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丹麑
柳州市建筑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西柳州市 545001
摘要:为应对新常态下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挑战,城市规划总体上已从增量规划迈入存量规划新阶段。面对用地紧张、公共活动空间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激活“失落空间”或可成为旧城应对存量更新时代的突破口。基于以上思考,以昆明西苑立交桥下微公园营造为例,从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城市失落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达到刺激城市活力的目的。
关键词:失落空间;微更新;活力营造
1、城市双修视角下的失落空间
在《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一书中,罗杰·特兰西克率先提出城市失落空间是:“今天城市更新所遗留的、出于多重原因从未开发的和疏于清理的空地,是各个城区与自由发展的商业带之间无人问津的残余地区,是衰败的公园和由于无法达成预定目标而不得不拆除重建的公共项目”。目前,我国城市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城市建设和管理亟待改善,以包含“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模式为出发点的城市精细化建设成为主流。城市中的失落空间通常零散却广泛的分布在与人民生活关联性高的社区、街道及各项基础设施中,具有类型多样、破碎程度高,但可达性强、利用成本低等特点。当下,合理配置存量资源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与要求,从“大规划”到“小织补”,以城市棕地、废弃地、闲置地、低效存量绿地等城市失落空间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逐渐成为城市修补的主要途径。
城市桥梁的交通功能空间一直是设计者和使用者所关心的部分,但桥下空间环境极少被关注,被遗忘的桥下空间逐渐成为城市犯罪的高发地带,成为“违法经营点”、“流浪人集聚地”,最终导致桥下空间不能发挥功用,造成空间资源浪费,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典型的城市失落空间。昆明西苑立交桥桥下空间的改造是昆明人民路恢复提升工程的一部分,地处昆明市人民路西路与二环西路的交界处,其周边老旧小区多,人口密集,游憩活动空间匮乏。位于桥体东南侧及西南侧道路喇叭口的两块公共绿地,空间郁闭、设施老化、使用率低,且大量植被在市政工程管线敷设过程中遭到破坏,整个桥底空间都是典型的城市失落空间,改造更新难度较大。设计团队将梳理慢行系统,修复街道空间,增加游憩绿地,激发街区活力,作为改造及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展开详尽的现状调查,分类分项梳理,因地制宜的制定精细化的更新策略,旨在将单一的线性交通空间改造为串联各景观节点,连接周边社区的多功能复合型公共交往空间。
2.失落空间更新策略
2.1行为体验活化
人气强弱是衡量城市空间“失落”与否的最直观标准,失落空间只有响应人的多样性需求和行为体验需要,把“人”的因素重新注入到空间场地内,才有机会吸引大量公共活动集聚和建设资本入驻,进而促使失落空间重新纳入城市生活。人的行为体验具有自身规律,失落空间的人气提升需要从人性体验需求的底层出发,通过改善便捷性、可达性条件大大提升待激活失落空间的可进入性,通过参与性活动策划、标识性系统构建和安全性环境营造,优化参与者的舒适度,激发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因此,在设计之初,除对场地物理空间进行常规的现状调研之外,观察、记录并分析现有使用者及潜在使用者在场地中的自发行为和其行为影响下产生的自发景观也成为重要的前期工作之一。为何桥体边坡会成为流浪汉的聚集地?为何天黑后鲜有行人往立交桥下穿行?为何两侧公共绿地的使用人群仅剩老年人,且大多都自带休息座椅?……针对这些问题的观察、寻访和分析都为之后的设计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2.2功能业态融合
功能单一是城市空间失落的外在缘由,单一的功能结构导致其无法独自成长为一个有机的城市“细胞”,实现空间的“新陈代谢”。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强调“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功能复合化和业态多元化,以及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与生命价值的融合对于活化失落空间尤为重要。在城市景观失落空间的改造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创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合理布局城市空间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从整体出发,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和行为需要,提供人们停留驻足、交谈、休息的设施,满足不同活动的要求。
西苑立交桥上层为机动车道,下层以非机动车和人行通行为主,车速较慢;下层有多个桥洞空间,桥底除交通空间外是相对集中的绿化区;南侧东南角及西南角喇叭口分布有两块街旁绿地。根据空间特性,设计将公园分为桥底运动区、桥体涂鸦区及桥旁游园区三大部分。
桥底虽缺乏良好光照并有噪音影响,但远离居民区,凉爽通风,桥体可供遮阳避雨,桥下净空高,是进行户外运动、演奏演唱等娱乐休闲活动的绝佳场所。针对桥底空间,将覆土深度不够、光照条件差的绿化区域更替为两个半场篮球场和一个小型的活动演艺广场;绿化部分保留上层乔木,梳理替换中下层植被;结合灯光亮化和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一个环境优美的活动区。该片区建成后利用率极高,既保留了原有的场所记忆——老年乐队和独奏者有了更舒适宜人的空间,也让年轻人有了可以开展全日活动的运动场和孩童娱乐区。设计应对各年龄阶层的人群活动进行分析,使得空间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更多人群。在空间设计中,统一规划各类空间,塑造具有多样性的景观空间以满足功能的转换。
2.3文脉艺术柔化
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个性不突出是城市空间失落的深层次原因,在失落空间改造过程中要按照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要求,充分吸收所属空间的历史、民俗和艺术等文化要素,创造具有浓郁文化品位的空间环境场所,以场所表达文化,用文化增强场所领域感,并促进二者持续交流。通过对原有场地的“再加工”,保留历史痕迹,并结合城市的特质营造个性景观风貌和特色标识,重新塑造一个拥有“精神属性”的场所,增加失落空间的厚重感。
