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千年城市规划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 南宁市 53002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非常全面的改善,如今,家家户户基本都会购置一辆汽车作为自己的代步工具,因此,城市车辆的增多也就成为了非常自然的现象。车辆增多在带给居民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道路交叉口作为车辆与行人交汇的重要地段,其设计要求较高,当前,我国城市的道路交叉口任然存在很多设计层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对城市道路交叉口的非人性化现状与人性化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入阐述与分析,最终得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交叉口人性化设计建议。希望本文能够为城市建立人性化程度较高的道路交通系统做出一些理论性贡献。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叉口;人性化设计;立体交叉口
前言:众所周知,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合理性能够深刻影响所在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而交叉口更是城市交通系统的关节部位,其承载着大量的车辆、行人的运输压力,因此,一个城市的交通情况往往是被交叉口的设计水平牢牢掌控着的。当前,我国的道路设计师们深受现代主义的影响,在道路设计时经常失去人性化原则,一切为车辆服务,这一理念在道路交叉口的设计过程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设计师们为了减少交叉口车辆的冲突,通常会设计出长度夸张、结构复杂的交叉口,非常不利于行人通行。在新时期,我党与人民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相关人员应该及时对部分交叉口存在的设计问题进行人性化改进。
1、城市道路交叉口人性化设计概念
在1950年左右,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制定了道路交叉口的设计方案与准则,前后又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演化,其当前的发展水平已经能够同时满足其经济发展与行人通行的需要。而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发展时间较短的缺陷,该领域在21世纪以前,基本没有能够遵照执行的官方标准,各城市的道路交叉口设计大多很粗糙,并未仔细考虑车辆与行人的通行问题,这就导致了城市交叉口往往存在较多的问题与矛盾。例如,部分城市的交叉口设计过于追求对称性的美感,并未考虑车辆实际通行的现状,这就导致了在实际通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车辆堵塞、行人过街困难等问题。
道路交叉口人性化设计是我国建筑领域的专家在人本思想指引下最新提出的理论。其基本含义是,加强道路交叉口设计时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在人性化思想的指引下,突破原本的设计理念和方式,对原有的交叉路口进行更新或改良,将道路宽度、机动车道所占比例等细节调整到合适的数值,使其能够真正满足行人与车辆通行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设计的美观问题。例如,再对道路中央的安全岛进行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车辆通行角度等细节问题,避免出现车辆无可避免碾压安全岛的情况出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安全岛的功效,保障行人的通行安全。
2、城市道路交叉口存在的非人性化现状
2.1平面交叉口存在的非人性化现状
首先,在实际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经常过多考虑了车辆通行的问题,将平面交叉口的路面设计非常复杂,并增设安全岛等设施,一个简单的行人过街通道,往往需要经历数个红绿灯,非常不利于行人通行。此外,大多数行人都存在抄近路的心理,这与交叉路口通行设施的复杂性之间存在较为深刻的矛盾,加剧了通行过程中的人车冲突及相关的管制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利于城市通行效率的提升,甚至会起到一定的反效果。
其次,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设计师往往会从城市发展的视角出发,在设计时会对未来城市的车流量进行大胆预测,相应拓宽实际街道的占地面积。这种想法的初衷是没有错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设计师都会过多的估计城市街道未来的流量情况,交叉口设计越大越好。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城市的道路宽度往往会被过度加宽,相应路口的车辆转弯半径自然也会更大,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城市一般都会将转弯半径做到20-25m。部分城市的街道甚至会将交叉口车辆转弯半径做到50-70m,这远远超过了消防要求的9m半径,其土地占用面积过于巨大。此外,过宽的车道不便于行人的正常通行,也容易诱发安全事故。
最后,我国大多数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分隔带都存在过长的现状。道路分隔带的设计本意是通过隔开双向的车流,使其互不干扰,满足通行效率提升的需要。此外,分隔带的功能较少,对行人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设计师出于车辆分流的需要,往往会将分隔带设计的过长、过宽,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行人的过街难度与过街时间,从而激发人车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和谐交通环境的构建。例如,在部分城市设计道路隔离带时,甚至会将行人的过街距离拉长三倍以上,这不仅提升了行人的过街难度,也降低了城市的空间利用率,不利于城市交通系统的健康发展。
2.2立体交叉口存在的非人性化现状
