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飞
上海新空间工程设计管理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和社会各类资源快速向城市集聚,伴随乡村人口和资源的流出,推动城乡均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成为现阶段城市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对拉动内需、构建城市和乡村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贵阳市流长乡的规划设计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规划设计的思想和策略,剖析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建设面临的挑战,并从从民生、产业、生态和文化等四个方面总结和梳理出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规划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规划、文脉传承
一 研究背景
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口和资源从农村向城市的集聚是必然趋势,势必会带来农业萎缩和农村空心化,推动城乡均衡发展,是一国现代化之路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伴随着中国2020年全面脱贫完成,乡村振兴成为现阶段城市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此前,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的六个重大战略[1]。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和完善,对拉动内需、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和新时代下的城市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二、流长乡启动编制村庄规划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乡村发展经过了很多转型和制度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非常明显的阶段特征:从人民公社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城乡融合、脱贫攻坚,最后是乡村振兴的发展新时代 [2]。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后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实施综合全面部署,对乡村振兴从国家层面投入了大量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最终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功。
同时,贵州省自然资源厅下发通知,要求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全域生态功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要求清镇市结合目前正在推进的国土空间规划率先进行土地整治,从而助力清镇下辖乡镇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国策,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长乡政府启动编制流长乡村庄规划设计。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规划设计——贵阳流长乡村庄规划
3.1 区域概况
流长乡隶属于贵阳清镇,位于贵阳市西门户的位置,东抵本市犁倭乡,西至黔西县,北抵卫城镇和王庄乡,全域范围为158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4%,这令流长那个乡成为贵阳市最大的少数民族乡。各类产业有一定基础,第一产业以黄牛和刺梨为代表,第二产业以豆制品加工为代表,三产以民族风情旅游为代表。总的来说,农业资源丰富,生态景观禀赋、现状交通条件有待于提升。
3.2 现状问题总结和挑战
通过对全域范围进行走访调研以及现状梳理后,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发展要求,针对流长乡现状发展阶段,总结出目前有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3.2.1 交通层面——对外交通困难,内部道路未成体系
现状交通以厦蓉高速和S307省道为主,道路依赖性强,无高速互通口,内部道路体系琐碎,未形成标准体系,而且道路大都为5-8米,现状交通条件差,交通经常性拥堵,路窄车多,部分区块由于高差和道路设计不合理,整体路况比较差。
3.2.2 旅游层面——现状条件不错,但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激活
流长乡拥有特色的凹河峡谷特色和少数民族民俗风物资源,但并未得到有限的利用,尽管近几年在开发建设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地貌特色和民俗风情不断被挖掘,但是包装深度不够,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旅游体系和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品牌。
3.2.3 产业层面——产业方向进阶,但农业IP产品未明确树立
现状整体规划的产业发展方向从农业向三产融合,但是缺乏农业IP产品,且经营模式较为陈旧、种植和加工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也比较低,经营方式上也比较粗放,集约化诚度和水平比较低,同时也未能结合现有产业,进行特色化打造,形成相应的农产品IP。
3.2.4 生态层面——农林用地占比较大,限制建设用地划分
流长乡总用用地面积为158km2,包含林地、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现状建设用地等多项约束要素,根据最新三调数据,区域内农林用地占比较大,保护要素占比较高,发展空间限制比较大,如何结合现状限制条件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建设是本项目首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3.2.5 民生层面——基础设施落后,生活配套建设不完善
现状供水以水池水窖为主,村名用水存在不便,同时排水以明沟为主,缺乏给排水等专项市政基础系统;另外通过对乡镇的商业进行梳理后发现,村庄商业也以个人营业的沿街零售商店为主,商品和业态均单一,缺乏综合、集中性商业;医疗设施也相对缺乏,现有设施医疗条件无法满足未来村庄的发展需求,无法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水平。
3.3 规划策略
针对以上的现状问题,笔者及所在团队经过现状资料的深入研究,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思路,实事求是地提出以下规划设计策略:
3.3.1 交通优化——内外交通体系
交通的优化包括两个层面:对外交通层面,衔接对外交通、增加一条连接贵黔高速和厦蓉高速的战略通道和一条北部连接贵黔高速,南部至织金县的S310省道,以此提升流长乡对外运输能力;对内交通层面,提升道路等级,构建乡域快速路完善乡村路网体系,加快道路改造提升,如优化106省道清镇站街至凹河段公路提级改扩建工程,对流长境内站街至凹河段的45公里由原路基宽6.5米扩为8.5米,设计时速提升到40公里/小时,加强技术标准和安全等级;沿流长集镇北部建设绕镇环线及连接线5.4公里,按照20米的市政干道建设,包括人行道、绿化带、地下管网、供电设施、路灯设施,串联流长乡上街村、中街村、兴隆村、王院村、大岩村,在这样的系统梳理下,形成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
3.3.2 旅游强化——一心一带一集镇
结合现状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突出旅游特性,规划“一心一带一集镇”的三级空间结构,丰富流长旅游多样化体系。
首先,强化生态风光核心的峡谷景区,依托凹河村和腰岩打造服务设施齐全的峡谷旅游独家核心,包含住宿、运动、农庄、景区服务、商业、康养等六大类项目;其次,依托凹河峡谷规划沿河运动基地、慢行步道,打造主题特色鲜明的峡谷营地,形成丰富多彩的沿河峡谷风光带,同时对沿河谷村庄建筑进行提升提升改造,形成风格统一的建筑外立面,并布置景观小品,提升片区活力;最后,构筑服务完善的多功能服务集镇,引入医疗资源、康复医疗机构,为区域人群提供健康检测、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中心,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集镇商业综合体。
