益不受损害。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行业影响力与技术革新能力应不断强化,使员工从上都下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运用自身的先进管理经验尽可能地降低原有成本,以便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在提升盈利水平的同时,有效缓解内源融资不足的问题。
        3.2拓展原有融资渠道
        资金缺口是每个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迅速解决资金困境国有企业往往会通过银行等渠道进行融资活动,然而银行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路径,管理人员也应转变管理思想,不将银行作为融资活动的唯一路径,不断进行新的尝试积极拓宽原有的融资渠道,使更加多样化、宽泛化的融资方式渗透到资金活动的诸多方面之中,有效缓解国有企业资金方面的难题,减缓融资风险。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首先,管理人员应放下手段主动了解并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针对现有的融资方式进行比对与分析,找到与自身需求与发展最契合的融资渠道。其次,在内部成本管理方面下功夫,尽可能地减少由于资金使用不合理带来的短暂性紧缺。最后,在开拓市场的同时进行融资工具创新,更好地适应国有企业的融资需求。
        3.3精准把控融资规模
        融资活动作为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内部也应发挥好不同部门的职能与作用,通过精准的定位与分析为融资规划提供支持。例如,财务部门可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从财务视角出发更加科学、全面地对融资项目进行评估,将有可能出现的融资风险降至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涉及到资金方面的使用,财务人员可结合财务报告发掘内部存在的财务问题,客观全面地披露企业财务信息,确保相关的利益人员应有的权益不受损害。
        3.4增强融资监督
        对于企业实施的融资活动而言,其内部涉及的操作与资金活动息息相关,更需要通过开展融资监督来实现融资的跟踪与完善。无论是融资机构还是投资人员对于融资监督、把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应有所提升,通过认真分析融资效果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首先,应构建完整的融资管理流程,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环节予以改进;其次,应定期对现有信息进行披露,保障投资者应有的权益,使相关的财务活动信息真实加以呈现。最后,开展专项审计。审计机关可结合专项审计活动强化资金的监督检查工作,并通过科学完整的融资评价体系展开客观、公正的评论。
        结束语:综上所述,资金是国有企业开展各项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的基础,是国有企业保持内部通畅的不竭动力,考虑到国有企业所肩负的建设重担,内部管理层更应将融资工作落实到位,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不受损害。
        参考文献:
        [1]寸正旭.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商贸,2020(12).
        [2]马洁.国有企业的投融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探讨[J].全国流通经济,2020,2233(01).
        [3]田学.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20,259(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