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委员会三门峡水文水资源局
摘要:我国的水资源非常匮乏,同时,水污染也很严重。这不但会破坏环境,还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所以人们需要重视水污染的治理问题。现今,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环保,因此人们对生态型水环境治理也非常关心。期待新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便改善水环境。
关键词: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
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是指在流域内对污染水环境进行水体净化工作,维持水环境治理效果,保证水质长期稳定达标,运用物理、生物及化学技术来对治理水域中的水生态系统进行治理和修复。运用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可以治理和修复被污染的水环境,从而实现生态经济稳步发展。
1 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现状
1.1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人均淡水占有量较少,但人民节约水资源意识淡薄,造成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导致了城市水环境急速恶化,造成多地水质性缺水严重。为了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问题,近年来我国在污水处理以及水体修复领域做出了许多努力,也做出了一些成果。政府和环保服务企业开始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水环境治理工作中来,为生态型水环境治理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水环境治理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水利防洪、水资源配置、黑臭水体、面源污染、水质净化、水体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生态型水环境治理需要从流域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综合运用先进的技术知识,根据复杂的基底条件进行设计和治理,目前整个环保行业仍然在不断地探索。运用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对症下药可以有效治理和修复被破坏的水环境,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一些城市在进行水环境治理工作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污水场站进行水质净化,已无法满足水环境日益恶化的需要,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已经逐渐被当地环保部门所重视。
1.2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的特点
进行生态型水环境治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将被污染的水体修复到原本的模样,而原本的水环境之所以能千百年而不变,重要原因是自然的水體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功能。而城市水环境之所以被破坏,是因为水体被污染的速度超过了水体自身所具有的自我修复能力。而进行生态型水环境治理工作就是通过构建和恢复水体自身所具有的自我调节与净化功能,从而实现修复污染的水环境。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对于水体的净化,而且具有高效、安全、可靠以及节能环保的特点。技术人员在使用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进行污染水体修复工作中时,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对于水环境中的动植物比较友善,最大限度的保护它们的栖息地,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总之,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比传统的水体修复技术更为安全可靠,效果更好,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环保部门的青睐。
2 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的有效措施
2.1人工净化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人工净化技术就是其中之一。人工净化技术是指通过设置过滤网、调节池、沉砂池、沉淀池以及隔油池和气浮池来进行水体净化。其中,为了去除水体中杂质,设置了过滤网,可以将一些生活垃圾阻隔在水体之外。而调节池可以将水体中含有的有毒或者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去除,从而不断改善水体的质量。水体中含有的砂石颗粒,则可以通过沉砂池与沉淀池进行处理,防止这些砂石不断堆积进而堵塞管道。由于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居民的日常生活会产生很多废油,这些油污进入水体中很难处理,而通过设置隔油池,可以将居民生活以及工厂生产产生的废油处理掉,防止这些由于进入水体从而造成污染。
为了解决一些看不见的有害气体溶于水体而对水体造成污染,需要设置气浮池。气浮池的作用是吸收一些看不见的有害气体,同时可以将一些比较细微的杂质一并吸收。一些细微颗粒的杂质和有害气体也会对水体净化装置造成损坏,而通过建设气浮池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2.2水体自动净化技术
上面说到,可以通过设置人工装置来对污染的水体进行人工修复,其实也可以通过利用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来达到水体的自动净化目的。对于一些地形比较复杂的水域,采取设置人工净化装置的方式不是很方便,效果也不是很好,可以利用水体自身的净化作用来实现水体修复的目的。水体之所以具有修复和净化功能,是因为水体中含有不同的生物,特别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降解利用垃圾或者粪便,以及一些有害物质从而达到水体净化的目的。在一些山区进行人工处理装置的安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后期的维护工作开展起来也比较困难。可以将适应当地水体环境的微生物投入到污染的水体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投入的微生物可以成活并大量繁殖。通过向水体中加入微生物以此来保证水体恢复自我修复能力,从而使水体可以自动降解一些生活垃圾以及有害物质,实现水体净化的目的。但使用此项技术的时候,应注意只适用于污染较轻或者用于水体修复的后期维护阶段,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水体不是很适合。
2.3生态护岸技术
所谓生态护岸技术,是指在河道流域两岸设立缓坡,防止人为破坏;或者进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生态护岸技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越来越多的城市环保部门开始对河道两岸开展治理工作。一般的河道护栏采用混凝土结构,不但不具有美感,还会对河道造成直接的破坏,影响整个生态平衡。而生态护岸技术,充分考虑到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及进行水体保护和修复的目的,可以有效地防止雨水、洪水对河岸的侵蚀,同时可以为水域中以及河道旁的生物提供较好的生存环境。这种采用环境与人工结合的护岸技术,可以发挥环境自身的保护修复作用。
2.4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非常适合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
总的来说,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较好的废水处理方式,特别是它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因此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比較适合于处理水量不大、水质变化不很大、管理水平不很高的城镇污水,如我国农村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处理污水的新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改良,有必要更细致地研究不同地区特征和运行数据以便在将来的建设中提供更合理的参数。
3 结语
我国的生态型水环境治理仍然存在不足,这就要求人们在治理水环境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整体水系统进行治理,同时要保证水循环的平衡。然而,在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生态护岸技术等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的加持下,我国水环境问题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李霞.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J].化工设计通讯,2018,44(12):211.
[2]李茶青;何文学;魏恩甲.全新的水污染治理思路探讨.水利发展研究,2014(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