3.3.3 产业激活——刺梨黄牛双IP
首先,扩大刺梨种植,打造万亩梨园,提升流长刺梨产业影响力,同时适当引入高附加值梨产品种类,丰富产品类型和品牌,同时在相应村落打造产业体验园;基于产品打造流长特色的中高端产品,加强宣传力度,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远期基于刺梨元素,融合本土文化,提升刺梨产业地位,打造特色产业展示发展场地,举行刺梨果茶会等展览等各种文化活动。
基于黄牛产业链建设生态养殖基地,以循环农业为产业方向,构建研发、生产配送一体的黄牛生产平台,打造肉牛加工基地,进行相关产品的检验,爆款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保证肉质安全存储与配送。
通过以上两个主要产业的激活完善,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和就业岗位数量,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
3.3.4 生态保护——生态集约发展
严格遵循“立足生态、集约发展”的原则,限制流长乡矿产资源开发,同时实施生态修复,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两大生态修复片区和示范教育基地,在建设用地不增加,生态岸线不减少的情况下,对生态修复策略与实施措施:①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限制矿产资源开发,推动以一产三产为主的产业环境;②加快公园和绿地建设——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目标;③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建设产业园,加强企业统一管理,减少建设用地;④优化植被选种——优化植被选种,注意草、灌和乔木种植比例, 使植被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及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环境;⑤构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造农、林、牧、果、草、鱼复合农林生态系统, 使矿山资源开发转换为农业可持续发展, 可最大限度的解决矿山开发遗留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3.3.5 民生改善——服务多元提升
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建筑景观风貌进行统一立面改造,打造具有苗族特色的民居,建设文化鲜明的民俗小城镇,同时对商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进行梳理:商业服务方面,对集贸市场进行规范化整治,打造特色业态,完善集镇功能,建设流长特色商业步行街,完善商业业态种类,形成多样化的商业综合体,促进商贸商业快速发展,激发乡镇发展活力;教育事业方面,加强学校的建设,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医疗卫生方面,改善现状卫生院的就诊水平,从保障居民医疗条件为出发点,进行两级院室的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文体方面,主要通过规划文体中心服务设施,开展丰富多样的市民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文娱需求。
四 村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通过对以上实例的研究,笔者从民生、产业、生态和文化等四个方面总结和梳理出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规划的四大基本原则:
4.1 基础设施优先建设,保障村民生活基本条件
开展乡村振兴和村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一定是要摆在第一位的,村里的“水、电、路、讯、网”以及能源供应、卫生设施和垃圾污水的处理,都是农村现代文明生活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通过一定公共品服务供应水平的加强,会让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得到极大改善,村民获得医疗、养老、金融、就业等服务更加便利。
4.2 产业引导支撑明确,打造村庄产业后续动力
乡村振兴的本质在于乡村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才是乡村振兴的后续动力,产业发展是基础、是关键、是支撑,因此在做乡村规划同时,应当基于当地的产业现状和禀赋资源,进行系统性的产业研究和策划,告别简单的加工粗放以及低利润的产业产品,策划出真正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这才是乡村振兴的永续动力。
4.3 生态保护因素划定,分级实施规划策略
乡村建设应当综合考虑乡村空间的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三线要求,关键在于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成果,进行分类处理的方式:①生态红线、基本农田总占比非常大的行政村,需要引导村庄人口搬迁安置;②总占比小的行政村,应设置重点开发区域,引导乡村人口进行适度集聚,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城乡整体面貌显著改善。
4.4 传统文化传承植入,建立村庄精神文明体系
任何一座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城市和地域的文化,乡村规划也不例外。村庄规划应当着眼于乡村的生产生活模式,挖掘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突出本地民俗传统文化,打造独属于村庄的文化品牌,形成系统、延续、深度的乡土文化空间载体,也建立村庄精神文明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五 小结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范围内的持续推进和深化,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规划设计师,要明确的在乡村振兴下的村庄规划应当引领每一个乡村走适合自身的、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先进地区模式和成功典型,注重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和优势特色,才是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建设和功能激活,重在正确理解并把握传统村落的价值,传统文脉传承延续,乡风文明得以培育,才能令古村换新颜,进一步促进传统村落得规划设计和活化发展,才更有利于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和乡村发展。
参考文献:
[1]向延平.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动力机制研究[J]. 湖南社会学,2021.3:41-47
[2]鲁可荣,胡凤娇.传统村落的综合多元性价值解析及其活态传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2):115-122.
[3]丁忠明,冯德连,张廷海,徐旭初. 变迁与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的本土逻辑与高质量推进 [J].财贸研究,2021.4.30-31
[4] 王祯,杨贵庆.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实践及经验启示—以德国巴登—符腾堡州 Achkarren 村为例 [J].上海城市规划,2017(1):108-114.
[5] 赵泉民,井世洁.转型期乡村社会资本生态:动态发展中的共存与互动 [J].天府新论,2011(6):101-107.
[6]陈晨,杨贵庆,徐浩文,王昱菲.地方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机制解析及规划策略[J].规划广角,2021.3.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