本项目中根据相邻场地的功能融入了涂鸦艺术,将其内容分为“文化主题”和“运动主题”。文化主题片区以展现静态场景为主,运用创新国风,刻画了昆明的名胜古迹、古典建筑、特色花卉等,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运动主题片区以展现动态场景为主,运用抽象的插画风和蒙太奇式的手法,围绕全民健身主题,融入昆明饮食文化、民族文化,描绘出生动的人物形象与生活场景,展现昆明“中国健康之城”的风采。通过增设监控设施及夜间照明,并运用墙体彩绘,改善脏乱、昏暗的桥下环境,让涂鸦区在整个微公园中起到片区连接的作用,将空间相对独立的中部运动区和两侧游园区串联起来;此外,对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地域特点进行追溯挖掘,创造出特征鲜明的城市文化IP,让城市记忆在该片区得以发掘和延续。
2.4区域共生及公众参与设计优化
失落空间再设计不应单纯考虑空间的设计手法,而应跳出自身的局限,从周边区域的需求视角出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周边居民的真实诉求,结合周边空间功能和居民需求,优先设置缺失功能及弱势功能,通过区域性整体设计和协同运作,形成有机缝合的连续性空间界面,建立融合互补的新型空间功能秩序,形成浑然天成的共建共享新生境。
由于市政管线铺设工程与公园建设工期冲突,并需要将桥旁游园区作为施工操作面,因此从桥底运动区建成至桥旁游园区开工有长达半年的时间差,无意中给项目提供了一个做反馈调查的机会。桥底运动区建成后优先对市民开放“试用”,其间设计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等形式收集市民的反馈意见。
让非专业的使用者面对空地和设计图纸提出相应的建议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对一块经过一段时间亲身试用的场地提出更多的构想却是相对容易且精准化的。根据调研统计,昆明市滑板运动虽然小众,但是群体数量可观,在昆明建设室外独立滑板场本就是个开创性的举动,设计又提出了“花园式滑板场”的新理念,将运动场地与绿化景观相结合,让滑板碗池融合在园林景观微地形的塑造之中。滑板爱好者在设计前期的介入为此项创新设计的落地实施提供了保障。
多数情况下,设计师对场地建成后的预设与实际投入使用后的情况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就本项目而言:公众的接受度远超预期,使用人群范围比原有预设范围向外扩展了2-3km;篮球场没有被广场舞侵占,使用率很高,且数量远不及所需;年轻人呼吁更多数量和品类的运动场所和更丰富的街头艺术形式,希望该处能成为潮流聚集地;老年人活动所对应的空间尺度和形态截然不同,需要场地有明确动静分区;使用者中儿童的占比超过预期……而滞后建设的游园区及涂鸦区完全可以去承载这些需求和设想。
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师负责空间与功能,运动爱好者负责参数与指标;建设过程中,各专业人员紧密配合提供全方位的现场指导;初建成后,不同水平层次的滑板者多次试场,反馈意见予设计方,施工方及时对场地做调整,共同设计、共同建设。项目实践了“试用—反馈—调整—共建”的公众参与模式,同时也弥补了周边场地服务功能的不足,使用者的身份既是需求者也是共建者,包容共存的态度激发了场地更多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3 城市失落空间的优化利用
3.1 城市公共空间交往形式的构建
城市公共空间的首要特征是其公共性和服务性。公共性首先就需要服务于人民群众,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需求,从而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交往和生活的公共空间。公共性的消失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变化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针对现有的城市失落空间构建出相互交往的空间形式,以满足人与景观环境、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消除人与公共空间的障碍。从原有公共空间中的建筑和景观着手,在保持原有基础结构的前提下,满足更丰富的设计变化。
3.2 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元化发展
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的共享空间,而不是一些特殊群体的专有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治理需要把公共性放在首要位置,为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因此,需要从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层面进行调整,改变以往为资本、权力等特殊对象服务的做法,将城市公共空间还给民众。在优化利用方面,需要增强空间的多元性来提升公共空间的亲切感和吸引力,以达到满足城市中各个不同群体的生活需求,让人们可以利用更具人性化的公共空间。不仅运用创新的设计手法将人与建筑、空间相联系,使城市的失落空间修复再生,还可以使旧城区的传统精神得到传承和延续,对保持城市肌理与文化脉络有重要作用。
4、结语
失落空间活化再生的实质在于恢复城市失落空间品质、为失落空间注入人气和活力、寻求人文价值的回归等,促使其成为城市中富有生命力的“细胞”,重新融入现代生活,走入大众的视野。文章通过研究失落旧城区更新改造的方法,归纳总结出城市失落空间的优化利用对策,需要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明确城市规划的工作本质,对城市旧城区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整治,以满足高速经济发展下的城市化进程,寻回城市中的“失落空间”。
参考文献
[1] 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胡纹,陈梦椰.寻找失落空间—重庆滨江高架桥下部空间的利用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
[3] ]莫慎婷. 旧城改造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中南大学,2012.
[4]王晨.城市景观设计中失落空间的优化利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