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娥
身份证:1501021970123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对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近几年,环保成为社会发展的重点,其目的就是节能降耗,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建筑行业在发展中,不仅追求功能和居住方面,对节能降耗也有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将绿色技术应用到其中,以此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绿色建筑;给排水技术;节能降耗
引言
我国建筑能耗每年占总能耗的30%以上,但整体来说,建筑给排水能耗占比不大,给排水节能的重点就是通过节能技术实现水资源的节约,改善给排水系统的性能。当前国内用户在用水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浪费现象,水源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卫生器具水资源浪费较多。同时存在管网漏损严重,污废水混合排放,未实现雨污分流,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和浪费。因此要在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实现节水节能,降低污染,创造舒适空间。具体来说,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比如新型管材、压力控制和热力节约等,建立给排水节能系统,实现节水节能高效环保的目标。
1绿色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的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的含义不是指建筑装饰的颜色或建筑外部绿化的程度,绿色是一种环保节能的象征,而绿色建筑理念的核心,就是对水资源和能耗的节约,水资源节约主要指提高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能耗节约主要是指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最大限度的节约水电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在我国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节水节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绿色建筑的发展,我国的大城市人口近些年来呈现大幅度增长,人口密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水资源、能源的供给压力。因此,我国的水资源、能源人均占有量较低,分析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水资源、能源节约措施,对于建设节水节能低碳、绿色生态、节约高效的建筑用能体系。
2绿色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具体应用
2.1雨水渗透技术
绿色建筑给排水技术在应用的时候,雨水渗透技术相对较为常用,主要是将雨水进行收集和处理,以此将其用于绿化、浇洒、景观等方面,以此提升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雨水渗透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的绿色建筑给排水技术,主要是在生态学、工程学、物理学的基础上,结合当地降雨量构构建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这样可以对雨水进行收集,以此提升雨水的使用效率。另外,雨水渗透技术将自然系统作为主要的支撑,形成建筑给排水系统,这样主要是避免水资源受到污染,保证居民用水的水质。
2.2建立水资源循环系统
绿色建筑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对建筑的生活污废水进行收集,经再生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回用于绿化及道路浇洒、洗车、消防以及公共设施卫生间的冲厕等用水,将生活污废水转为中水,对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同时减少污染。系统中设置水质监测器,如果水质不达标则排放到下水管系统,并且发出警报。通过楼宇顶部蓄水池收集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当水质标准达到绿色建筑的用水要求时,即可纳入循环水系统。为解决热水供应消耗电能过大的状况,可采用集中供热的方式,根据南北方区域的不同,合理采用热水加热资源,南方主要使用空气及地热资源,北方充分利用光照使用太阳能技术。在高端建筑中,可以将冷水热水、生活排水、雨水、消防供水等系统独立开来,并且针对性进行节能设计。热水供应系统进行支管循环设计,确保支管热水温度也能够达标,在热水系统循环管路中尽量按同程式回水管路设计,或者回水管路中设限流调节阀、温控阀等保证循环效果的措施。这样尽管前期成本会增加,但是长期效益显著,节能效果良好。为了避免热水资源的浪费,还可以建立合理的收费制度,用户节约了能源,也节约了水资源。热水循环采用机械循环方式,保证热水循环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节能效果,热水和冷水的供水压力要保持一致,避免用水点的水温过度波动。同时水管和附属设施要使用抗热性高的材料,保证水温稳定性,避免管材损耗。
2.3热水系统节能技术
2.3.1太阳能加热
现阶段,太阳能加热实现了太阳能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太阳能属于一种清洁能源,通过太阳能加热装置,可以实现太阳能向热能的转换,进而使得人们生产生活中,热水资源的利用更为便捷与高效,太阳能加热技术应用时的经济、环保效益相对较高。从当前太阳能加热技术的应用来看,热管式与真空式的使用较多,在实际的使用中,具有高集热、高保温效果。
2.3.2空气源热泵加热
空气源热泵加热与制冷剂的原理非常相似,其加热都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空气热量的吸收与传导来实现的。空气源热泵加热时,加热系统的构建最为重要,只有保障了加热系统的可靠运转,才能够使得空气源热泵在加热系统的辅助下,可以将冷媒作为中介,将外界热量加以吸收与利用,进而完成对相关设备的加热处理。冷媒汽化以后,需要经由压缩机来加以处理,当传输到相关部位以后,就可以实现热量的交换,达到水的加热效果。
2.3.3完善热水循环形式
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项目中人们对给排水节能效益的重视,在给排水系统中,逐步完善的热水循环模式。传统的热水供应系统中,多采用的是集中热水供应系统,此系统在运行时存在水资源的消耗。当相关热水装置开启以后,需要排出部分冷水来获得相关热水,而这些排放出来的冷水直接进入了下水道,这部分冷水被称为无效冷水,而这一部分无效冷水是由于混合配水装置内冷热水进水压力差过大所引起的,为改变这一局面,可以通过对热水循环模式的改进来加以实现,提升给排水系统的节能性和环保性。
2.4中水回用
中水回用是指回收污染程度较低的生活污水或杂排水,经处理后用于冲厕、绿化灌溉、洗车、道路冲洗等非饮用水要求的生活用水。污染程度较低的生活污水是指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空调冷凝水、游泳池排水等;杂排水指建筑中除粪便污水外的各种排水。在住宅中,中水回收再利用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小区统一收集污水,统一处理后,再统一规划再利用;一种形式是住户分户自行进行中水回收和再利用。目前中水回用系统技术完善,运行维护成本低,系统投资回收期短,经济效益好,不会影响工程建设投资。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中水回用势必将成为建筑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中水回用不仅可以解决城市缺水问题,而且为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结语
给排水作为建筑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传统的建筑给排水工程经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难免引发各种问题,导致水资源的消耗。因此,基于此,建筑工程为例实现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理念,逐渐将绿色建筑给排水技术应用其中,通过利用一系列的方式方法,如雨水渗透技术、热水节能技术、新型节能材料以及设备、污水处理技术等,以此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实现良好的环境质量,提升绿色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应用效果,促使建筑工程朝着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世利.?绿色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应用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0,5(04):?35-36.
[2]郑栋.绿色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新技术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2):?262-263.
[3]何栋奎,雷晓玲,房敏.绿色建筑住宅小区节水与污水再生利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24):13347-13349.
[4]付婉霞,刘剑琼,王玉明,等.建筑给水系统超压出流现状及防治对策[J].给水排水,2002,28(10):48-51.
[5]于凯斌.建筑节水器具与建筑给排水管道技术研究[J].科技论坛,2013,(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