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秦皇岛市全域旅游季节性融合调控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5期   作者:胡久媛1,汪延洲2
[导读] 秦皇岛作为全国知名旅游城市,旅游淡旺季差异悬殊,这是其旅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胡久媛1,汪延洲2
        (1秦皇岛市城市规划管理信息中心,河北 秦皇岛,066000;2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
         摘要:秦皇岛作为全国知名旅游城市,旅游淡旺季差异悬殊,这是其旅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系统地梳理秦皇岛旅游发展研究成果,尝试探索反季节旅游相关策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秦皇岛全域旅游融合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域旅游、融合、调控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秦皇岛全域旅游季节性融合机遇研究
        (一)受疫情影响及产业结构调整双重影响下,旅游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改革机遇,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旅游市场影响的基础上,探索缓解季节性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双重波动策略,减少淡旺季对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以及其他旅游服务提供商的影响。在对资源配置进行相应调整的过程中,平衡因季节差异而带来的经济损失、管理挑战。
        (二)在产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利用秦皇岛旅游市场鲜明的季节性差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期,利用调整的空窗期,针对秦皇岛市产业特征,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顺应文旅消费需求多元化、个性化、自主化、品质化的新趋势,挖掘秦皇岛优势旅游资源,坚持世界眼光、中国高度,促进秦皇岛文旅产业升级。
        (三)秦皇岛作为全国知名旅游城市,其旅游淡旺季差异尤为悬殊,这是秦皇岛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但同是也蕴含着巨大商机。从“反规划”的角度,寻找季节性平衡调控策略,一方面及时弥补传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的实用性不足的弱点,另一方面作为全国知名滨海旅游品牌,其研究探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秦皇岛全域旅游季节性融合问题研究
        (一)秦皇岛城市化落后于产业化,进一步制约了秦皇岛旅游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秦皇岛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其中北戴河通过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工作,山海关区是国家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在产业化发展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好形势下,城镇化率仅60.72%,与全国城镇化率60.60%基本持平,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产业化,急需探索城市建设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战略,解决城镇化发展进程滞后对于旅游资源的影响。
        (二)秦皇岛在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的区位优势凸显,相应而来的广阔的旅游市场潜力与秦皇岛旅游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旅游发展的新形势下,对秦皇岛市场接待能力与服务品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立足全域旅游的发展,带动区域基础保障能力提升,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治理能力,区域协同能力,产业创新能力。
        (三)从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突破季节性融合难点的关键在于解决传统旅游资源优势支撑不足的问题,北戴河作为我国知名的夏季度假旅游品牌,百年来得发展已经逐步成长为全球知名滨海度假目的地。但另一方面核心旅游资源集中在夏季,从设施投入、运营成本等方面竞争力不强。新兴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全天候、全年度、全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果薄弱。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秦皇岛全域旅游季节性融合策略研究
        (一)结合“城市双修”补强短板,强调可持续的全域旅游融合策略。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利用秦皇岛旅游资源分布呈现鲜明的结构性差异,针对秦皇岛市海岸海滩、河岸河滩与山体等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修复,针对城市标识系统、建筑风貌、街巷界面、城市风貌等合理修补。在提升传统优势旅游资源的竞争力的同时,为孵化孕育新兴旅游资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依托互联网创新,科技助力推进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融合策略。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势必面临新的大变革,秦皇岛作为全国知名旅游城市,其旅游资源的分布不均,淡旺季差异悬殊等问题日益突出,在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面前,必须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具,鼓励大众创新,互联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建设“网红打卡地图”、“旅拍平台”、“直播基地”“舌尖上的小岛”等新兴文旅形式,有效丰富补充传统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分布不均的问题,充分利用好传统品牌基础,大力发展季节性差异较小的衍生旅游产品。
        (三)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实现旅游资源与国土空间的的协调融合策略。依托秦皇岛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成果,根据风貌特征、资源禀赋划定资源分区,分类研究。重点探索秦皇岛市旅游资源区域特性、全局性、联结性、融合性。在“双评价”成果的指导下,秦皇岛市全域旅游分发展势必更加的科学系统,亟需建立系统的融合调控管理机制,配合涉及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布局落实,生态修复与整治、基础设施布局、红线划定与管控要求等工作的开展,实现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引领下的全域旅游科学发展、持续繁荣。
        (四)借助协同发展机遇,实现城乡统筹的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策略。针对秦皇岛市区域资源与环境特征,探讨应对由区域资源分布差异、旅游市场变革等因素带来的发展矛盾与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秦皇岛市全域旅游平衡调控策略方案。对秦皇岛市全域旅游发展已取得的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并从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机制、京津冀跨区域旅游产业链与产业融合、旅游资源共享与鼓励机制、城乡旅游结构优化与乡村旅游振兴等方面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推进协同发展机遇下的“特色小镇旅游+”融合策略及“乡村振兴旅游+”融合策略。
四、结语
         探索全域旅游融合策略既要立足全域特色,强化品牌意识;也要总结提炼出不同类型区差异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提高全域旅游研究的应用价值。针对策略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国内可借鉴成果少、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发挥课题组信息数据领域的优势,积极借助高校平台组织集中学习,交流活动,总结国内外一些先进的全域旅游发展经验、并进一步展开实践探索,丰富理论研究深度,提升成果的可借鉴性,本文在实例研究及评价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缺少实践检验,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丰富补充。
五、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陈钢华,李鹏.  地理科学进展. 2011(12)
[2]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28(03):130-134.
[3]我国旅游产业用地分类研究[J]. 苏子龙,袁国华,郑娟尔.  中国土地. 2017(04)
[4]多主体对旅游环境需求的利益博弈分析——基于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视角[J]. 杨秀平,邵会波,侯玉君,张华,王晓云.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8(14).
[5]基于游客环境属性意愿支付的游憩承载力评价研究[J]. 王亚如,王尔大,于洋.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8(05).
[6]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用地概念及分类——社会生态系统视角[J]. 余中元,李波,张新时.  生态学报. 2019(07).
[7]旅游用地分类体系构建及空间结构特征研究[D]. 陈文娣.南京师范大学 2014.
[8]滨海旅游小镇旅游用地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D]. 那楠.辽宁师范大学 2015.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0—3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