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软土地基的施工处理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5期   作者: 郑德庆
[导读]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其对于建筑行业的影响也非常大。
        郑德庆
        身份证号码:37072819741128****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其对于建筑行业的影响也非常大。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合理选择,是确保上部建筑物使用质量和寿命的基本前提,以湖南某房屋建筑为例,分析了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优劣,确定使用深层搅拌法来处理该工程软土地基,通过分析地基特性,制定了地基处理方案,通过该方案的实施,地基处理后在强度、承载力等方面符合相关规范,保证了上部建筑的安全可靠使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软土地基;施工处理技术
        引言
        软土在我国的沿海和内陆区域都有大规模的分布,在一定的外荷载作用下会产生明显的沉降。软土地基一般是指承载力不足、压缩变形量大的土层,具有快速沉降、变形不均匀的特点。因此,当软土地基不能满足使用的相关要求时,需要对其进行人工加固处理。如果不妥善处理这些软土地基,就会对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工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这就对加固软基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1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的特征
        软土地基的特点主要就是土质松软以及黏性大,含水量较高和负荷容量比较低等特点。软土地基会导致建筑工程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对混凝土结构强度会产生一定的破坏,造成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等问题,对建筑工程有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软土地基除了上述这些特点之外,还有相应的有机物质,对于建筑基础当中的钢筋会产生一定的腐蚀性,从而将建筑结构基础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在对软土地基处理当中,需要对建筑工程结构性能加强思考,采用换填施工中,地基换填材料对于建筑整体力学性能不能产生太大的影响。设计单位在对于软土地基处理方案的制定当中,尽可能的选取较为容易采购的材料,以此将地基换填成本降低。因为软土地基含水量较高,蓄水性能也比较强,但是其结构稳定性较为差,将建筑基础的腐蚀性增加,从而会对建筑基础稳定性产生损坏。软土地基当中物质含量丰富,并且有相应的不可预测性。若是其外界环境产生变化,软土地基结构也会相应的产生变化,对于建筑结构安全有着很大的影响,导致和建筑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不能获得良好的保障。软土地基自身的土质比较特殊,压缩性非常强,所以就会造成建筑后期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有着一定的影响。
        2建筑工程软土地基的施工处理技术研究
        2.1软土地基方案处理选择
        考虑到项目工程地处区域周围附属建筑、设施较多,含有老旧居民楼、管网及公路,因此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时要综合考虑设计施工要求、造价、工期、扰民等多方面因素。目前,软土地基处理中换填法最为简单,且造价低,但是清运土方量和回填土方量较大,施工时间较长,易受天气因素影响,工期难以保证,且因置换土方量较大,中间各环节管控较为困难;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工序复杂,且投资成本较高,排出的泥浆不易清理,对环境破坏较大,且现场条件也不允许;深层搅拌桩是利用石灰、水泥等掺入粉煤灰及相应的添加剂,将松散度较高、易压缩、含水量高的软拖土层改变为具有高强度的水泥土,施工工序简单,可减少材料输送和降低泥浆量。同时考虑到深层搅拌桩法处理软土地基可以就地成桩,可省去钻孔桩泥浆护壁环节和水下灌注砼环节,另外,桩距无最小距限制,桩位可重叠,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桩体设计成最优形状。另外,采用深层搅拌桩法处理地基过程中,噪音低,无振动,对于居民生活无不良影响;搅拌桩主要以桩侧摩擦力传递载荷,桩体强度与设计承载力相匹配,能够充分利用桩周围土体的承载力,造价一般为钻孔灌注桩的70%左右。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决定采用深层搅拌桩法来进行该项目工程的地基处理。
        2.2胶结材料处理技术
        在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采取胶结材料处理的方法有利于对软土地基中含水量的控制,将其与交接材料进行搅拌。在施工现场合理的掺入水泥砂浆能够降低土壤的含水量,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水泥砂浆的配比,确保整个软土地基处理效率的提高。

其土质的力学性能在一些建筑工程中也会融入石灰、无机胶凝材料和粉煤灰,将软土地基转化为复合型土壤,从而保证地基的承载能力得到改善,确保整个地土质不被腐蚀,为上部结构的施工稳定性奠定良好的基础。胶结材料处理技术在施工现场的应用中非常广泛,其中主要有水泥土搅拌法、灌浆法、高压注浆法等,对于不同方法的使用需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施工要求,保证软土地基的强度,提高整个地基基础的稳定性。处理后的地基应进行地基承载力实验,以确认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3置换法
        置换法是利用人工、机械等手段,把地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然后用强度高、性质稳定、抗侵蚀的材料替换,并分层填充压实的方法。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地基所处的地质条件等,确定分层填筑的厚度、宽度和压实方法,确保处理后的地基达到规范要求的密实度和承载力,满足工程建设的强度和变形要求。置换法具有易于施工、施工机械易得且操作简单、工期短、成本低、效果好、作用范围大等优点。考虑到经济合理的原则和施工成本问题,置换法处理深度一般在2m以内,最大深度不超过3m。置换法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参考值为120~150kPa,沉降量参考值为10~15cm。
        2.4灌浆处理法
        这一方式应用最为普遍,根据灌浆方式可分为渗入型注浆、劈裂灌浆、硅化注浆法、水泥搅拌法,渗入型注浆法比较适合缝隙较多的软土地基,能保证原有的结构不受破坏,劈裂灌浆很难在受力之后保证原来的结构,灌浆范围需扩大,硅化注浆法通过注入硅酸钠为主的混合溶液到地基底部结构凝固形成结石,提升软土地基的强度、密实性以及其实际的承载力,水泥搅拌法是当前水利工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地基处理方式,以水泥泥浆作为主要的材料,对软土与固化成分进行搅拌,使水泥泥浆与软土生成反应,利用固化后的水泥排除软土层中的水分,对软土结构的使用性能进行改善,提高其稳定性和受压力,从而提升水利工程基础结构的耐久性、安全性。为了确保灌浆法处理效果良好,首先要做好前期勘察工作,并合理选择固化剂,调配好浆液,其次要选择恰当的注浆方式,严格控制灌浆压力和单次注浆量,确保填充均匀密实,突显固化能力,以达到对软土地基物理性质进行有效改善的目的。
        2.5抛石挤淤技术
        这项施工技术主要被运用在地基结构基础工程的施工阶段,在实际运用抛石挤淤技术时,会向地基结构的下方土层中抛掷一定数量的石料,石料的直径大小参照工程场地的具体情况而定。在使用此项技术时,施工人员重点关注石料的性能,比如抗风化能力、坚硬程度等。对石料性能严加管控的目的,在于防止石头在使用阶段产生风化现象,直接变为土壤,则很难保证排淤的效果,还会增加淤泥的整体体积。除此之外,在使用这项施工技术时,相关工作人员还应严加管控石料的抛掷方向、抛掷频率。倘若土层结构的位置比较低,则应选用两边抛掷的方式,以此管控石料碰触土体结构的摩擦力,强化排淤效果,提升地基结构施工品质,增强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固性。
        结语
        在建筑工程软土地基施工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及设计的相应要求,采取针对性的施工处理技术,才能够保证地基结构的稳固性和承载能力,为上部结构的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振龙,祝高飞.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路桥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0,5(06):74-75.
        [2]许贺淇,金光耀.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4):164.
        [3]任若骁.地基处理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16):60-61.
        [4]王小垒.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27):16-17.
        [5]靳俊彦,苑晶晶.软土地基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16):18-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