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诗韵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新闻传播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71
摘要:新媒体时代,以女性为主体和目标受众的“她综艺”如雨后春笋,喷涌而出。但想要从海量的网络综艺节目中出圈并非易事。《乘风破浪的姐姐》是一档主打30岁+女明星选秀的养成类节目,自官宣之日起,便在热度、播放量、口碑三方面不断取得佳绩,可以称得上是2020年暑期现象级网络综艺。本文以《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一现象级女性综艺节目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新媒体时代“她综艺”的出圈之路,为其他网络综艺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她综艺”;女性主义;性别话语权;网络综艺;30岁+;养成式
《乘风破浪的姐姐》是芒果卫视于2020年暑期自制的养成式女团网络综艺节目,该节目聚焦30名30岁+,逆龄奋斗的“姐姐”,由吴梦知担任导演,黄晓明担任节目发起人。经过专业训练,并且通过严峻的赛制考核,最终从30名出生于1990年之前的,已经出道成名的女艺人中选出5名成团。《乘风破浪的姐姐》还特地配备了国内一线舞美,以确保每场表演的基调品质。
一、女性意识的崛起
选秀综艺诞生直至发展到今天,先后经历了视觉消费、身体消费的阶段,随着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出现,进而发展为符号消费。在法国知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看来,当今社会中的消费已不仅是单纯的“物”的消费,而是一种“意义消费”和符号消费。而符号消费的实际本质在于人们对其社会身份的建构。换言之,相比起物品自身,其背后蕴藏的象征符号意义对消费者而言更具吸引力。
根据阿里云合数据2020年上半年综艺网播表现及用户分析报告,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芒果TV四大平台独播综艺用户平均年龄为25.7岁,女性占比在57%——71%之间。由此可见打造一款热点综艺节目,必须够紧扣年轻女性的主流群体需求,同时发挥长尾效应,大力扩展节目的影响受众和传播范围。
作为以女性为主体目标受众的“她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在其叙事方式、审美风格等方面都更加契合女性认同,在“她经济”时代中加入“她文化”,搭乘融媒体时代快车,多维度构建了女性的具体形象,颠覆了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而诸如“乘风破浪”“30岁+”“姐姐”“无价之姐”等热门词汇走红于网络,也成功引发了媒体和公众对于30岁+女性形象、她们对人生的认知态度及其背后所体现的女性价值的积极讨论、广泛热议和深入思考。
根据艺恩咨询2019年3月的调查显示,在电视综艺的受众构成中,女性观众的比例已经从2016年的47%,上升至2018年的56%;而在同期的网络综艺中,女性用户的数量则已高达六成。
从2017年《微博视频白皮书》数据看出,女性用户观看综艺节目平均占比为82%,而男性观看用户占比最高才为42.2%,由此可见女性是综艺节目观看群体的主力军。
根据新浪微博的调查显示:“2015年9月底,微博活跃用户中男女比例均衡,各占50%。”而2017年5月24日——6月21日的监测数据显示,“在关于男性/女性话题的讨论中,女性占据了一半甚至是六成的关注热度……”这些数据都显示了女性参与话语建构的主动姿态,而这必将逐步改善既往媒介中女性失语或刻板化的格局,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动摇部分规则。
二、从女性主义视角剖析《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成功之道
2020年6月12日,《乘风破浪的姐姐》正式开播后,在短短的12小时内便收获了高达1.4亿的播放量,并在小红书、微博等网络平台激起了一股探讨浪潮,与该节目及节目中的嘉宾相关的各类话题也引发了受众热议。到9月4日节目收官之时,其点击量已经超过50亿次,总播放量逾越650亿,微博主话题“乘风破浪的姐姐”浏览量多达437亿次,探讨量则高达1930万次。节目播出期间,热搜上榜超600次,热搜值超过30亿。其中每一期节目的点击量均超过了2亿。即使节目首播时正值微博热搜停更期间,也丝毫没有对节目的话题热度和播放量的增长造成影响。《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还在传统电视媒体播出,并借助抖音、微博、微信及门户网站等多种媒介平台合力宣传,携手打造2020年夏天现象级热点事件,引领全民乘风破浪。
根据美兰德咨询权威数据显示:2020年7月,在全网各类综艺节目的网络传播影响力综合指数排行榜中,《乘风破浪的姐姐》以87.32分排名第一。并且节目的豆瓣评分高达8.2分。
这些数据都从不同方面显示着《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网络综艺节目的成功。可以说,《乘风破浪的姐姐》就像一匹黑马,在暑期的众多网络综艺中杀出重围,成为现象级的“她综艺”。
(一)到位的选角和高热度的话题,助力《乘风破浪的姐姐》热播
30位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女艺人,几乎每个人都是行走的热搜话题制造机,且自带巨大流量。她们个性十足,各自的身份标签也各不相同,这30位女嘉宾中,有出道即巅峰,高开低走的“前浪姐姐”,也有正在不断努力,想要早日出圈的“后浪姐姐”。
30个姐姐带来了30个真实鲜活的人生样本,总会有一款能满足受众对明星的日常幻想,引起观众共情。而全新的女团赛制,能够通过挖掘女星多样的才艺和多维的形象,呈现出众女星更有趣、丰富和立体的个性层面,塑造立体人设。
