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质量控制和临床输血安全性探析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8期   作者:毛丽明
[导读] 目的:探讨血液检验质量控制和临床输血安全性
        毛丽明
        云南省腾冲市人民医院,云南 腾冲   6791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检验质量控制和临床输血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8-2020.8月在我院输血的80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质量控制模式,观察组采取全面质量控制模式,将两组安全事故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将两组安全事故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液检验阶段采取全面质量控制模式效果确切,能够保证检验质量,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风险,值得临床采纳。
        关键词:血液检验;质量控制;临床输血;安全性
        输血是临床的一项基础治疗措施,应用十分广泛,静脉输血是其最主要方式,向患者体内静脉输注血液,另外输注血液形式繁多,主要包括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能够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在输血前需要做好血液检验工作,该项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主要内容包括明确血型、采集血液标本等,因此需要确保其安全性和质量,减少失误,否则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问题,例如溶血反应、发热等,不利于促进患者恢复[1]。基于此,本研究对血液检验质量控制和临床输血安全性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9.8-2020.8月在我院输血的80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1例和19例,年龄区间24-63岁,平均年龄(48.02±3.15)岁;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2例和18例,年龄区间25-63岁,平均年龄(48.52±3.27)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较小(P>0.05),可用于比较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质量控制模式,主要内容包括明确献血者相关信息及血液情况,遵守相关规定要求保存血液,对患者进行常规数学。观察组采取全面质量控制模式,主要内容包括:(1)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保证输血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提高预防效果,预先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比如感染疾病,对安全性造成影响,风险升高,因此需要对血液标本进行认真的检验及筛选;确保献血者免疫力良好,保证血源的安全,确保血液检验各项目均得到有效执行,根据相关要求规定认真筛选献血者,明确划分责任,减少纠纷发生风险。在输血过程中,需要对输血包装袋进行温热处理,避免输入过程中导致患者出现低体温等不良反应;(2)提高血液检验水平,在对样本进行运输和收集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规范,在收集血液样本前需要对输血者信息进行认真核实。同时认真核实输血申请单相关信息,了解患者免疫情况。完成标本收集后,使用标签进行标识,核实后入库。保证储存标本的环境、温度适宜,做好消毒工作,避免细菌造成污染,提高输血安全性;(3)在进行血型鉴定时需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鉴定的准确性,如果血浆蛋白质存在异常,正反定型不符,或者因为其他因素导致不符,需要重新进行试验。检验血型的过程中需要对血清进行合理选择,其生产厂家、批号等要符合标准;如果需要对Rh血型鉴定,该血型阴性患者发生溶血反应、相关疾病的风险较大,因此需要严格遵守说明书相关要求,进行合理检验。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安全事故发生情况,常见的安全事故包括不良反应、交叉配血失败、血型配型异常。

3.讨论
        输血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措施,保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输血工作涉及内容繁多,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发生质量问题,安全性不佳,因此做好安全事故预防控制工作十分重要,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减少医患纠纷发生风险[2]。如果没有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则会导致其安全性不佳,引发传染性疾病,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保证血液标本采集的规范性,对血型进行准确检定,提高检验质量,保证交叉配血的合理性,合理控制储存温度,提高输血的安全[3]。检验人员需要加强对血清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对相关问题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强化自身责任意识,能够有效应对一些突发情况,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在血液检验及临床输血中应用全面质量控制管理模式效果确切,能够保证血液检验质量,对输血各阶段进行有效控制,明确血液来源,将相关规范标准作为工作依据,如果不符合标准需要禁止。同时需要对基本信息进行认真核对,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故发生风险。在采集血液样本时,全面核实申请单相关内容,认真标记血液标本类型。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运输工作、血型鉴别以及抗体筛查试验的质量控制,避免溶血等不良反应发生,进一步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4]。
        综上所述,在血液检验阶段采取全面质量控制模式效果确切,能够保证检验质量,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风险,值得临床采纳。
参考文献:
[1]陈卉,陈祥. 血型实验室检验在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及输血安全中的作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6):44-46.
[2]胡刚. 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177-179.
[3]龚琴. 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及输血安全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5):103-106.
[4]代启波. 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6):297-2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