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解读与传承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熊健
[导读] 摘要:城市更新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社会空间转型现象,也是具有明确城市化特点的物质文明转型。
        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城市更新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社会空间转型现象,也是具有明确城市化特点的物质文明转型。老旧城区的拆迁及破坏、新城区的大规模扩张和建立,在加剧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在切断着文化历史文脉,阻隔着文化传承的资源保存,破坏着传统的社会网络状态。城市更新是经济发展中时代的需要,却也暴露出文化容器面临被掏空的严峻问题。本文将以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为出发点,明晰城市更新中文化传承动态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城市更新;文化传承;文化保护
        1958年8月,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在荷兰海牙市召开,会上对城市更新阐述了如下定义:“生活于都市的人,对于自己所住的建筑物,有各种不同的希望与不满,对于自己所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有要求及早施行,尤其对于土地利用的形态或地域地区制的改善,大规模都市计划事业的实施,以便形成舒适的生活、美丽的市容等,都有很大的希望,包括有关这些都市改善,就是都市更新。”由此可见,城市更新是基于物质空间形态的转变,对于环境、土地、地域的改善,其重要的特点是维系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改善生活环境质量。同时,城市更新也是政府运用公权力所得到的物质成果,具有政治炫耀及精神上形式展示的特点。这逐渐形成狭隘的文化保护观念,正淡薄着文化自觉的力量。因此,在对文化解读的基础上,需要明晰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联系,并从其中探查两者共存的最佳状态,真正做到对文化的传承及保护。
        1.城市更新与文化解读
        1.1以物质和精神的角度解读文化
        在北京城市文化宣言里,“成功的城市是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城市。”在一座城市里,城市文化具有明显的特点:历史性及地方性。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大载体,也是一座城市具有精神底蕴的重要存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历史街区的解体、特色地方的更换,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逐步变成完全的物质容器。城市更新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可分为两种: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影响。物质文化在学术上而言,主要依赖于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大致为城市布局、建筑规格、道路规划、区域设置等等。城市更新对于物质文化的促进是巨大的,城市化拓宽、更新着物质文化空间,推动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城市最终的高质量发展。但同时,对精神文化的打击却是沉重的。对生态、空间、文化、视觉环境的改造,对原住居民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托的迁移,损毁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建筑,改变着城市文化的灵魂,是一场对精神文化资源的破坏。这并不是不能改善的状况,基于对文化解读的基础,我们就能从中探查到城市更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尽可能的保留特色文化、地方历史、传统的社会网络结构,在具有文化保护意识的基础上利用物质文化的能用,以物质形态的方式保存传统文化,完成精神文化的传承及延续。我们需要从中对文化进行多层解读,明晰文化的多样性,保证文化的动态延续及持续发展。
        1.2以多角度解读文化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意识体产物,文化传承一直被认为是精神活动的赓续,更多的具有独立性,与经济利益背道而驰。而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这些出于经济思量决定丢弃的传统文化,不仅象征着被破坏的文化传承传统,也让城市文化内涵降低;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文化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力量,城市中所沉淀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力量,对城市文明的推进具有巨大的作用;从文化自身而言,文化的不断进步、不断更新、不断融合都为城市的主流文化助力,从旧中提新,从普遍中提取特殊;
        从政治角度上,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展现,也是三个自信中的重要存在之一。城市更新所需要的文化,正需要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解构,在有筛选、有比较、有提取、有创新的准备中推进文化传承,从多层次中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解读文化、去其糟粕、寻找精髓、适应发展。


        2.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
        2.1以时代的眼光遴选适合传承的传统文化
        城市更新避不开文化传承的问题。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紧密,同样与文化发展有重要的关系。经济为夯实基础,城市为发展载体,承载着文化进一步的迅速发展。而在这里要明确的是,在城市发展进程所发展的文化,应是适应时代发展、拥有时代特征的新文化。
        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正是具有特色和地方性的历史传统文化。这些特色传统文化有利于地方形成文化旅游资源,作为观赏性景点吸引人流量,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在成为资源的同时,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阻碍城市化发展的老城区。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老城区被利益上的考量所抛弃,映照着城市化进程中人对于文化、历史情感的淡漠。在物质上,空间的破坏造成大量文化资源的流失;精神上,物质的入侵裹挟着强制的力量消灭着文化元素的保留。文化传承不能流于表面,不能仅停留在承载在老城区的古旧表象,而更应该深入遴选具有时代兼容性与可创新性的传统文化。在文化解读中,我们确实需要以物质形态的方式保存传统文化,但出于对城市化进程、区域利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等的各方位考量,我们更需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2.2注重维护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人们相互结成的所有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联系。”一个地方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环境,也离不开人。城市化的进程增加了人与人交往的屏障,同样也对原生的社会网络结构进行了破坏。个体成员的关系体系遭受瓦解,不仅阻断了交流,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减少人们的归属感,增加了彼此的陌生感。人们的情感处于一个区域,会产生巨大的精神联系,形成区域性的精神社会形态而存在。因此,在城市更新对于文化传承的问题上,我们同样也要关注区域内的社会网络结构,尽量保存原住民的生活模式、社交网络及空间联系,让文化传承的可发展性得到有力、稳固的提高和保障。
        2.3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一直是动态的、发展的、持续的,是贯穿于一个家族、一个社会、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重要力量。在基于文化解读的基础上,文化传承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要站在未来的高度审视文化本身的好坏。“城市化进程是新旧资源再配置、文化权利再分配的过程。”文化传承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要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适应发展的主流文化结合,在新旧的接替中以更大的发展空间来焕发新的生机,保持更长久的活力。
        结束语:
        在今天,城市更新所引发的问题已不再陌生。人情的淡漠、文化的丢失、关系链的扭断,加剧着在城市生活的生存压力。城市更新如果不重视文化传承的问题,止步不前,就会造成自身文化的匮乏,阻碍城市自身的发展。上海的“新天地”、南京的“1912街区”都是典型的将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进行有机结合的成功案例,不仅利用了文化本身演进的力量,也成功的站在了未来的高度上看待文化传承的问题。在城市更新中尽最大的可能保留文化本身的特色元素,进行文化遴选与文化再生,保持文化本身的生机与活力,与时代结合发展,从文化本身的赓续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舒波,张阳,张睿智,何洲历,肖凌志. 基于在地性的彝族地区城市设计策略初探——以喜德县城市更新为例[J]. 华中建筑,2021,39(04):67-71.
        [2]王婕涵.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创园文化策略对比研究[J]. 城市住宅,2021,28(02):131-132.
        [3]吴艳丽,马晓敏,包冬善,张萌,张玉荣,李建春. 旅游开发对城市更新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J]. 城市住宅,2021,28(02):121-122.
        [4]全尤. 深化城市更新  增强发展活力[N]. 太原日报,2021-01-26(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