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燕娜 曹毅敏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 510700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干预手段在肝硬化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样本资料使用我院2019年6月~2020年7月我院就诊治疗的肝硬化患者,总计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SDS、SAS评分。结果:观察组经过心理护理后,患者满意度提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3个月后,焦虑、抑郁情况改善,SAS评分与SDS评分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硬化护理中应用心理干预方法效果十分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肝硬化长期治疗中形成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提升,心理干预方式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干预;肝硬化;护理;应用效果
肝硬化是临床中常见的慢性肝病,是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作用的结果,大部分患者肝炎后出现肝硬化疾病,少部分患者表现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1]。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患者无明显症状,后期组主要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患者存在多系统受累,经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癌变等并发症,需要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本文研究心理干预对肝硬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0年7月医院收治的40例肝硬化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20例,患者资料完整真实,详情如下: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1:9,年龄区间43~71岁,平均年龄(53.69±0.85)岁,病程4~24月。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3:7,年龄区间45~70岁,平均值(54.05±0.41)岁,病程5~23月,分析两组患者一般统计资料,性别比例、年龄、平均年龄和病程上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为患者普及肝硬化疾病相关知识,常规注意事项和科学治疗方案,并对临床治疗成功案例进行讲解,帮助患者构建疾病治疗信心。
观察组增加心理干预护理,具体做法如下:
(1)倾听与指导。护理人员倾听患者内心感受,给予患者人性化关怀,对患者内心疑惑进行解答,帮助患者养成积极向上良好心态。同时对患者心理健康进行全面指导,使得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
(2)转移注意力。针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促使其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感和紧张感。护理人员可引导患者多参加娱乐活动,根据患者条件进行适当体育活动,对患者积极乐观心态进行培养。
(3)构建沟通机制。临床护理中,应构建基于心理护理的管理制度,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经常交流,实时掌握患者情绪变化,给予患者综合全面的护理指导,为患者心理健康提供护理支持。并且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优化现有护理方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统计SDS与SAS量表分值。
1.4统计学处理
3讨论
肝硬化属于肝胆外科疾病,患者病情缓慢并且治愈难度大,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肝功能障碍、消化道综合征和内分泌高压。肝硬化会损害患者肝部功能,患者出现精神焦虑和紧张等不良情绪,加重心理负担。
临床中,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注重构建与患者沟通交流机制,及时发现患者心理状况变化,并且注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其常见并发症进行护理[2]。疾病治疗中,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对其讲解临床治疗成功案例,并且给予患者科学有效护理,使得患者临床满意度获得显著提升。护理实践中,相关人员应关注患者肝硬化进展,并给予患者人性化关怀,注重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为疾病治疗提供可靠的护理方式。
本文研究选取对照分析法,将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0例常规护理,观察组2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方式取得的效果。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提升,焦虑和抑郁情况改善,SAS与SDS评分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肝硬化临床护理中使用心理干预护理方式效果显著,能够提升临床护理效果,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改善,心理干预护理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徐伟英,蒋山,李永瑾,等.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理痛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9(11):773-776.
[2]杨秀梅,孙勤.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疾病认知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9(4):831-832.
作者简介:姓名:方燕娜(1982-4-9);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广东省惠来县,学历:本科,现有职称:初级职称,研究方向: 内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