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理论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现状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乔露
[导读] 摘要: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依托土地,土地的水文特征也在城市化建设中改变。
        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依托土地,土地的水文特征也在城市化建设中改变。面对城市化进程带给水文环境的不利影响迸发出的低影响开发理论是解决雨涝带来的径流污染、面源污染问题的一种解决思想。本文通过对低影响开发理论的基本概念的解释说明,以及对低影响开发理论在城市建设历程中的运用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剖析低影响开发理论在城市建设运用方面现存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运用做出建议。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理论;面源污染;城市建设;运用现状
        前言:
        随着城市面积的与日俱增,开发建设过程中硬质道路增多、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下水管网泄水拥堵造成雨水径流总量增加、径流污染严峻。伴随地下水缺失的同时城市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1]。在20世纪90年代,低影响开发理论(LID)应运而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低影响开发理论逐渐加入运用在城市建设进程中。
        1 面源污染的概念
        面源污染就是指来自于非特定地点的污染物,与点源污染不同,一般不固定于排污口或者垃圾站点,是指非固定位置的污染物在水流冲刷作用下通过一个径流过程而到达最后聚集的水体,并引起水体的水质污染、富营养化或者有毒有害等其他形式的污染。城市当中的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雨涝灾害引起的水源水质污染。面源污染时空分布广泛、污染途径随机又多样,治理与管理上的难度大。
        2 低影响开发理论的相关概念
        低影响开发理论(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一种雨水收集、管理与再利用的概念方法。采用生态化的措施,例如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植草沟、雨水净化设施、储水池等,达到收集雨水、净化雨水、对雨水进行再利用的过程。尽可能从污染源头上净化雨水、减弱雨水径流。是一个有效管理雨水、减少面源污染的办法。
        3 低影响开发理论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低影响开发理论自提出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取得了一定得认可,但也有一些城市进展不顺利,现在城市病带来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依然亟不可待。
        3.1低影响开发理论在国内起步晚
        9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市化从沿海向内陆展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高楼、硬质地面道路广场逐渐增多,绿地设计规范较传统。低影响开发理论在早期城市建设的运用较少,但常年累月的城市病、面源污染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国内开始探寻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美国对于低影响开发的研究有接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最先应用低影响理念的国家。我国低影响开发理念起步相对较晚,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理论正在发达城市进行试点尝试[2],还未全国上下大面积的使用此理论应对雨涝问题。
        3.2 资金筹集问题和土地资源利用问题
        低影响开发理论主要建设工程项目体系庞大,具体分布较细散。具体包括绿道设置植草沟、道路设计透水路面材质、建筑改用绿色屋顶、依靠绿地打造雨水花园[3]。


        建设这些雨水处理设施并规划径流路径体系,势必耗费大量的资金,而对于民间投资来说,相比长远的生态回报更看重快速的经济回报,不利于建设资金筹集。同时这些解决面源污染源头上的设计设施需要新的土地资源或者原有绿地的设计改造审批。而现代化城市寸土寸金,土地资源极为珍贵。城市低影响开发理论建设所需用地如何对应所在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这就需要城市重视土地资源的规划。
        3.3缺乏景观设计规划与水文水利的学科融合
        低影响开发理论设计到的主要专业知识包涵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土木水利、水文与水资源工程[4]。能够完成城市面源污染处理、雨水处理的设计团队和人员需要很强的水文学专业度,目前国内的综合性人才和设计团队数量不多,不利于低影响开发理论在城市建设中的实际运用和发展。
        4.对于我国低影响开发理论在城市建设中运用的发展建议
        4.1借鉴西方国家长久发展经验,完善适宜我国的法规政策、规划设计体系
        西方国家对于低影响开发理论已经摸索了半个世纪,我们可以取其精华进行借鉴。因地制宜的完善适宜地方性的低影响开发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体系,出台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设标准,确保规划设计对解决城市雨涝问题的科学性[5]。
        4.2发散多样的建设资金筹集模式
        低影响开发理论下的城市建设具有项目分散、投资分散、经济效益慢、生态效益高的特点。融资模式可设立多方参与。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调动民间资金的积极性,政府市政建设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建设步伐。
        4.3促进学科知识融合及专业人才培养
        结合时代问题所需进行人才培养教育,注重学科融合及现实问题模拟解决,打造知识完备的设计施工团队、从业人员。研发标准技术要求、设施设备。专业知识、专业人员、专业设备设施的结合,推进低影响开发理论在城市建设中的进程。
        4.4提升民众认识
        近几十年国内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大多数人们沉浸在几十年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喜悦当中。感受城市的便捷又怀念乡野清新的生态环境,不理解低影响开发对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应当加强公众对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认识,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科普,对于低影响开发理论的认识。让民众对城市的低影响开发建设支持和理解,使低影响开发建设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姜之未.基于低影响开发模式的城市公园绿地雨水管理措施设计研究.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杨劲松,澎湃,赵芳.国内外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体系比较[J].山西建筑,2012,38(11):123-125
        [3]苗小波,吕谋,梁风超,等.低影响开发城市内涝及水质调控模拟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1):87-91,96
        [4]杨正,李俊奇,王文亮,等.对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的再认识[J].环境工程,2020,4
        [5]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6,22(12):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