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军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与之相关的政策相继出台,使得大量不符合本地发展模式的工厂需要搬离,造成原厂所在的土地严重污染。与此同时,农业用地附近也存在着许多的废弃工业场地,引起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现象。由于不同类型的工厂会形成不用类型的场地污染,如何正确筛选出符合该污染情况的修复技术成为重要的环节,对此进行浅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污染场地;企业类型;土壤;修复技术
1 导言
我国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的同时,城市化进程开始提速,颁布和实施的政策使得不符合本地发展模式的企业类型需要搬离,企业类型以钢铁企业、农药生产企业等为代表。
每个城市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钢铁企业、农药生产企业等,同时城市周边的农用地附近也存在着被废弃的工业场地,这些搬离或废弃的场地普遍具有占地面积大的特点,造成所在地的土壤重金属、有机氯的含量超标,形成较为复杂的场地污染情况,对这类场地污染需要行之有效的修复技术,成为当下和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2 不同成因类型的场地污染现状
2.1 钢铁企业污染场地现状
工厂加工企业在生产钢铁产品的同时,会产生含有污染物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的类型主要为三类,第一类为固态废弃物,第二类为液态废弃物,第三类为气态废弃物。其中,固态废弃物主要为生产钢铁产品时产生的废渣、炉渣等,气态废弃物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富含有重金属、有毒有害等的气体,液态废弃物主要含有有毒有害成分的工业废水。
这些在加工产品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产物一般都会以大气沉降或直接渗滤的方式对所在地和周边的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造成不可忽视的严重后果。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钢铁制造商的数量在70家左右,处在省会城市级别或直辖市级别的钢铁制造企业有近20家,其余均位于中小型城市中。在这些钢企行业的每个制造工厂占地面积均在100km2以上,每个生产产品的工厂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产物就会污染土地,而这些土地的面积又相对较大,同时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又繁多,又因为国家政策的实施,使得这些工厂在搬离后,所留下原厂区的土地成为城市中或周边的污染源,严重威胁着附近居民的健康安全,可能使土壤、空气、地下水等均遭受污染,而对这些污染程度高的污染场地进行修复技术的筛选难度大幅度增加,需要不断找寻可行又有效的修复技术来治理这些被污染的土地。
2.2 农药生产企业污染场地现状
我国不管是大中型城市,还是中小型城市,又或者是县镇级的城市都存在着农药生产企业,而这些企业由于政策影响和城市发展方向的转变面临搬离,这些制造农药的工厂在搬离后而留下的原场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以有机污染为主。
有机污染成为了我国面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阻碍,也是一种近年来形成的新环境问题。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一度是有机农药生产和使用的大国,并且生产的农药种类以有机氯农药为主,而含有这种成分的农药一旦造成环境污染,它会长期对土壤及周边环境造成持续性的破坏。有机氯农药从定义来讲,它是一类具有极强毒性,并且会长期存在于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物,这类化学品处理难度较高,危害较大。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不断有农药制造厂商搬离城市,使得城市中保留了原厂地,而这些土地已遭受了有机氯农药的严重污染,并威胁着周边的生态环境,而这些土地也需要进行修复,不仅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讲,从生态安全的方面看,这些土地都需要进行修复治理,这也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符合世界的发展需要。
2.3 农村土壤污染现状
我国随着电子产品、金属制品等产业的快速崛起,而这些制造企业多集中于农村的农业用地中,而这些企业数量随着不断发展进一步激增,规模也随着不断扩大,这些产业在生产过程同样也会产生三废产物,严重威胁农村的农用地土壤质量,而农用地土壤质量又直接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这类环境问题近些年来逐渐凸显出来。同时不断有临时性的工业厂房废弃于农用地的区域里,而这些地区也存在污染场地,仅是污染程度有所不同,也需要对其进行生态环境修复。
3 场地污染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3.1 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从目前来说,我国在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面仍在起步阶段,属于新兴起的领域,这主要是由于没有过多的修复经验和先进的设备所造成的。在修复技术方面,一般分成两种类型。一种被定义为原位修复,就是指在原工业场地进行土地修复;另一种则是异位修复,就是指把污染场地的土壤进行搬运到指定场地进行修复。相较而言,前者可以综合修复场地污染,而后者则可以使所修复部分的环境风险降低,并且相对可控。同时异位修复技术相对于原位修复技术具有时间短的特点。
不管采取何种修复技术,最终目的都是使所受污染的场地能够重复利用,能够再次被开发,使其经济价值又一次体现,因此筛选修复技术应该因地适宜,据其特点来进行土地修复工作。
3.2 有机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的起步相对其他国家较晚,由于技术经验的缺乏,使得前期采用的修复技术仍是最原始的挖掘和焚烧技术。
而针对有机氯农药类型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近些年来采用的技术主要有土壤淋洗技术、化学氧化还原技术、热脱附技术、土壤气相抽提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等,而对于农业用地中的污染场地多采用监测方法。虽然修复技术种类繁多,但效果不尽理想,由于技术经验的不足和设备的不完善,我国在有机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发展仍任重道远。
4 结论
(1)我国不同成因类型场地污染的修复技术从目前来说仍不成熟,无论是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还是有机污染场地修复技术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不断研究和发展。
(2)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筛选多应偏向于时间段、效率高、风险程度低为主要特点的修复技术,这样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3)对于不明确污染程度和危害性的污染场地,特别是处于农业用地中的污染场地,建议多采用监测方式进行防控。
参考文献:
[1]周宇,马刚平,刘长波,李世青.钢铁企业场地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筛选探讨[J].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4271—4276.
[2]赵玲,滕应,骆永明.我国有机氯农药场地污染现状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土壤(Soils),2018,50(3):435—445.
[3]罗小玲,郭庆荣,谢志宜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农村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J].生命环境学报,2014,23(3):485-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