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县大错草沟铜矿成矿条件分析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2月第4期   作者:杜相明
[导读] 详查区位于辽宁省本溪县柜子石村王家街大错草沟,主要含矿层位为南芬组2段主要岩性为灰、深灰色厚层泥灰岩。

        杜相明
        辽宁省第八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本溪市、117000
        摘要:详查区位于辽宁省本溪县柜子石村王家街大错草沟,主要含矿层位为南芬组2段主要岩性为灰、深灰色厚层泥灰岩,该组岩石解理、裂隙较发育,构造中的铜矿液易于侵入填充在泥灰岩裂隙中且与碳酸盐矿物交代形成铜矿体,故构造切割泥灰岩的地段易于铜矿成矿,
        矿床主要特征如下:矿区中南部切割青白口系南芬组泥灰岩的断裂构造破碎蚀变带(F1、F2、F4、F6)是该区铜矿的控矿构造,铜矿体主要分布在构造破碎带中,个别矿体产于辉绿岩脉中。矿体数量较多,主矿体倾向约80°,倾角为52-82°,矿体形态较复杂。矿床属隐伏矿,矿体埋藏深度13.01~205.42m,赋矿标高232.23~448m。矿床主要赋存于切割南芬组泥灰岩的构造破碎带中,受构造控制明显,规模为小型,成因类型属汽水热液脉型铜矿
        关键词:本溪市;汽水热液脉型铜矿;成矿分析及预测
1、区域地质背景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中朝准地台(Ⅰ)—胶辽台隆(Ⅰ1)—太子河~浑江台陷(Ⅰ12)—辽阳~本溪凹陷(Ⅰ12-1)南部
1.1区域地层
        详查区内出露含矿地层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
        (一)新元古界青白口系
该地层分布于详查区中部及南部,总体走向北东向,出露钓鱼台组(Qnd)、南芬组(Qnn),分述如下。
        (1)钓鱼台组(Qnd)
        主要分布于详查区的西北部,走向北东向,主要岩性为白色厚、巨厚层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呈白色,中细粒碎屑结构,致密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石英(95%),绢云母(3%),暗色矿物(2%),本次详查发现的石英砂岩矿体就赋存在该组地层中。
        (2)南芬组(Qnn)
        主要分布于详查区的西南部,走向北西向,出露3组岩段。
        南芬组1段(Qnn1):主要岩性为青白色中厚、厚层泥灰岩。
        南芬组2段(Qnn2):主要岩性为灰、深灰色厚层泥灰岩,岩石呈灰色,泥晶结构,块状构造,该组岩石解理、裂隙较发育,构造中的铜矿液易于侵入填充在泥灰岩裂隙中且与碳酸盐矿物交代形成铜矿体,故构造切割泥灰岩的地段易于铜矿成矿,是本次详查铜矿的重点找矿地段。
        南芬组3段(Qnn3):主要岩性为灰绿、黄绿色泥质页岩。
        (二) 新生界第四系(Q4)
        主要分布在太子河及支流的沟谷河床及河漫滩中,由冲洪积的砂砾层、粉砂层及粘土层组成。厚度1-2m。不整合于其它地层之上。
1.2区域构造
        区域内共发现22条断裂构造,编号为F1-F22,主要划分为三组,以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为主,其次为北西向断裂。


        (1)北东向断裂
        主要有F2、F6-F17、F20、F21、F22、等16条断裂构造,其中F2、F15、F16构造规模最大,一般延长大于5km,宽5m,呈北东向展布,构造性质主要为压扭性,断裂带内多组平行构造裂隙、碎裂岩、断层泥、片理化带发育,底板面上棱角状砾岩清晰可见。主断裂旁侧次级构造发育,辉绿岩脉、闪长岩脉充填其中。
        (2)北西向断裂
        主要有F1、F3、F4、F5等4条断裂构造,其中F1、F3、F5构造规模较大,一般延长大于3km,呈北西向展布,构造性质以压扭性为主。主断裂旁侧次级构造发育,辉绿岩脉、闪长岩脉充填其中。其中F1为本次详查发现主矿体的控矿构造。
        (3)近东西向断裂
        主要有F18、F19等2条断裂构造,近东西向断裂规模较小,亦不太发育,主要为平移断层,一般延长100~400m,宽1~5m,平移断距20~80m。
1.3区域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较强烈,主要为燕山中晚期岩浆活动,均分布在区域南部。岩脉较发育,但规模较小。
        侵入岩:燕山中晚期侵入岩主要为斑状斜长花岗岩(πγο     52(3)b)、肉红色粗粒环斑花岗岩(γ 52(3)2b)和灰白色不等粗粒环斑状花岗岩(γ 52(3)2a)。
        脉岩:主要有闪长岩脉(δ)、苏长闪长岩(vοδ52(3)2a)、辉长岩(v51)、煌斑岩(x)。
2、矿床地质特征
        详查区中南部切割青白口系南芬组泥灰岩的断裂构造破碎蚀变带(F1、F2、F4、F6)是该区铜矿的控矿构造,铜矿体主要分布在构造破碎带中,个别矿体产于辉绿岩脉中。矿体数量较多,主矿体倾向约80°,倾角为52-82°,矿体形态较复杂。
3、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3.1矿床成因
        铜矿床的生成与构造关系密切,铜矿体主要产于北西向、北东向两组扭性构造断裂中。含铜构造蚀变较强烈,常被晚期辉绿岩脉填充,晚期脉岩活动与矿化关系较密切,是矿液的主要来源之一。
        铜矿体均产于断裂构造中,与围岩界线清楚,南芬组泥灰岩节理裂隙较发育,构造通道中低温含铜热液填充于泥灰岩、板岩的裂隙中形成含铜石英脉,故富集成矿。矿床规模属小型,矿石类型主要为黄铜矿、辉铜矿、孔雀石方解石石英脉型铜矿石。该区铜矿的形成与断裂构造及岩浆热液关系密切,矿床成因属低温汽水热液脉型铜矿床。
3.2矿化富集规律
        (1)矿床产于切割南芬组蛋青色泥灰岩的断裂构造中。
        (2)矿床与辉绿岩脉关系密切,个别矿体的局部赋存在辉绿岩脉的边壁。
        (3)矿床规模较小,属低温热液裂隙充填交代铜矿床。
        
        
        
        
        
        
        
        
参考文献:
[1] 杨忠杰,张景玉,辽宁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2] 赵光慧,王金玉.辽宁省区域矿产总结[M].辽宁省地质矿产勘查局.2006
[3] 辽宁省本溪县大错草沟铜(石英砂岩)矿详查报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