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讨 苑德建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苑德建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以装配式建筑为首的新时代建筑工程,成为当前建筑领域的时代新宠,强化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管理成效,成为行业从业人员的重点研究对象。
        山东德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  山东省德州市  235000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以装配式建筑为首的新时代建筑工程,成为当前建筑领域的时代新宠,强化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管理成效,成为行业从业人员的重点研究对象。高效提升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管理效率,优化管理方案与实施策略,推动建筑领域的协调发展,成为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管理;影响因素与对策
        引言
        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方式难以满足新型建筑管理需求。《“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中要求“2020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达15%以上,2025年占比达30%,而当前占比仅为9%,装配式建筑迎来了新的机遇发展期”。随着装配式建筑政策越来越完善和大量试点项目的开展,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式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相较传统管理模式可减少资源浪费、缩短工期,但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仍存在壁垒问题,通过对壁垒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
        1.1施工准备因素
        准备工作越充分,考虑越周全,越有利于工程进展。如进行图纸会审,保证图纸设计质量;优化施工方案,以降低施工风险、成本,同时还可以增强参建方的决策和控制能力;制定质量规划,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使施工项目从一开始工程质量就处于受控状态,打好质量控制的基础。
        1.2人员和机械因素
        人是项目施工和管理的主体,人的施工技术水平、操作水平、质量意识及质量活动能力对施工质量都有着影响,并且在施工质量管理中,人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为保证施工质量,应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机械设备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所有施工方案和工法得以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施工机械设备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
        1.3管理协调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装配式
        建筑的施工能力有很大的提升,这就要求有针对性的变革施工组织管理。施工单位就构配件的质量要积极与生产构配件的厂家沟通;技术、图纸交底工作等需要与设计单位协调;同时,应该管理协调好劳务分包单位,这是顺利推进施工的基础。
        2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优化对策
        2.1切实提高施工管理人员职业素养
        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有序开展,离不开相关施工管理人员的鼎力支持,而当前装配式建筑工程领域,受行业发展变化以及从业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不少装配式施工项目,缺乏优秀的施工管理人才。因此,根据相关问题的直接根源,施工企业务必选择经验丰富、知识储备强大的施工管理人员,同时相关管理人员,也要不断精进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针对工程的具体施工流程、施工方案、施工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专项内容的应用研究,保障装配式建筑工程有序开展的同时,还能为工程施工质量的改善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另外,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工程建筑领域呈现高端化、复杂化、集合化的发展趋势,对应的专业施工管理人员的标准也与日俱增,切实有效提升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已经成为当前行业的重要的发展需求,也是从业人员的必然发展方向,缺乏相应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不仅会错失重要的发展良机,同时也会阻碍自身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因此,提升施工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是行业的直接需求,也是相关人员的个人职业追求。


        2.2利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平台
        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可以利用集成化的管理思想来进一步建立起完善的控制系统,对装配式建筑进行现代化的质量控制,在其中可以重新定义构件以及配件的生产质量标准以及评价指标,以一种更加完善的量化形式来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更加高效的储存以及采集,根据具体的数据信息要求来对构件质量进行仔细的分析。其中的检测系统作为整体平台的核心所在,其进行检测的前提就在于根据相关的工程标准及工作经验列出相应质量问题的核查清单,从中确定好需要进行上传的数据信息,使得施工现场采集出的数据信息能够更好地与相关要求进行匹配,展开定向的问题检测,只有在检测合格后才可以进入到下一个工序之中;而数据信息采集系统作为平台运转的七点内容,根据上一环节的质量问题,可以列出构件强度、钢筋直径间距、安装尺寸以及构件尺寸等多方面检测因素,借助各类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比如物联网、电子回弹仪以及激光扫描仪等,完成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而管理统计系统则是施工质量管理平台的关键内容,在平台的检测系统内部可以自动生成相应的管理统计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子模块,分别为材料运输问题统计、生产问题统计、施工问题统计以及员工培训系统等,能够全方位实现数据信息的远程互动以及高效共享,从而在根本上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效率以及管理质量。
        2.3强化施工现场协同管理效应
        协同管理效应的发展和建立,是确保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协同管理效应是确保装配式工程可以按照既定的施工要求、施工步骤、施工节点进行相应的施工内容,满足科学的施工标准和施工要求,同时在实际的工程施工应用过程中,协同管理效应针对不同的施工管理内容,可以实现极为高效的施工作业效应,无论是施工周期还是施工流程,借助高效的施工协同管理效应,可以进一步落实相应的施工作业内容,保障工程装配式构件的有序安装,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工程的深度管理。协同管理效应的有效构建,是当前现代化施工企业的最为高效的施工模式,也是众多企业纷纷效仿和学习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我国建筑领域的实际情况,协同管理效应的建立,需要工程项目总负责人员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关注,同时结合工程施工作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性的应用和布置,保障各个分部工程的有效衔接,保障各工种工人的有序施工,共同为施工项目的健康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
        2.4完善政府政策标准
        对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来说,政府的支持对当前装配式建筑发展有利,各省地市层面政策是国家政策的细化,各地因地制宜主动制定相关地方政策标准。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需更全面的产业链和资源整合,政府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标准,加大执行力度,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政府应出台并落实系统性优惠政策,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构件厂生产单位等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需要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完善装配式建筑政策,不仅可让各参与企业和机构更加积极认同并采用装配式建筑,而且有利于减少各参与方采用装配式建筑的风险和工程项目管理过程的壁垒。
        结语
        随着行业及企业对装配式建筑的重视,各参与方逐步意识到装配式建筑给建筑行业带来的无限价值,但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仍存在很多壁垒问题。随着政府不断完善其政策标准、智慧化管理、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各利益相关者积极性、信息流的整合等,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也在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壁垒问题有待慢慢解决。如何突破壁垒,体现装配式建筑更多的应用价值,也是之后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2010,41(12):1074-1077.
        [2]安凯歌,王晓维,廖小青.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供应链交易成本研究[J].建筑经济,2020,41(9):49-53.
        [3]李伯聪.宏观经济视野中的创新扩散:突破壁垒和躲避陷阱[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8(4):17-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