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文化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冯仕光
[导读] 摘要:作为当地群众文化的指导中心和活动中心,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通过开展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收集研究、文化展示、宣传活动等,向当地人民群众宣传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并加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北市镇人民政府文化站  广东肇庆  526333
        摘要:作为当地群众文化的指导中心和活动中心,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通过开展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收集研究、文化展示、宣传活动等,向当地人民群众宣传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并加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因此,我们需要对乡镇文化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本文就乡镇文化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乡镇文化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用
        引言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众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活态文化,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财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并且在相关工作中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的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造成不利影响。镇文化中心必须发挥好保护与传承的作用,构建完善的文化保护制度,通过组织调查、资料收集、开展文化活动、加强宣传、培养传承人等方式保护濒危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乡镇文化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1.1积极组织非遗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
        乡镇文化中心在开展详细调查研究、资料收集整理汇总的基础上,为贯彻好非物质遗产保护精神,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不仅是为了展现乡镇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为了宣传乡镇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就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旨在提升全县人民乃至全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动员全体公民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扬的工作中去。
        1.2加强非遗文化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
        乡镇政府一直强调通过宣传教育来提升全体公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具体宣传工作包括组织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重大节庆节目,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览、开展主题演出等。这些文化展览活动,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民众眼前得以展示,使年轻人也能直观地了解到本地特色文化,而且这样活泼生动的形式也加强了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了解。在新时代,为更好地提高宣传展示的作用,增强人民群众以预防为主、抢救第一的意识,积极利用好各大传播媒介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
        1.3培养民间艺术队伍
        为了培养优秀的民间艺术队伍,使民间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保护下去,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开展了专家下乡、辅导培养民间艺人的工作。同时通过培训班的举办来培训基层文化工作骨干人员,培养民间艺术优秀的传承人,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扬起到很好的保护、传播和发展作用。
        1.4加强非遗传承体系建设
        乡镇文化中心通过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的积极申报,认真开展了一系列非遗文化挖掘、普查和建档的工作,完善了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内容,积极申报国家级、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与传承人。此外,组织帮助培养了一批传承人,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校园,将当地特色优秀文化遗产内容编入到教材中、纳入学校教育中,培养全民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
        2加强镇文化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措施
        2.1非遗活力传承与文化振兴策略的坚守
        乡镇文化中心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主要工作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培养文化艺术人才,创作研究文化艺术理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像的恒久传承客观上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质素符合时代需要,二是非遗生态呈现出丰沛的活力,如此方能推动非遗活动融汇于乡村文化建设之中,既为非遗传承创造优越的条件,又可在乡村文化振兴基本策略的坚守中呈现新的价值。

非遗质素与时代需要的一致,以及与乡村现实生产及生活的相谐,是非遗得以持久传承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特定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并伴随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长期存续。当前某些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较大改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但对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在当代依然有重要价值,比如观念文化中所具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乡村礼仪等内容在当代依然可以发挥有效作用。当前我们重视依法治国,同时强调以德治国,德治的基础和重要手段便是世代传承的优秀文化,其中乡村礼仪、乡村的信仰、仁义礼智信等观念正是其重要内容,它们对于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发挥着突出作用。
        2.2以原有的保护模式为基础,应用信息化AR技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是现阶段博物馆发展中的重要趋势,其中AR技术被广泛应用。AR技术,换言之就是增强现实技术,它是将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很难感受到的实体信息,借助网络信息等科学技术渠道,将实体信息进行仿真和模拟后再进行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呈现在真实世界中,被群众所感知,进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AR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能有效还原和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群众展示不能对外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群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2.3加强非遗传承体系建设
        乡镇文化中心通过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的积极申报,认真开展一系列非遗文化挖掘、普查和建档的工作,完善了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内容,积极申报国家级、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与传承人。此外,组织帮助培养了一批传承人,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校园,将当地特色优秀文化遗产内容编入到教材中、纳入学校教育中,培养全民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
        2.4非遗营销要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
        一个时代有其特定的文化语境,人们亦有相应的审美趣味,过去的文化遗产未必完全适合当代受众的需要,为此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资源,或者对其进行合理性改变,适当引入现代人的思维,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去适度改造与制作;或者从中提取其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文化项目的设计制作之中,令其传统理念与质素获得新生。而在非遗营销中,乡镇文化中心要恰当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既不应为单纯迎合当代人的观念而牵强附会和过度阐释,也不应固守陈旧观念而对非遗解读了无新意。
        2.5重视对传承人的发现、培养与扶持
        乡镇文化中心为了保证传承人能够顺利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需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乡镇文化中心需要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鼓励他们带徒授艺,同时培养中青年艺术骨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镇文化中心在开展一系列文化传承活动之前要做详细的调查工作,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手段,能有效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渠道,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于人们眼前,进而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探索[J].文化产业,2020(02):65-67.
        [2]爱川纪子,唐璐璐.政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J].民俗研究,2020(01):30-36.
        [3]龙莎莎,韦娟娟,张胡琴,许乐,王京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学旅行的有机结合——以贵州石桥村古法造纸为例[J].农家参谋,2020(02):211+213.
        [4]朱彬.数字影像在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1):50-51.
        [5]林晓平,张金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和利用路径探析[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41(01):25-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