与此同时,节目组还鼓励选手们在微博、快手、抖音等微传播平台发布粉丝话题、Vlog短视频和比赛动态,让观众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内容找到自身的兴奋点,持续关注节目台前幕后。另一方面,节目通过选手们分享她们在参赛期间的精彩花絮和趣味生活,也能借此打造多维度的人设,实现女性价值的输出,并进一步增强节目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论是高贴合度的嘉宾邀请,还是姐姐们天然自带的话题热度,这些都有助于《乘风破浪的姐姐》在这个夏天迅速出圈。
(二)魔性主题曲推波助澜,节目未播先火
首先,歌曲的创作者李宇春本身就是新时代独立女性的代表人。她一直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从出道之时便饱受争议。因此,独立、张扬、不拘一格是李宇春天然自带的标签。其次,节目主题曲与《乘风破浪的姐姐》所展示的女性美飒气质极为契合。另外,从歌词文本内容的角度来说,歌曲展现了女性的独特风采,站在女性角度来向世人宣示自我,将当代女性的主动性和自强自立展现无余,因此能精准掌握当前女性受众的心境。
同时,30个姐姐及其亲友们还纷纷加入主题曲舞蹈的挑战赛,以不同的方式,变换不同场景大跳主题曲。明星的推广效应也成为了节目主题曲《无价之姐》广泛传播的有利助推器。
此外,《无价之姐》得到了大量有趣且正向的翻跳和改编创作,引发了铁路女乘务员、女医生、女公务员、女兵、女警等不同行业闪闪发光的女性参与进来,共同起舞,传递积极向上、忠于自我的女性价值。使《乘风破浪的姐姐》得到高度认可和再度传播。
歌曲传递的独立女性价值观引发共情,各行各业人群的翻跳,线下网友的热力发酵,以及各个平台的广泛应用,都叠加助推了《乘风破浪的姐姐》及其主题曲《无价之姐》的爆红。
(三)“姐姐精神”和女性话语权加持,加速《姐姐》出圈
1.创新节目定位,深挖“姐姐精神”
所谓“姐姐精神”,是指当代30岁以上,具备一定生活阅历的成熟、独立女性在面对自我、人生时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也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和女性精神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的影射。
在节目中具体表现为:敢于乘风破浪、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勇气之美;面对质疑压力甚至失败时高度的自我认可的自信之美;自我学习、勤奋苦练、直面挑战的拼搏之美;女性特有的温暖、细腻的友谊之美;互相欣赏、互相尊重、互相成就的格局之美。
《乘风破浪的姐姐》借力新媒体平台打破了圈层壁垒,并倚靠“三微一端”产生联动效应,完成了对“姐姐精神”的裂变式传播。引发全社会对“姐姐精神”的共鸣与思考。可以说,《乘风破浪的姐姐》从节目定位、内容再到其赛制模式的打造,并向外传播扩散这一过程,也是该节目对“姐姐精神”的深度挖掘、提升热度和艺术化表达的过程,这些都是芒果TV高度的市场敏感、深度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其不断探索文化创新精神的实际体现。
2.性别地位倒置,体现女性话语权力
依据新浪微博调查的数据显示,2015年9月底,微博活跃用户中的男女比例较为平衡,各占一半。而到了2017年5月至6月,其监测数据则显示,有关男性或女性话题的讨论中,女性占据多达六成的关注热度。这些数据无一不显示了女性主动参与建构话语的姿态,我们甚至可以预见,这一转变在未来可能逐步改变传统媒介中女性失语或标签化的弱势地位,甚至在潜移默化中足以动摇部分规则。
性别话语权力这一概念源自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其重点关注的是性别话语权的分配。在这一理论视域下,权力与话语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认为真正的权力能够经由“话语”得以体现。其次,性别话语权力的分析是基于社会性别的分类进行的。而社会性别是有别于生理性别的存在,是权力关系得以体现的基本方式,也是不同性别之间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差异。
《乘风破浪的姐姐》借助于性别地位的倒置,收获了巨大张力,其所展现出的颠覆性女性话语权力,带给受众别具一格的体验感。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敢于打破节目所设置的社会秩序;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拒绝标准化、程序化的女团。
(四)女性意识崛起,催生女性向综艺节目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关女性意识的探讨不绝于耳,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和增强。女性观众在观看网络综艺节目的同时,也会实现其本身认同诉求的投射。就目前来看,受众对女性网络综艺节目的观看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时尚穿搭和美妆造型这样的表面层次上,而是深入到精神层面,这种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媒体给予受众更多指引。当观众一旦投入真情实感深陷其中,制作方和商业资本的目的也圆满实现了。
555湖南卫视在这个关键节点推出《乘风破浪的姐姐》,正是对市场大风向的回应。《乘风破浪的姐姐》很有力地弥补了当下网络综艺市场对于女性需求的忽略,在对30位女嘉宾进行多维度呈现的同时,又彰显出节目自身所定义的女性自信且独立的真实人格,拓展了女性自我呈现与表达的渠道,进而影响现实中人们中年对女性的认知态度。
1.重塑中年女性形象,打破年龄歧视
作为首次突破年龄偏见的女性网络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不单单影响了电视节目和娱乐圈,也相当有力地引领社会的整体意识。相比以往的女性网络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将娱乐圈的中年女性这一失语的弱势群体,经过精神与形象的重塑后,高调地在公众面前展现。打破了社会长期以来对中年女性的年龄歧视,符合大家对成熟、独立、自强的中年女性的期待。
2.展现女性多样性,消解刻板印象