为了解决平面交叉口存在的问题,提高通行效率,1928年,美国修建了第一座立交桥,从此之后,立交桥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主流,在每个城市的主要街道上基本都能够见到立交桥的身影。立交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与此同时,立交桥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占地面积较大、影响采光、破坏环境、增大行人通行难度等。
首先,立交桥在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占用过大的建筑面积,当前,大部分立交桥的长轴为650m,短轴为550,其占地面积非常广,往往会超过十公顷。此外,大多数设计者再设计立交桥时,都会以保障车辆通行作为第一准则,这就导致了行人在过街时,经常会面临爬上爬下的问题,与平面交叉口相比,行人的通行难度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会增加,在部分交叉路口,路面上已经没有可供行人通行的规划路径,行人如果想过街,只能通过地下通道或者过街天桥,极大地增加了城镇居民的时间成本。
其次,立体交叉口往往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实践中,交叉口人行通道的卫生状况通常较差,且并未设置充足的照明设备,在夜晚情况下,会给过往行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在部分治安情况较差的城市,这里也是犯罪行为发生的高风险区。
最后,立体交叉口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欠缺人性化的考虑,在实践中表现为:1、立交桥下行人步行通行指示标数量少,由于立交桥的人行通道大多是在地下,而地下通道往往情况比较复杂,缺乏辨识度,拐即使存在指示标记,对于行人的通行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导致大多数行人在通过大型立交桥时,都会有种过迷宫的感受。2、立交桥行人通行路段基本没有有效的无障碍设施。在实地通行时,笔者发现,大多数立交桥对于无障碍设施的设立都存在敷衍的心理态度,在通行时没有可供轮椅使用的坡道,此外,盲道断裂、指向错误的现象也较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残障人士、老人、幼儿想要通过情况复杂的立交桥简直是难如登天。
3、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人性化设计建议
3.1平面交叉口的人性化设计
平面交叉口由于存在建造成本低廉的特点,且大多数城市也没有面临过大的交通压力,不需要建设过多的立体交叉口,因此,使平面道路交叉口的设计更加人性化是更加重要的研究对象。平面交叉口的作用是辅助人车通行,因此,在进行改进时也应该从车辆和行人两个方面的视角进行思考。
首先,从车辆通行方面的角度考虑:1、城市道路交叉口应该存在适当比例的过弯弧度,减少司机通行时的安全隐患。2、其占地面积也要尽量和交通流量相一致,对于占地面积较小的道路,相关单位应该在高峰期指派相应工作人员对路口的交通进行指挥,进而保障车辆的正常通行,提高城市交通效率[1]。
其次,从行人通行的角度考虑:1、相关单位在进行交叉口建设时,应该对未来道路的车流量进行科学合理的估计,不应该一味的求大,只有这样,才能增加行人通行时的便捷性。2、在进行行人通行设施的设计时,要尽量简化,缩短行人的通行难度和通行时间。3、在分隔带的设置上,相关单位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看待,分隔带的设置不是必须的,只有在城市的交通主干道、高速路等关键性地带才有设置的必要,且不应过宽[2]。
3.2立体交叉口的人性化设计
在立体交叉口的改造过程中,相关单位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实际操作中,一座立交桥的建立会消耗城市大量的土地、财政资源,而且在其建造完成后的维护、更新耗费也会很大,因此,相关单位在进行设计时,就应该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在发挥立交桥疏导城市车辆交通压力的同时,也能够兼顾行人的顺利通行,尽量避免进行二次修缮。
首先,从建筑面积的角度来说的,当前中国大多数的立交桥建筑面积都存在过大的现象,相关单位在设计时应该着重注意这一点,将立交桥的占地面积尽可能缩小,使其方便行人通行[3]。其次,在进行立交桥通道的建设时,也应该对行人的通行设施进行充分设置,建立健全通道内的照明、指示设施,并定期维护,对于部分治安较差的地区,地方安保部门应该指派专门人员在夜晚对该位置进行巡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4]。最后,相关单位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无障碍设施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感受,保障区域内无障碍设施的完整性,并定期指派专人对其进行检修,降低残障人士、老年人、孕妇等群体的通行难度[5]。
结论:纵观全文,我国道路交叉口由于发展较晚以及现代化思想浓厚等原因,导致其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相关人员应该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交叉口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将自己代入行人的角色中深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道路交叉口的建设工作,进而满足人们的需求,最终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
参考文献:
[1] 李长寿.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人性化设计探讨[J]. 工程技术研究, 2020, v.5;No.72(16):214-215.
[2] 蔡洁. 谈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人性化设计[J]. 地产, 2019(23):44+141.
[3] 王懿. 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分析[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9, 042(007):29-30.
[4] 陈世祥. 浅析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J]. 城镇建设, 2019, 000(003):80.
[5] 吴翀, 史博, 邓欣. 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探讨[J]. 居舍, 2019(17):11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