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泽会 (四川省什邡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 德阳 618400)
【摘 要】 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特殊教育学校都将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开展。本文将就残疾学生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试从学习心理、情感体验、个性特征、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和择业心理等六个方面,分析、认识残疾学生心理现状,为职业教育的有序开展寻求心理依据,从而更好地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 残疾学生 职业教育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11-070-03
"一堵又高又厚的墙矗立在那里,一边是在阳光下上学、工作、运动的正常人;另一边是拄着拐杖和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他们向往着墙那边正常人的生活、学习与就业,在他们的脸上写着渴望。"
这是陈云英博士在"亚太地区残疾人十年的发展纲要及教育改革的方向"报告中展示的一幅幻灯片,图片内容很简单,但令人沉思--残疾人何时才能真正融入社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21世纪初的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目标是:"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必将对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残疾人作为社会组成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无可争辩地被纳入了《决定》之中。现在,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去拆幻灯片里的那座墙,只要工作到位,拆的砖多,就能为残疾人打开一扇门,让他们真正融入社会,完全平等的生活、受教育与就业。今天,残疾人的职业技术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还很多。究其原因,有教育体制、社会认可、法律法规、学校改革、经济发展、家庭观念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残疾学生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在他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主观原因。尤其是他们在学习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存在和衍生出来的种种心理问题,更是桎梏着其学习效果和自身发展。
近十年的特殊教育经历与实践,使我对此多有接触。现将心中所获疏理呈现,以供同行商榷。
(一)残疾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是学生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也是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文化技能、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心理问题也是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残疾学生对学习职业技术自信心不足,大多学生几乎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导致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只求能够得过且过。
2.学习动机层次不高。进入劳动技能学习阶段的残疾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不少学生出现两极分化:一类学生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另一类学生对职教不感兴趣,怕吃苦头,对以后的人生没有规划,宁愿接受别人的救济也不想自主创业,把在校学习当消遣。
3.学习方法习惯不佳。由于受到生理的限制,不少残疾学生在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缺乏基本的学习策略,以致因为不会学所以学不好,再由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弃学。
4.学习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看不见、听不到的障碍让残疾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更不懂得如何对学习成败进行合理归因。
5.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有些残疾学生被沦入了"后进生"之列,他们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害怕却又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显得忧虑而焦躁。
(二)残疾学生的情感体验问题
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由于受到不同类别和程度的障碍,残疾学生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甚至受到人们的歧视和责难,他们的内心世界多有灰暗的一面,不像常人那样五彩缤纷、各具特色。
1.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弱。在特殊教育学校,进入劳动技能学习的学生均处于青年初期,具有明显的感情脆弱和情绪两极化的特点,容易出现高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快,遇到不如心之事,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冲动性强,理智性差。
2.社会情感表现冷漠。不少残疾学生对社会都抱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究其原因,这部分学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人格伤害和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表现为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给人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
3.感情容易遭受挫折,耐挫能力弱。学习压力,社会偏见,以及社会生存、劳动就业的激烈竞争,残疾学生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清楚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平时也总回避着类似的问题,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一些学生稍遇挫折,就觉得社会不公平,感情上接受不了,甚而产生"以烂为烂""破罐子破摔"等自暴自弃的厌世心理。
(三)残疾学生的个性特征问题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在特殊学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
1.人格尊严受到伤害,.缺乏积极的理想和追求。
不少特殊学生觉得自己是被社会淘汰、遗弃的人,认为自己将来没有出息、难有作为、几乎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学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由于生理的障碍,大部分学生由于受到来自亲人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更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致使他们社会生活经验少,社会认知方式不合理,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哪些事情对人生发展来讲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残疾学生显得非常困惑和无所适从。
3.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塑造积极健康的个性,是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从当前残疾学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自卑、狭隘、妒忌、暴躁、依赖、孤僻、抑郁、怯孺、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始终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些学生可以毫不犹豫地拒绝,毫不内疚地说谎、心安理得的依赖,理直气壮地攻击……
(四)残疾学生的自我意识问题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残疾学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1.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的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在残疾学生当中普遍存在,表现为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部分学生由于长期被别人瞧不起,常常受到的是指责,看到的是歧视,故而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表现。
2.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由于身患残疾,有些家长自责太深,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信赖别人,进入学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现实情况正相反,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一些学生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故意捣乱、夸张炫耀、标新立异、逆反言行等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
3.自私自利心理严重。通过观察不难看出,在学校生活中,部分学生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希望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但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甚至出现国家、社会来关心我们残疾人就是应该来关心我们残疾人。有的学生还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表现为时时处处事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却很少自觉地关心他人和集体。
(五)残疾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对残疾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素质,他们目前主要的社会交往对象是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而残疾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1.社会性交往萎缩。生理障碍制约了残疾学生的交往,很多家长或因孩子残疾难以与人交流,不愿带出去,或因不方便嫌麻烦,总让孩子"留守"在家,使得他们从小就难有社会交往的机会,更谈不上融入社会了。进入学校后,接触的人与事渐渐多了,但长期的封闭让这部分学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仍然心存疑虑,总是怕这怕那,尤其担心别人会因自己的孤陋寡闻而瞧不起自己,因而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性交往,甚至希望自己与世隔绝。
2.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性意识的出现,残疾学生逐步度过了异性疏远期,而走进了异性接近期。他们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和异性谈话交流会觉得十分高兴,和异性在一起活动感到特别兴奋、愉快。他们渴望有能够亲近的异性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异性交往关系。但由于对青春期缺乏理性的认识,容易出现情感的冲动性和盲目性,分不清友谊、爱情,过早地追求所谓的爱情,因而出现早恋,甚至引发品德心理问题和性行为过错等违纪现象。
3.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自古以来代际冲突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种必然现象。而由于生理障碍所带来的沟通障碍,加之如今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期,所谓的"代沟"、"代差"问题在残疾学生当中更为明显和突出。不少学生因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困难,时间长了,不少家长也懒心了,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下放"给老师,如果一旦发生矛盾,学生就会埋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甚至产生严重的行为冲突,家庭教育几乎成了一张白纸。
(六)残疾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受残疾学生生理缺陷、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供需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残疾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本来就受到很大的局限,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择业就业就更成了难中之难。这是当前当前残疾学生、特殊学校、家长非常关心、特别关注的一个话题。因为择业就业是残疾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自食其力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
1.择业依赖退缩心理。目前,我国残疾学生的就业虽然也可像正常人一样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在社会职场竞争如此激励的今天,哪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因此,更多的还是靠当地残联或学校为他寻找就业机会,但也不能保证人人拥有工作。许多学生只能寄希望于残联、学校或家长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门路或去向,难有独自创业自立之人。
2.择业紧张焦虑心理。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许多残疾学生的一大"心病"。一些学生担心自己有残疾,文化知识少,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走出学校就是"废人"一个,整天为此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3.择业思维定势心理。一些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很热门,如盲生的按摩、聋生的美工,尤其是对这些专业技能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总觉得自己是强者、能人,比其他人更能生存和发展,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收入待遇好的理想岗位,甚至好高骛远,产生不切实际的念头。但社会变化岂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这些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又有多少?一旦踏入社会,发生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就定然会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残疾学生在学习劳动技能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既有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原因,也有教育观念不当、社会认知偏见、时代环境特殊等方面的原因,这也决定了残疾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必然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既属特殊教育领域,也属职业教育的范畴,是一个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工作,针对残疾学生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只要能够教之有理,育之有法,学之有道,持之有恒,通过实施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这些心理问题是完全可以而且能够得以妥善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