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应考虑的因素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冯蝶
[导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劳动教育有关文件的梳理,明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内涵,梳理大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及成因,分析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应考虑的因素。
        西南政法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劳动教育有关文件的梳理,明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内涵,梳理大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及成因,分析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应考虑的因素。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劳动教育;评价要素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以上两个文件的内容都明确劳动素养应当包括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在不同学段开展的劳动教育的侧重方向。
        具体而言,劳动教育的目标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而结合大学育人特点,高校的劳动教育方向是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从中不难看出,高校劳动本体及价值导向更多是指向劳动观的塑造和生产劳动中有别于一般性的体力劳动,更多是需要运用脑力创造性劳动。
        由此,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应当是:正确的劳动观、通用性的生活劳动知识及技能、服务性劳动意识、围绕学科专业的劳动知识及实践创新能力、积极的劳动精神、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二、大学生劳动素养现状
        通过对大二学生的访谈和观察,了解到以下表现:
        (一)在劳动观方面,学生普遍有较正确的劳动观,认为劳动是光荣的,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劳动者是应该被尊重的,但落实到个人择业时,普遍还是愿意留在主城或其他一、二线城市,到西部、乡镇等相对艰苦地区就业的意愿较低,行业、岗位选择上也是呈现好逸恶劳的倾向。
        (二)在生活劳动方面,家庭所在地区与家庭结构对学生承担生活劳动的多少影响较大,普遍来自农村或者多子女家庭的学生承担生活劳动较多,来自城市的学生或者独生子女生活劳动承担较少,劳动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也是与承担劳动多少呈正相关的。
        (三)在服务性劳动方面,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但背后不乏功利性原因,志愿服务时长是与学生的入党、评优、保研挂钩的,在学生的志愿时长达到相关目标的条件后,或者因为学生其他方面不满足相应评比条件后,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频率会明显下降。
        (四)围绕学科专业的劳动知识及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因为调研的学生来自一本院校,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学生的态度和掌握的情况普遍是比较扎实的,但在实践创新能力上,依然是集中在少数精英学生群体。学生更易于被动接收知识,对于创造性实践环节,存在力不从心。
        (五)劳动精神方面,学生情况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认可幸福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也在积极的在学习阶段主动汲取知识,锤炼技能。但也有部分学生,受网络文化影响,存在好逸恶劳倾向,或者等待父母安排,欠缺主动思考。
        (六)劳动习惯和品质方面,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如在寝室卫生维护,能够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部分同学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但也存在个别欠缺良好劳动习惯,攀比消费,不够节俭的情况。
        三、大学生劳动素养现状产生原因
        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集中表现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缺乏培育劳动素养的土壤。具体可以体现为:首先,是过去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其次,近年来中央重视后,但还没形成相应的管理培育体系;最后,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给学生劳动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过往各层面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

应试教育体系使得家庭教育更关注孩子成绩,升学率对学校的要求让校教育更偏重知识教授,社会教育也没有发挥的土壤。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因为之前的经历中缺乏劳动教育,对市场和实践缺乏了解,因此职业规划也更倾向于选择考研,而不是基于对个人性格、资源、专业、行业的分析做出生涯选择。近几年从重视志愿服务开始,逐步强化劳动教育,但评价方式上还是比较粗糙。
        (二)管理培养体系亟待完善。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的培养管理机制还不是很健全,更多的体现在志愿者服务、公益学分,创新创业环节、实习等分散的方面,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培养方式,从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到劳动实践完整的培养体系。当然,从2018年重新开始重视劳动教育至今不满3年,教育体系需要逐步完善,那笔者认为在明确大学生劳动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机制是比较重要的。
        (三)经济快速发展也给学生劳动观的树立带来的负面影响。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天道酬勤、勤能补拙都体现了我们传统的劳动观。但近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融通,文化的互通,彼此之间更加紧密,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西方价值观念传入中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冲击,功利主义、浮躁风气、妄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滋生出来。同时80,90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父母更多的偏宠溺爱,也造成了普遍的劳动意识薄弱。而当今科技发展迅猛,人们生活更加便捷,的更多的服务可以为我们代劳,同样也滋长了人们的惰性。
        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构建应考虑的因素
        构建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就要明确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以下从确定评价主体和明晰评价指标和权重进行阐释。
        (一)评价主体的确定
        劳动素养如何谁来评价,是构建评价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相同客体,评价主体越丰富,评价的结果会越准确。
        1、培养教育的行为主体,这里主要是高校,也有部分承接实习的企事业单位。高校参与到劳动素养培养教育的主体一般包括学生工作部、教务部门、团委以及能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其他部门。他们参与教育培养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各有视角,那评价也是要根据各自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都属于评价的主体。
        2、社会公众。劳动教育是为了整体提高公民的劳动素养,是需要经得起社会检验的。大学生劳动素养整体情况如何,劳动教育开展的成效如何,是需要社会广大人民群众评判的,如用人单位,公益组织、甚至是家庭。但这些评价往往是分散的、缺乏系统和不够全面的,因此需要有专门的组织可以对此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
        (二)明确评价指标和权重
        根据上文对于劳动素养内涵的梳理,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创新能力。有根据上文对于劳动素养现状和原因的梳理,并结合目前高校的培养体系现状,现阶段首先应该加强树立劳动价值观的力度,思想层面的问题解决了,技术方面的问题才有方向。因此在权重的分配上要向有关劳动价值观的指标倾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新华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0-07-27].http://www.xinhuanet.com/2020-03/26/c_1125772938.htm.
        [3]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2021-04-15].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5/content_5526949.htm.
        [4]张海生.高校劳动教育的意涵、价值与实践——一种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21,1(185):53-59.
        [5]张燕平,朱志明.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探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1):134-137.
        基金项目:
        西南政法大学2020年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XZSZ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