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富成
昭腘时代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24
摘要:科技的发展,各领域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的今天,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观察,建筑学和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存在关联共生的关系,这种交织的关系.令城市设计在很长的时间段存在建筑学和规划思维的移植现象,建成形式的设计被建筑学所主导;而城市发展的控制方面被城市规划所占据;城市设计被认为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建筑学;视角下;城市设计
引言
相对城乡规划而言,城市设计比较偏重空间形态艺术和人的知觉心理,不同的社会背景、地域文化传统和时空条件会有不同的城市设计途径和方法,需要有特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特定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法。因此,城市设计并非建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简单叠加。
1觉保护城市环境
自觉保护城市环境也是城市环境意识的一个方面,其内涵包括:1)保护自然环境物质要素不被破坏。2)自觉围护环境的公平与公正:自然湖泊、公园、浅滩等环境应该对公众开放,不能成为特权阶级的后花园;步行与机动车驾驶应享有同样的路面使用权,而非让机动车占据地面交通空间的核心位置,步行空间退而演变成天桥或地下通道。自觉围护城市的记忆与活力:旧城区的街边摊、楼前栋后闲聊的人、纵横交错的街巷、犄角旮旯里向阳而生的植物……既是群体记忆也是城市活力的体现,不应成为旧城改造活动后模仿过去生活场景的商业性表演。3)保护城市环境的文化性:缺乏文化的城市犹如无盐的菜,寡淡无味。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拆除城墙、拆毁历史文化建筑、圈地造城等活动使得各个城市逐渐丢失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具有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历史街区和传统街区,保护新建人工要素科学合理的配置,是当下保护城市环境文化性的重要途径。
2.2视觉符号在城市中的视觉特征
每座城市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视觉符号,在这些符号的背后可能蕴含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也可能诉说着现有的故事,它不仅涵盖地标性建筑、亦包罗着人文元素符号、生态视觉符号、文字符号、图像符号、色彩符号等。以地标性建筑为例,要成为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不仅仅要从提高城市视觉形象为出发点,还要以提升城市建筑文化水平、促进市民及游客的文化生活、增强城市居民归属感等领域。故不是所有标志性建筑都可将其理解为地标性建筑,地标性建筑应该成为该城市品牌形象的组成部分,融合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元素与自然景观气息,并起到在城与人之间搭建桥梁的作用。城市地标性建筑应该被理解为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是城市历史文化与发展进程的映射,同时具备易识别性,属于城市符号的范畴,是城市品牌形象的缩影。不论是地标性建筑还是其他视觉符号类型在城市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视觉符号也使城市品牌形象更加具备直观性、生动性、识别性、特异性、内涵性等。城市也更加需要通过视觉符号加以展现自身城市品牌形象及文化,由于视觉符号的形成过程来源于人工设计,因此视觉符号在城市中的视觉特征又具有人工化情感的特征。城市品牌形象的主体是城市,以城市为主体,除了涵盖的地标性建筑、人文元素符号、生态视觉符号等,还要在塑造工作中具有艺术性审美价值,通过科学的办法使城市品牌形象兼具文化财富与美学价值的意义。城市属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范畴,在这之中的城市品牌形象视觉符号更多的含义则在于“形象”与“识别”,简单说是如何使人们通过视觉来识别出城市品牌魅力为目的,并在城市的宣传活动中加以推广整体形象。进而体现出艺术价值、文化识别价值、环境发展的美学价值等。
2.3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融入创新元素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城市规划以及公共建筑工程设计发展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可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工作经验,然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创新,进而促进城市规划和公共建筑工程设计水平的提升。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需从自身地域文化特征出发,明确设计理念,为城市规划以及公共建筑设计提供引导,严格遵循科学设计理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于生态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同时客观规律不断创新,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此,在城市规划与公共建筑工程设计中,应促进公共建筑工程设计变革发展,将城市总体规划与公共建筑工程设计元素相融合。
2.4标志物
建筑群组成了城市,城市又是建筑的集合体,也是城市空间的一种组合。不同的标志性建筑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其价值也会不同,只有那些具有地域性特色并且是人们公认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物,才能成为货真价实的城市地标。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代表着这座城市甚至是这个国家。武汉的黄鹤楼也是这座城市的符号,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建筑,更是象征着武汉的文化内涵,还有武汉的归元寺、古德寺等,它们在形态上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具有较强的识别性,所以它们也是大武汉城市意象的主要要素。
2.5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都要突显地域特色
每一座城市有自己的历史传承、人文特色和自然风貌,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现代化,而是要通过巧妙地设计,将历史的与现代的,人文的与自然的,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树立城市的外在形象,又要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从而突出城市的地域特色。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期间需要尽可能参考建筑设计当中的一些优势,并基于微观层面上做好对城市规划的分析,尤其是对城市差异、历史发展历程、文化特征等,要进行深入挖掘、综合的利用,并且融入每一座建筑的设计中。通过打造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建筑,让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协调发展。
2.6理性塑造城市环境
1)低介入的利用自然环境要素以便最大程度的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环境。2)合理规划城市生产、居住、教育、商业、休闲等各功能区域,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勒·柯布西耶在他的著作《光辉城市》一书中给出了城市规划的理想模型:城市中心是集托儿所、幼儿园、小学、露天活动场所、社区中心及居住为一体的住宅中心区,办公区与商业区则在住宅中心区以外,通过高速公路连接,这一理想模型将各功能区块设置在城市不同位置,可以有效减轻交通压力。3)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应该是开放的、具有高度包容度的,并能照顾到不同职业背景、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群体。4)创造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蕴含公共价值的地方,是重要的城市公共资源,有活力的公共空间是“人使用的空间”,它的建设需要以生活化、休闲化、健康化、艺术及富有交往性为原则。
结语
当然城市设计专业的建设也将随着城市设计的实际需要而不断拓展其外延,新的知识也将被不断创造,但其核心、内涵则永远是以人为核心、,创造适合人们的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场所.营造环境宜人、形态优美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马冬艳.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密切关联[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6(11):46.
[2]程俊杰.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建筑建材装饰,2018,14(11):98,116.
[3]金广君.城市设计教育:北美经验解析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建筑师,2018:24-30.
[4]叶宇,庄宇.国际城市设计专业教育模式浅析——基于多所知名高校城市设计专业教育的比较[J].国际城市规划,2017(5):110-115.
[5]杨春侠、耿慧志.城市设计教育体系的分析和建议—以美国高校的城市设计教育体系和核心课程为借鉴[J].城市规划学刊,2017(1):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