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
摘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人才瓶颈是关键。新乡贤作为农村优秀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新乡贤的培育与引进进行发展,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乡贤;富民产业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引进与培育的必要性
(一)乡村人口流失严重,人才瓶颈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城乡人口分布格局和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一方面,城市快速繁荣,集聚、创造了巨大财富,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但另一方面,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后,“城市病”难以根除,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农村数量急剧减少,农村衰败日渐明显。究其原因,在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后,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村优秀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快、过多,城乡要素长期单向流动造成的结果。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本世纪初全国自然村数量为三百六十万个左右,但是由于农村空心化诱发的村庄合并或自然消失,自然村或行政村数量快速减少,人口流失导致乡村产业凋敝、土地荒芜,大量闲置资源无法盘活,人才瓶颈突显,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问题解决更为迫切。新乡贤作为本地土生土长,具有明显地缘、血缘、亲缘关系的群体,对乡村怀有深厚情怀,培育和引进新乡贤,不仅可以有效弥补乡村振兴人才短板,而且也可以促进城乡人才双向良性循环,有助于新乡贤自身价值实现。
(二)乡村从业人员结构性失衡,亟需新乡贤优化比例结构。建立一支懂“三农”、爱“三农”、有“三农”情怀、接地气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就目前来看,受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影响,留在农村的主要是以老人、儿童和妇女为主。从文化层次上看,主要是以初中或初中以下为主,仅有很小一部分农业生产管理人员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从年龄上看,主要是以老年人为主,创新意识差,接受新事物能力低,现代科学技术难以掌握和推广应用,甚至有些地区出现村基层党组织发展年轻党员难、培养后备干部难,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现象,极大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新乡贤作为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专家学者、退休党员领导干部、教师、专业技术人才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化能力和良好的人脉资源,而且品德好、声望高,情感上更接地气,地域性、人本性特征明显,而且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行动上更容易影响和教化群众。因此,建立在能人基础上的新乡贤队伍建设,不仅能够优化乡村人才结构,而且也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人才储备。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全面性、战略性要求加快引进和培育新乡贤。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大振兴,其中每一个振兴都互为条件、相互影响和促进。如产业振兴的实现离不开人才振兴的支撑,而人才振兴的实现又需要产业振兴作为基础和平台来吸引和集聚人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不仅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新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可以为生态建设和组织建设提供动力和活动,同样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对人才具有良好的吸引力,强有力的组织也可为人才提供坚强的后盾和保障。但归根到底,无论哪种振兴,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首先是为了满足生活在乡村的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其次,这些需求的满足也需要通过各种人才去实施推进。新乡贤的注入不仅能够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带领村民共同富裕,同时也可以为生活在乡村的群众提供更多现代化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乡村振兴政策的解读,激发村民自主创业的热情。这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有先进典型,新乡贤的回归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各种资源,同时也极大的盘活了村里的各种闲置资源,使得村民更加富裕、乡风更加文明、生态更加宜居、治理更加有效、群众更加满意。
二、新乡贤引进和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到位。从政府层面看,在2016年实施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培育新乡贤文化,之后又被写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部署实施,各地区纷纷出台政策要加快培育和引进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但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仍然存在诸多难点、痛点。从思想认识层面看,一是群众对什么是新乡贤以及新乡贤的人员范围、认定标准是什么不清楚,而且从法律层面上也缺乏明确的解释或权威认定,导致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认识存在偏差。二是一些地区的群众对新乡贤的引入和培育持排斥心理,引育受阻。主要以村民或村干部为主,以村民来说,受农村熟人社会变迁和家庭经济收入多元化影响,村民与村民之间不信任程度加深,村民对新乡贤返乡助力乡村振兴的动机和出发点表示质疑,更有村民担心新乡贤的加入会导致他们集体经济成员权利受损。对村干部来说,担心新乡贤的加入会导致村庄治理权利分散、权威下降,不利于自身工作的开展,因此出现故意刁难、不配合、不欢迎新乡贤的行为。
2. 组织形式不完善。目前来看,虽然有些省份在新乡贤的引育和利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新乡贤的引育、组织和管理仍在探索当中,如大部分地区成立的乡贤团为民间自发成立自行管理,如根据不同类型人员专长成立各种乡贤艺术团、创业团、矛盾纠纷调和团、宣讲团、智囊团、艺术团等等,管理形式上章程较为简单、宣传性口号较多,章程具体细则设置不够明确,组织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权责不清,不同乡贤团之间在治理范围、治理内容方面存在重复交叉,造成一定的人员资源浪费或相互推诿,无法真正内嵌于乡村有效治理当中。
3. 乡村吸引力不强。乡贤大多为乡村能人或有一定地位和声望的人,经济基础好、对生活质量要求高,需要有配套的医疗、养老、交通、卫生和公共服务,但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期之内难以达到和城市同样的水平,生活污水难以处理、厕所使用不方便、看病取药耗时费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乡贤在农村的生活成本上升、便利程度下降,阻碍了新乡贤的引进和培育。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的引育还需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基础,不断提高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补齐短板,提升生态宜居水平。
(二)对策建议
2021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开局之年,大力培育和引进新乡贤,对于破解乡村振兴人才要素瓶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作用重大。一是严格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新乡贤引进和培育的各项举措,通过不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解决新乡贤在服务桑梓、有效参与乡村治理中的后顾之忧。二是广开门路,通过各种联系纽带,如老乡群、创业群、校友会、商会等各种载体,成立乡贤人才管理协会,建立名录,联系和挖掘本土本乡社会达人或乡贤群体。三是根据不同乡贤人员特长,充分发挥新乡贤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氛围,提升新乡贤的社会声望和正面导向,真正将新乡贤的各种擅长用于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之中。四是不断优化组织管理制度。充分借鉴先进发达地区乡贤引育的做法经验,如浙江德清乡贤理事会、江苏徐州丰县梁寨乡贤工作室等经验,整理规范新乡贤组织形式,完善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破解乡村振兴人才难题。
参考文献:
[1]梁爱强.乡村治理视域下新乡贤文化的培育[J].经济研究导刊,2021(11).
[2]聂梦琪.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功能、困境及化解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24).
作者简介:
郭明亮(1983—)男,中共德州市委党校经济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