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思考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2月第4期   作者:苏波 范振雷
[导读] 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形势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日俱增。
        苏波 范振雷
        (河南中原黄河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形势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人们也愈加关注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高效率协调,需要我们建立高效化和规范化管理体系。本文对水利工程项目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两者关系之间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最后对于项目管理与运行提出了优化措施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引言:
        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多方面的效益,它有利于调控水流、除害兴利、灌溉、发电。但同时,它也会带来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于其中存在的破坏生态资源等具体问题,需要水利工程建设的有关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全方位处理与管控,从而协调经济与社会的综合效益。
        1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
        水利工程建设用于调配和控制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从而达到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效果。有关项目的推进,有利于系统化提升水资源管理地区的管理效能,并且能够有效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从而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要以自然条件为基准,从实际出发对环境进行全方位分析与处理,从而实现方案的实际化和环境保护的最大化。
        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生态平衡的客观要求。人类往往会通过改造自然从而抵御自然灾害,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针对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相关人员要多方位系统化分析生态控制模型与项目推进的运行维度,并且有效建立实际化的控制模型与运行维度的管控措施。合理化的资源利用与高效水利建设工程项目,优化了水资源配置,体现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只有依据自然条件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高效合理的管理体制体系。相关人员在管理过程当中也要注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
        2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对水文的影响
        水利工程是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它是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而修建的基础工程。水利工程用于控制和调配地表水和地下水从而达到规避自然灾害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效果。从有利的一面来说,水利工程通过调节和控制水量,能够在水域发生季节性断流时保障航道运输。并且通过滞蓄洪水调节洪峰水位有效规避了旱涝和洪涝灾害,从而降低了洪涝和旱涝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冲击。从不利的一面来说,对河道的人为改造拦截导致上游水位上升。水流冲破堤岸带来大量泥沙的淤积导致河床抬升。同时库区淹没以及土层结构的改变对陆生植物和动物造成了直接的破坏。下游由于上游的水量拦截,水资源短缺、河湖河床干涸。航运和发电等正常的工作建设也受到影响。
        2.2 对土壤的影响
        水利工程通过拦截径流或改变径流流向,以达到农作物有充分的灌溉条件,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并为农民创收。水利工程建设所改善的局部小气候也是农作物生长的有力条件。水渠建设有利于排水和灌溉,腐殖质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土地营养化,增强了土地肥力。但同时长期的蓄水和强烈蒸发也会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和农药使用的残留渗入地下水,也会污染地下水水质。对于长期被水浸没的地区来说,土壤通气条件差,植被的活力也就下降,并出现局部的沼泽化。下游地表逐渐干涸,随着地表的强烈蒸发可能会引起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土地的盐碱化,影响了农民的农业创收。
        2.3 对气候的影响
        一般而言,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的控制。修建水利工程,改变了原先的陆地、水体、湿地、植被结构,从而影响到了大气环流的物质循环过程,导致了局部气候的变化。

对于蓄水地区,水体总量较大,空气湿润,水蒸气经过凝结转化为地表水,渗入土壤增加了土壤的湿度,有利于植被的生存。植被的活力增加有利于光合作用,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了有害物质。水利工程的建设短期内一般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但地区性的气候改变,也会以影响整体性的气候改变。蓄水周边的地区由于地表径流减少,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水循环和大气循环,直接减少了降雨量,生物平衡受到影响。陆面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发生改变导致四季的气候差异减小,从而影响区域内原有的生物多样性。
        3优化措施
        3.1积极构建全方位的运行体系
        水利工程的建设项目的开展需要积极建构全方位的运行体系。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实际化有效的管控措施。技术人员要依据实际情况和制定的管控措施,积极构建全方位的维护体系,协调好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与此同时,为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运行和操作,要构建多方位的评价机制和纠正措施,并跟踪测评。最后能够达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效果。
        3.2统筹完善有效化的制度框架
        由于个体思想差异,对于有关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项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要想开展高效统一化的管理项目,需要从思想层面提高人们爱护环境意识。统筹完善有效化的制度体系,需要采取科学化的方法制定有效政策从而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同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高效化高价值的管理建议,在对政策的综合测评中推动政策完善。不仅如此,对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有利与不利影响也要进行综合性评价,这样有利于实际化方案的建设。要实现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的目标,需要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运行和操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处理与管控。要最大程度降低水利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有约束的管控工程项目运行与操作。
        3.3加强水土保持
        加强水土保持对于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水土保持,需要重点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有利于减少资源损耗,减少土壤的养分流失,也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促进生态循环。治理水土流失,第一,需要我们增加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从而增强土壤的保水蓄水能力。第二,需要我们疏通河道,减少和清理河床淤积,裁弯取直。第三,需要我们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尽量恢复河流与植被的原始形态,要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去加强水土保持。
        3.4有效健全规范化补偿机制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不仅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也会对周围的经济产业带产生影响。对于给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与资金压力,需要政府的规范化纲领和条例来加大对相关产业的经济补偿力度,用规范化的补偿方式建立有效的经济补偿机制。对于被迫迁移群众采取安抚政策,要保证他们基本生活。对于被迫拆迁的企业,为保证其能够再次调动生产,要对其损失成本和产业价值进行计算评估。同时要加大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排放量较大的工厂需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同时可以建立规范化的企业治理补偿机制,以提高企业积极性。
        4结语
        总的来说,要想促进水资源高效管理,就需要统筹完善协调发展的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并且严格落实规范化的管控机制。要制约不合理的管理措施,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并且要建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从而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要确保管理效果和维度的最优化,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丰. 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104-107.
        [2]梁波. 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3, 41(2):156-159.
        [3]刘辉. 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J]. 新农村(黑龙江), 2017(3):108.
        
作者简介:苏波:(1974.12),男,汉族,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大专,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建设,从事的工作:水利工程建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