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瑞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二十八中学 山东 青岛 266200)
【摘 要】古诗文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我国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过程当中的重
要瑰宝。本文主要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文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11-088-02
古诗文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修养,积淀民族文化的底蕴,使传统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
一、利用传统文化有效激发学生古诗文兴趣
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讲解古诗文的时候都只是简单地进行翻译和讲解,并没有深入地对古诗文进行拓展和延伸。不仅没有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也没有及时地引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枯燥乏味的古诗文学习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和厌倦情绪。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必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来开展古诗文教学,不断地在课堂当中增加一些情感元素和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讲解《岳阳楼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ppt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详细地对诗文写作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在学生对古诗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再让学生分别说一说与岳阳楼有关的事件,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岳阳楼的了解。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对文章进行讲解和分析,并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传世名句进行分析,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就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济世情怀。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身心都受到传统文化的涤荡,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形成忧国忧民的天下情怀。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文教学
1.朗读古诗,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词创造过程中均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其在语言上均极富音乐韵律。每个诗句、词句中音节具有存在节奏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因此,在对古诗词进行朗读时会产生珠圆玉润的连贯和顺畅感。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意蕴进行体会的一种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把握作者“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然后,教师再对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体会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通过古诗朗读法,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作品的形式之美,使其对古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2.营造古诗意境,传承文学之美
意境是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意进行有机融合之后创造出来的一种境界。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把握作品的意境是一个学习重点和难点。而只有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得深层意蕴。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点对“月”意象进行讲解。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对月意象进行品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进行简单的引导和点评,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古诗词中的“月”意象通常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教师通过古诗意境的营造,可将传统文学之美很好地传达给学生。
3.对古诗深入剖析,感受内容之美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政治上遭遇诸多不顺之后进行创作的。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经历诸多磨难,存在诸多缺憾,所以他常常借助明月对自己的人生出路、追求归宿进行构想。苏轼在经受了各种挫折之后,其越是表现出“归隐”的趋向。他想回到大自然,回到田间,过上恬静安适、泰然自若的生活,想寻回灵魂的自由。
三、走进古诗文,加强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臵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 “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国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语文让我们快乐,语文让我们聪明,语文让我们美丽,语文让我们高尚,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体现出了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四、联系日常生活增加节日与典籍传统文化
古诗文常见的素材除了写人和写景之外,还有对古代人民日常生活或者传统节日进行描写的作品。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节日仍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充分地联系人们的实际生活,有效地引入一些与古诗文主题相符的传统节日,结合不同时间来确定古诗文教学主题,为学生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例如,临近中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水调歌头》这首词,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或者文章,也可以让学生分别谈一谈中秋赏月和中秋团圆的情景,家乡过中秋节的习俗以及感悟。然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让学生结合注释来翻译这首词,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然后教师再对其中传诵千古的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进行赏析,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离愁别绪。在临近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离骚》,让学生结合实际描述一下端午时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然后再借助动画视频让学生了解端午的起源。在学生阅读完全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分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能够使学生从作者直抒胸臆的语句中了解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这样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的习惯,拥有坚韧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贾鹏.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课外语文》.2017.27.
[2]关永红.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华少年》.2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