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兴龙
身份证号码:61062319840724****
摘要:混凝土结构与其他建筑结构相比较,有材料来源广、成本低、综合性优良、可模性强、施工工艺简单等诸多优势,故而在土木工程建筑领域中有较广泛应用。但在现实施工中,很多因素会对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形成负面影响,这就预示着施工人员应加强施工工艺的控制,扎实掌握技术要点,加强细节控制,实现精细化施工,完善混凝土结构施工效果,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
1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
某项目占地面积约5.13hm2(77亩),估算投资额13.95亿元,合同工期910d。规划包括3栋地上20层综合楼,7栋24~25层住宅楼,1栋地上3层幼儿园,地下车库2层,主楼地下3层,合同总建筑面积约27×104m2。住宅楼、综合楼分别设计使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
1.1运输与搅拌工作
在正式搅拌前期,要先预搅拌1次,以防正式搅拌过程中对拌和物配合比形成不良影响。启动搅拌机,将石子、水泥、砂按序投放至搅拌机内,干拌均匀后,将缓缓加入施工用水,加料总时间要≤2min,在加完水以后,持续拌和2min。从搅拌机内卸出拌和物,将其倾倒于拌板上,组织人力拌和1~2min,就可以检测坍落度或者试件成型,从加水时计时,所有操作一定要在30min内完成。混凝土运输即被定义为从搅拌站将混凝土运送至浇筑点。为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对拌和物运输提出如下基本要求:严禁形成离析现象,无漏浆,确保浇筑施工时期坍落度符合规范要求,于混凝土初凝前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浇筑与振捣。在运输阶段,在运输设备颠簸、振动等动力作用下,可能会削弱混凝土的黏聚力与内摩擦阻力,导致集料丧失平衡,在自身重量作用下朝向下方沉落,质量越大,沉落量越大,因粗、细集料与水泥浆质量有差异,聚集于一定深度,诱导分层离析现象,对混凝土质量形成损伤,故而要求运输道路平坦,合理选择运输工具,约束运输距离,规避物料分层离析问题。若混凝土已经出现离析现象,建议在浇筑前对其进行二次搅拌。
1.2落实接缝与切缝工作
1)结合施工现场实况选择适宜技术,并保证施工技术符合有关设计要求。2)科学使用适宜的切割装置,剔除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将标准化的混凝土衔接在一起,这是提升混凝土整体质量的重要基础,确保其后期加工能符合建筑体的综合质量要求。3)合理应用接缝技术,该项技术应用阶段要加大地表温度的控制,若温度偏高或偏低均会影响接缝质量。故而,施工阶段要求工人使用温度计检测地表温度,确保接缝、切缝施工作业能规范化推进。
1.3浇筑施工技术
要注意墙体浇筑过程,所应用的混凝土成分一定要维持一致,分层浇筑厚度不应超过振动棒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混凝土散热是基础底板施工阶段需面对的主要问题,为有效规避这一问题,一是要加强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指标的控制;二是联合使用其他措施强化结构的整体受力能力。另外,为保证混凝土浇筑过程的连贯性,应多加注意材料、机械设备的选择过程。本项目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浇筑采用分段分层施工法,混凝土经由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2m,若>2m时,则务必采取有关措施方法。应结合结构特征、钢筋构件布设的疏密度进行浇筑。分层浇筑高度为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值≤500mm。浇筑的柱、墙连接成整体的梁与板时,建议在柱和墙浇筑结束后暂停1~1.5h,使其获得初步沉实,而后再行浇筑。
1.4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技术
为有效减少或规避裂缝问题,可以把抗裂技术用于工程建设进程中,这是提升工程安稳性与耐用性的重要基础,也有益于优化项目建设质量。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强化混凝土的抗裂性:(1)将适量添加剂掺和到混凝土内,实现对混凝土结构自缩性的有效调控;(2)加用适量金属、有机或无机纤维,以提升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3)有效控制混凝土内各种材料的配合比,加强配制比的测算、验证,选择最适宜的配制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混凝土结构强度。
1.5养护技术
在混凝土浇筑、振捣结束后,工人用刮尺刮平后,清除混凝土表层上吸附的泌水,当混凝土表面二次压光收水时,用手按压无指印形成时提示即可进行保温养护工作,推荐采用插入冷凝管的降温法,科学规划测温导线,覆盖2层棉被,定时洒水,有效地调控混凝土内外部温差[1]。要求混凝土整体浇筑完成12h后开始测温,前5d测温频率为1次/2h;5~10d可延长至1次/4h,10d后可以为1次/6h。当确定混凝土表层温度临近大气温度时,且混凝土中心温度和气温温差<25℃,可停止测温,移去保温层。
2土木工程混凝土作业的质量管理策略
2.1科学的设置混凝土配合比
在开展混凝土浇筑环节的施工前,要开展一些必要准备工作,例如,应进行一定的混凝土试伴工作,通过多次实验来寻找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混凝土配比数据,进而合理的增加或减少水泥量,使混凝土的质量能够得以提升[2]。除此之外,在优化混凝土各原材料的配比时,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减少水泥量,加入一些粉碳灰,并根据相关理论严格控制混凝土中水胶的比例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混凝土的收缩率,并有效缓解其内外部的温差问题,从而提升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浇筑的质量。
2.2严格控制温度条件
在开展混凝土浇筑施工前,必须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以及温度的变化对其质量上的影响,并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及时调整施工方式,进而保障混凝土建筑施工的质量。一般来说,在夏季开展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应该将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严格控制在25℃以内;当处于冬季时,混凝土在入模使得温度也不能低于10℃,以免出现因温差问题导致混凝土浇筑面出现严重的裂缝[3]。其次,在具体施工时还可以利用降低混凝土出料口温度如在相关设备前搭设凉棚、采用地下水资源进行混凝土搅拌等以及使用冷却水管加速混凝土散热等措施来有效控制混凝土自身的温度,进而达到降低温差的最终目的。
2.37s控制法的运用
7s控制法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把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和节约等七个环节进行融合后开展的工作的总称。这一理念最先来自日本,并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这一理念被一些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从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建筑相关行业起步相对较晚,致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总的来说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着一定的差距[4]。7s控制法是时代发展过程中延伸出的企业管理的新模式,对促进行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本质来看,建筑工程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工作,因此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管理模式,才能从基础上保障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结束语:
土木工程建筑是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近些年其建设规模拓展,数目与样式均有增加。混凝土结构是当下大部分土木工程的常用结构类型,技术是影响项目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故而相关人员应不断拓展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的深度性,规避各种病害,优化工程建设质量、完善功能及延长使用年限。
参考文献:
[1]龚晨辉.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24):177.
[2]王日明.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楼板裂缝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观察[J].四川水泥,2019(08):257+307.
[3]刘小军.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8):204.
[4]邢战虎.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2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