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伸洪
贵州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贵州省贵阳市 650000
摘要: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城市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保护好自然生态,又要保护好历史人文,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关键词:城市更新;社区参与;治理
引言
城市更新一直是治理辩论的沃土,在城市治理理论的兴起后有所增强,城市治理理论旨在解释地方当局和商业精英如何以及为什么在非正式网络中合作以促进经济增长,在发达国家的城市研究中很流行。城市更新需要政府、企业、居民间的合作,自然成为治理研究的重要领域。公众参与起源于英国的规划体系,在城市更新中有悠久的历史。社区参与城市更新是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公众的重大关切,一直处于城市更新讨论的关键位置。
1城市更新的内涵反思
自城市形成起,建成环境的“新陈代谢”就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可以说,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话题。现代城市更新的探讨源于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大拆大建为特征的城市改造(urbanrenewal),无论是早期政府主导对衰败历史城区或颓废贫民窟的推倒重建,还是198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想主张的市场主导的通过房地产开发推动经济增长,其实质均是对建成区进行大规模的再开发,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引发了对城市改造方式的反思批判和理论探索。大量复杂的城市问题单靠市场或者政府都难以解决,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经济再开发,更涉及社会、文化等多元化目标,因此,城市更新逐渐趋向于通过公共和私人领域的合作,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行动。伴随教训与经验的积累,西方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也日益转向面向城市发展积极愿景的反思,出现了城市新生(urbanrevitalization)、城市复兴(urbanrenaissance)等概念,并逐步摒弃了狭隘的城市改造(urbanrenewal),而城市更新(urbanregeneration)成为这一领域更为合宜且最为常用的术语。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我国城市也经历了从“改造”到“更新”的反思与转向过程。吴良镛先生早在1990年代就已倡导城市走“有机更新”的路径,主张循序渐进、小规模整治的更新方式,但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政策环境中,城市更新路径更趋向于市场主导的“改造”模式,通过征收拆迁获得土地再开发权,大幅提高存量建设用地的建设强度,实现城市土地的二次开发。以某省“三旧”改造中的城中村改造为典型,普遍地出现了相对原本较高密度建成区采用1∶2以上拆建比的更高容积率的推倒重建模式。近年来,随着对历史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以及“城市双修”试点工作的开展,对城市更新综合性、整体性内涵的共识进一步形成,“小规模、渐进式”的理念回归到旧城更新、社区微改造等领域。其中的“城市修补”就是通过有机更新的方式,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当前,我国城市更新实践呈现出多种类型、多个层次和多维角度探索的局面,城市更新已成为国家推动城市治理和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抓手。城市更新是综合性、整体性的愿景与行动,旨在解决城市建成区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值得强调的是,城市建成环境的现状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是明显的,如何维育和保持建成环境的高品质成为城市更新工作的基本命题。
2城市更新中的社区参与与协同治理
2.1明晰历史街区的定位
要考虑将历史街区作为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地,确定不同历史街区的商业业态和经营模式,挖掘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发展特色传统商业形式,如抗战胜利纪念堂周边云瑞西路、东路与文物鉴赏、工艺品、图书、传统戏剧服饰相整合,打造民族地方传统工艺品街区;文庙周边与儒家文化相结合,打造传统书法、汉服、民俗文化街区;光华街以南与现代文化传媒相结合,打造花鸟、珠宝、首饰市井商业街区。
2.2物质空间更新与社区建设协同治理
中国城市社区参与不足是普遍现象,同时城市社区中因为公共空间不足、设施老化、无障碍设施欠缺等空间约束引发的社区问题也普遍存在。城市更新在改造空间的同时激活了社区参与,虽然城市更新在物质空间建设和社区参与方面都有充分的发挥余地,但居民参与更新着眼于特定的空间目标和短期目标,存在被动参与、短期参与、参与渠道单一、参与效果评价局限在空间方面等问题。城市更新部门、社区建设部门都缺乏将社区参与引向深入的勇气和动力。改变当前的局面,可以从转变两个认识开始,一是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更新,更是社区建设和治理。城市更新的成效应在物质空间、社区关系两方面得以体现。评价城市更新的效果一定要包含社会指标。二是社区参与不仅带来地方性知识,而且会带来冲突。只有达成共识的建设性参与是不现实的,多元主体的引入,就会有多元的声音和利益。因此,对社区参与的评价一定要包含和包容冲突,没有冲突的参与不是真正的参与。当然,确立合理表达分歧和冲突的规则,将冲突引向城市更新和社区治理的动力也非常关键。推进物质空间更新与社区建设的协同治理不会是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努力,但就更新中的社区参与而言,可以拓展社区参与的渠道,同时确立居民参与的权限和范围。居民明确了自己参与的权限和范围后,就会更加积极主动。比如加装电梯中,居民的参与比较积极与每户居民都有确切的参与权利有关。在里弄更新中,居民通过非正式的渠道形成反抗联盟,也是不清楚参与的界线。在参与的边界、范围、权限清晰后,参与各方的协商才有基础。
2.3保障城市再开发的公共性
目前不易阻挡的推倒重建方式存在深刻的经济动因,即通过更高容量的物质性置换覆盖既有的产权利益并产生再开发收益。不可否认,通过推倒重建实现城市建成区土地区位收益的最大化,符合城市发展的经济增长目标,但存量再开发相对于增量新开发的关键区别就在于内部性社会成本和外部性公共效应更加显著。如何在巨大的经济增长诱惑压力下,更加精明地设定推倒重建利益重构过程中的公共性原则,是城市更新制度设计不可回避的议题。内部性社会成本一般通过对既有产权的置换或权益转换来实现,制度设计的关键是赔偿或补偿标准以及方式的设定,在强调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必须兼顾城市更新作为再开发项目的外部负效应,即增量开发的环境、交通、公共服务成本必然转嫁给相邻街区乃至城市整体,如果不相应对增量收益进行公共性还原,将会形成难以弥补的制度缺陷。此外,既有产权业主在更新改造后获得的收益,也是再开发权赋予的,如何构建公平的城市再开发权设定和公正的增量利益还原制度,是城市更新制度保障城市公共性的根本内涵。
结语
城市更新引发了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居民间的矛盾更加显现化。居民间利益分化、意见多元将是常态。在多元利益和分歧下,建立公平公正的参与规则更重要。公平公正的规则需要居民在参与中不断去建立和完善。冲突现象的背后是否有参与规则的不公平不公正,则要给予更多的反思。促进社区参与,除了给予居民参与的权利保障外,还要在权利分配时保持公平。只有在参与规则公平时,参与的持续发展才会更坚实。社区居民间参与规则的建立既需要居民自身的参与,也需要党和政府的指引。在党建引领、社区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逐渐建立起社区居民认可的参与规则。社区参与公平规则可以持续发挥作用,既促进社区参与,又支持城市住区更新,还推进城市社区治理。
参考文献
[1]孟晶晶,周冬梅.城市更新与功能更新的策略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9(15):122-123.
[2]杨梓含.探索“双重老龄化”城市的“多代际社区”更新模式——以苏州古城5号街坊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05):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