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5期   作者:朱文元
[导读] 随着城市建筑物的增多,有关部门对建筑质量加以关注。抗震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减少地震的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输,使建筑工程的建筑物的震动感降低,从而确保其建筑物的安全。

        朱文元
        身份证号码:62282719910111****
        摘要:随着城市建筑物的增多,有关部门对建筑质量加以关注。抗震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减少地震的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输,使建筑工程的建筑物的震动感降低,从而确保其建筑物的安全。基于此,文章首先对抗震技术的定义进行分析,并分析抗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最后对抗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了解现阶段抗震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情况,并预估抗震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行业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抗震技术;应用
        引言
        随着地震等自然现象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重视建筑结构安全性,尤其是深受地震影响的区域,格外注重防震设计,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地震是重大灾害,科学的抗震结构设计能更好地缓解地震发生时的能量冲击且可局部地进行集中,并可利用巧妙的结构布局,选择特殊建筑材料,会与普通的建筑结构存在很大差异;该类建筑可更好地降低地震灾害的影响。我国很多地区不处于地震多发区域,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一定地震性,所以,采用抗震结构设计能更好地确保整个建筑物体的强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心理建立一道安全保护的屏障,可促使人们更好地生活,其生命财产也可得到更好的保证。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的发生为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对城市的发展造成阻碍。虽然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可以通过不断发展新科技、不断提高建筑技术来抵御地震,把地震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就是一种可以使建筑物具备较强的抵御地震灾害能力的设计理念,它可以大幅度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并很好地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除此之外,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不仅对其整体的美观度和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还能延长其整体的使用寿命,因此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抗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2.1建设位置的选择
        建筑位置的选择是高层混凝土建筑需要放在第一位考虑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建筑物需要的抗震性能大小,因为它对建筑的抗震有最直接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该地区的地震发生情况,有依据有理论支持地选择建设位置,当然地质条件也是不能忽略的,因此在选址的时候,要避开建设在丘陵以及山坡的附近。
        在对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工作人员一定不能忽视抗震结构本身的功能,在提高抗震质量上要有明显进展。在这基础上功能造价和建筑要求也不能降低要求标准,参考科学的建筑原理论著,根据已有的建筑案例提高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在已经确定的目的影响、限制条件和情况下,优化这方面的使用功能。
        2.2依据抗震标准,规范平面设计
        一般情况下,建筑抗震平面具有一定标准要求,如凹陷口宽度与深度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结构稳定。工作人员在设计作业中应重点考虑平面规则设计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并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建筑物凹口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是重新进行抗震设计,从而保证建筑工程自身的稳定和牢固性。主要的弥补方式有以下几点:选取最佳材料进行缺陷弥补,可选取韧性较好的建材凸显整个顶部部分;建筑构架的合理设计,也可选取韧性好的构架材料进行设计,利于后期数据分析和计算。
        2.3抗震建筑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
        地基起到承受载荷并将建筑物固定在地表的作用。它虽不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但对保障建筑物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抗震建筑设计中,应格外关注对地基的处理。首先,为避免后期出现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地基应具有同一性。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建筑地基可选用天然地基。

当地基条件不利时(如软土地基等),可通过设置桩基础等方式促进建筑刚性与稳定性的提升,从而使建筑的抗震性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在建筑基础埋设时应合理控制深度,避免因埋深过浅而导致嵌固作用下降,从而提升建筑在地震中的稳定性。此外,对于承载力薄弱的地基,还可设置圈梁,以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增强抗震能力。
        2.4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为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设置多道抗震防线,以此达到目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这种设置多道抗震防线的方法能够起到更好的抗震效果,特别是在震级较强、余震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建筑物的第一道抗震防线被破坏,就会接着出现第二道抗震防线,若接着被破坏,就会出现第三道,直到抗住地震为止。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地质,因此在实际施工工程中,应根据当地的地质特点来进行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
        2.5合理设计建筑纵向布局
        在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对建筑物纵向的布局进行合理设计,其主要内容为建筑工程结构刚度、质量及高度等方面的设计,也是对建筑结构空间抗震影响能力的分析。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部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部分墙体与主体的排布不合理,使得整个纵向的布局过于复杂化,特别是对酒店这类功能性强且复杂的建筑来说,其各楼层之间分布过于混乱,整体的承载能力也比较差,从而给整个工程抗震结构设计带来挑战。所以,设计工作人员在对建筑进行纵向布局设计过程中,应尽量保证剪力墙布置的均匀性,使得其可不间断地沿着纵向布局向建筑底端进行延伸,对建筑工程结构总体质量及刚度等系数进行协调管理,从而可更好地改善发生地震时,所带来的各个楼层之间出现质量不均匀状况所产生的建筑物体扭曲的问题。
        3抗震建筑的国内发展机遇与走向
        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迅猛。预制装配式结构能有效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安全性、减少施工人力需求、保障施工质量、减少建筑垃圾、降低建筑生命周期能量消耗、提升建筑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目前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有较多应用。而装配式钢结构作为主要的装配式建筑结构之一,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因此,抗震建筑在国内的发展应牢牢把握装配式建筑发展热潮,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抗震建筑产业亦应充分利用国家的利好政策,努力实现更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引进并自主研发先进的建筑抗震技术与地震工程实验技术,目前已在高性能抗震材料研究、大型抗震工程建造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当前我国在前沿抗震技术研发方面仍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工程抗震仍将是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结合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未来建筑抗震技术研究将重点围绕三个方向展开:首先是构建更完善的抗震设计理论以解决当前理论存在的问题;其次是继续在现有理论的框架内探索更优的抗震结构,以进一步提高建筑在地震中的稳定性;最后,建筑抗震技术研究亦应密切关注材料科学的发展,及时吸收借鉴性能优良的新材料,从而不断提高抗震建筑的安全性与宜居性。
        结语
        在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建筑工程的大力宣传下,建筑抗震技术越来越成熟,在我国建筑工程体系当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且在建筑工程中应用隔震技术需要现场的相关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抗震技术以及建筑抗震设计的结构,准确了解并熟练地运用抗震设计各个阶段当中的原理与要求。同时在工程施工阶段,一定要按照其建筑工程的标准来实施,严格把控工质量。这样才可以快速提高建筑的整体安全性,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有效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这项技术已经被运用到建造防震防灾指挥中心、救护中心、灾难避难中心等现代建筑工程之中,对日后的防震、减灾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敏.房屋结构设计中抗震技术的分析探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8,3(8):150-151.
        [2]方小丹,魏琏.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建筑结构学报,2011,32(12):46-51.
        [3]苗茜,闫风全.中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发展及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7(16):164-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