在过去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中年女性多半是以家庭为重心,围绕儿女和丈夫打转的柔弱形象。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等词语所描绘的女性可能更贴近传统认知思维中的女性形象。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虽然有不少参赛选手已成家,甚至已为人母,但节目弱化了其家庭形象,而是更注重展现她们的个性和才华。从而塑造了颠覆传统、独立自强的中年女性形象,有助于社会多维度地对这个群体产生全新的认识。
与综艺配套的人物访谈节目《定义》更是通过和参赛女嘉宾进行对话,深度挖掘她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挣扎、疑虑和努力,呈现出“明星光环”之外的真实女性状态。这既体现了中年女性的多样性,也是对女性话语权的尊重。
三、总结
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步提升,其经济消费能力更是不容小觑。在全球范围内,女性“主导了70%——80%的购买力和消费影响力”。“而在国内,中国41%的GDP源于女性消费,占全球之最”。女性经济俨然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综艺节目中讲述女性故事,以获得女性受众的心理投射和情感认同,是节目生产者在利益驱动下的必然结果,而这些都成为推动“她综艺”勃兴的力量。
总体来讲,《乘风破浪的姐姐》从女性主义出发,很好地诠释了独立女性这一主题,并增强了对社会性别风向的引领效果。作为一档聚焦已出道中年女艺人的网络选秀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传统选秀节目的枷锁,也为节目增加了新鲜度和创新感,能满足其主要目标受众人群在当下的真实需求。
然而,在节目的传播和推进中并未彻底突破传统规则的限制。首先,节目在播出之后,引发了全网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尽管这反映出了当前人们对女性群体的关注,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女性在当下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自我认知困境和年龄焦虑。
另外,《乘风破浪的姐姐》在追求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动态平衡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比赛中的公演曲目风格类型过于狭窄,绝大部分都是较为动感的劲歌热舞;在舞台美学风格的追求上也是千篇一律的“美+飒+少女感”。这种审美倾向不利于展现30岁+女性丰富的形象和精神气质。此外,由于综艺节目普遍具有部分的虚构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在建构女性话语权利时所具备的积极功效。进而使得节目一边在消解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另一边又转而陷入了新的刻板印象中。
对于一档聚焦女性的真人秀网络综艺节目来说,无论是节目的热度还是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乘风破浪的姐姐》都毫无疑问地收获了胜利。单纯地依靠此类节目,也许无法改变女性群体在当今社会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每一次积极努力的尝试,都有助于突破过去对女性的弱势定义。但我们仍然需要大众媒体去塑造更多独立自主、追求自我的新女性形象,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改变对女性的泛表面化认知。毕竟对综艺节目来说,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唯有平衡好文化性和娱乐性,才能拥有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歌.女性视角下养成类真人秀综艺创新研究——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1):104-106.
[2]涂小芳.论《乘风破浪的姐姐》对“姐姐精神”的深度挖掘与立体传播[J].视听,2021(01):17-19.
[3]张丽阳.议程设置理论在综艺节目中的应用——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J].视听,2021(01):35-36.
[4]罗强良.浅谈《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吸引力[J].当代电视,2020(09):25-27.
[5]吴隆文,傅慧芳.性别僭越:融媒体时代女性形象的多维解构与建构[J].当代青年研究,2019(06):72-77.
[6]安晓燕.创作样态、话语传达与支配力量——浅谈国内“她综艺”的生产[J].中国电视,2020(02):74-78.
[7]徐灿,兰军.《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微传播发展策略研析[J].当代电视,2020(09):21-24.
[8]廖洋益.女性综艺节目和女性主义——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6):96-97.
[9]马辰睿.网络综艺中的女性形象呈现——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J].传媒论坛,2021,4(02):121-122+124.
[10]于江琦.网络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创新及反思[J].视听,2021(01):34-35.
作者简介:高诗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从事亚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