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打造智能数字化审计的思路与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2月第4期   作者:   郝晋
[导读]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审计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审计工作已从单纯“查账”逐渐转向对企业各类业务的审核,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评价分析,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短期预测,这对审计部门、人员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郝晋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 山西太原030000
        摘要: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审计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审计工作已从单纯“查账”逐渐转向对企业各类业务的审核,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评价分析,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短期预测,这对审计部门、人员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数字化审计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电子数据,来进行审计的一种新兴的审计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审计是电力企业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电力企业;数字化审计;思路与措施
        在国家各项政策精神引导下,国家电网公司提出“数字化审计步子再大一点、推进再快一点,做出数字化审计亮点,在央企树立一面旗帜”的工作要求,作出“加快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部署工作,构建数字化审计体系”的工作部署,将推进数字化审计作为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推进审计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利用先进信息化技术开展数字化审计,已成为国家意志和行业共识,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论述了电力企业打造智能数字化审计的思路与措施。
        一、数字化审计的含义
        数字化审计也就是IT审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是相关审计人员以审计目的为依据,对审计计划进行制定,之后结合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合理应用计算机工具,来做好对复杂、多样数据的分析及采集工作,确定审计的关键点,把握审计线索,对审计的证据进行搜集,最终实现审计目的,这也是数字化审计的整个过程。
        二、使用数字化审计技术的必要性
        1、可实现重点审计。在数据集中化管理前提下,审计人员通过网络访问内部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目标数据进行分析产生疑点,再通过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复核取证,可实现审计重点化。
        2、可实现多维度审计。数字化审计大幅拓展了审计的时间和空间,可全方位多维度兼顾,从而使对被审计单位跨年度、跨行业、跨地域监督成为可能。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数据分析,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多维度的联合审计变得更加容易。
        3、可实现高效率审计。数字化审计可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智能判断性、可循环的特点,充分运用审计软件,通过非现场的形式对海量财务及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完成审计分析报告,大幅提升审计效率。
        4、审计内容更加丰富。审计人员将传统现场实施审计中的大量分析数据时间转换为制定审计标准,以激发审计人员的思维,多角度、多方面、多维度探索审计目标,更全面、更丰富审计资源的利用效果。
        5、审计方法共享高效。在实现数据集中存储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审计方法予以加强研究,实现分行业的审计模块,并通过网络部署在信息化审计平台中,形成审计应用成果,将个体审计师的想法得到最大化应用,审计部门可自定大规模、跨行业、跨地区的审计目标,以达到全面覆盖和高效应用。
        三、电力企业打造智能数字化审计的思路与措施
        1、配置底层组件,奠定数字化审计基础
        ①明确数据采集方式数字化审计的数据包括内、外部数据,以全业务数据中心为中心,搭配其它各类渠道采集数据。主要采集渠道包括:一是通过数据库后台取数;二是通过业务系统前段取数;三是通过实物媒介即非结构化数据取数。内部数据主要来源于各数据库,外部数据在内部数据库基础上,附加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中国法律文书网、街景地图、百度搜索等取数。
        ②构建多元审计模型。审计模型是开展数字化审计的核心组件。

电力企业基于审计法律法规、审计对象的业务逻辑和数据钩稽关系、审计对象和其它单位的外部数据关联关系及审计人员经验,通过数学建模将审计思路转换为数学逻辑表达式,利用结构化数据查询技术SQL,搭配聚类分析阈值确定算法,开发多元审计业务模型。
        ③开发各类辅助工具。在构建基础审计模型基础上,开发各类辅助工具,进一步提升审计的智能化水平。
        1)开发基于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的审计应用。针对工程项目青苗补偿费护线费点多面广,全面核查难度大、成本高等实际困难,探索利用公司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展线路走径与身份信息比对核查,精准锁定嫌疑问题户。
        2)开发非结构化到结构化数据转换实施应用。针对数字化审计开展中身份证、合同、文件、审批表等大量非结构化数据无法集中使用,签名无法人工核对的问题,探索开展非结构化数据转换结构化数据和笔迹鉴别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拓展数字化审计的数据来源和业务覆盖面。
        3)开发基于序列比较算法的文档重复检测工具。基于现有文档资料分散存储于各种位置且格式各异的问题,开发文档重复性检测工具,先对所有文档进行归档整理,通过预处理形成原始比对语料库,然后使用基于词包的序列比较,通过将待检文档以段落为最小拆分单位,与检测语料库内逐一比较,结合传统序列检测算法,实现对文档重复性的检测,并通过不同的阈值设置,达到检测精度的最大化。
        2、开发审计产品,构建数字化审计中心。在底层组件的基础上,以科技项目为引领,信息化项目为主体,管理咨询项目为配套,按国网公司数字化审计“典型设计、两级部署、统一展示”原则,按信息化建设“一平台、一系统、多场景、微应用”核心理念,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审计管理和审计作业需求,打造一个“平台可扩展,管理可配置,作业可自建,数据有多元”的开放、融合、动态、智能的数字化审计产品,作为公司审计资源的集约管理中心、审计数据的管理交互中心、审计成果的统一展示中心、审计方法的交流共享中心、审计创新的支撑集成中心。
        打造形成的数字化审计产品包括数据预处理、远程智能分析模块、全景风险预警、智慧审计决策、交互审计整改、多元画像应用六大基础模块。①数据预处理模块,远程获取审计全量数据,经抽取、清洗、转化及加载,全方位将有效数据映射至审计数据集市;②远程智能分析模块,依托审计建模和聚类分析,互补开展数据的高效计算、智能分析、深度挖掘,精准锁定线索;③全景风险预警模块,部署风险预警体系,通过数据图像化处理、GIS地图等技术,构建审计风险矩阵及优先序列谱图;④智慧审计决策模块,综合审计风险指数和重要程度识别现场审计优先级,通过自动匹配决策引擎实现智能化现场审计决策;⑤交互审计整改模块,通过系统管理端和现场审计人员作业端动态交互,实时跟踪审计整改全流程,实现远程审计到现场审计的闭环管理;⑥多元画像应用模块,透过审计结果观察公司微貌,关联分析公司管理问题,形成公司多元画像,辅助公司业务发展。
        3、创新审计格局,定义数字化组织模式。电力公司以开放、融合的审计产品为基础,构建智能、动态的“1个后台、N个前端”现代审计格局。“1个后台”即构建省级数字化审计工作室。依托公司本部审计资源,配备办公硬件,组建数字化审计专业团队,建设数字化审计工作室,作为数字化审计探索实践的载体和场所,依托数字化审计工作室,组织开展数字化持续审计、审计项目远程审计调查和数字化审计课题的研究工作。“N个前端”集约公司全部审计人员,通过“集中分析、精准定位、分散核查、系统治理”的数字化审计作业模式,将基层审计人员变为N个前端触点,通过后台集中管控、灵活调度,实现审计组织效率的最大化。
        此外,为支撑集中管控的现代审计格局,电力公司为数字化审计配备与交互审计流程适应的两类作业界面。后台端界面含六大功能模块,可操作执行数据预处理、智能分析、风险预警、审计决策、审计实施及成果应用,支撑后台管理人员对审计闭环管控。前端界面对应前端人员审计整改流程,具有接收审计任务、查询线索位置、查询审计知识、反馈现场核实及整改情况等功能,可与后台端界面交互实现在线审计到现场审计的闭环。
参考文献:
[1]张力军.对数字化审计发展与提升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8(08).
[2]谢志华.国家电网公司数字化审计的具体实现路径[J].财务与会计,2018(12).
[3]赵晖.企业打造智能数字化审计的思路与措施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