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静脉采血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8期   作者:白雪 刘俊华
[导读] 目的 探讨门诊静脉采血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白雪  刘俊华
        解放军第九八0医院邯郸院区 河北邯郸 056000

        摘要:目的 探讨门诊静脉采血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出本院在2019/4-2020/4期间接收的采血患者500例,根据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传统护理)与实验组(心理护理),250例/组,对比2组的患者满意度、晕针率。结果  根据调查能够得出:实验组的临床满意度评分(98.46±1.15)分明显超过对照组(88.24±5.12)分,但是晕针率0.4%明显小于对照组2.4%,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优势(p<0.05)。结论 对于门诊静脉采血患者而言,对其实施心理护理指导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满意度、降低晕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优化管理
        引言:静脉采血是医院门诊检查中的一项应用非常广泛的检查技术,待患者入院之后,通常需要接受血常规检查等,此时需要对患者实施静脉采血处理,然后开展相关的检验分析,以便于为下一步实施临床诊断做铺垫。因为静脉采血是一类侵袭性的操作,所以,必然会让患者出现紧张、恐惧等不安心理,导致心理压力提升,甚至个别患者还会出现晕针情况。为了能够探讨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本文以500例采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回顾性研究,相关内容如下。
        一、对象及方法
        (一)常规资料
        筛选出本院在2019/4-2020/4期间接收的采血患者500例,根据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250例/组。其中,对照组的男性患者是143例,女性患者是107例,年龄在36-76岁之间,中间值是(55.23±0.45)岁。实验组的男性患者是138例,女性患者是112例,年龄在39-80岁之间,中间值是(58.44±0.38)岁。对比2组的以上基线资料,发现差异不明显(P>0.05),以下研究存在对比性。
        (二)方法
        所有患者在采血期间都选择一次性静脉采血针,并且全部由同一批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对照组选择传统护理模式,要求患者将采血位置的皮肤完全暴露出来,然后向患者说明采血期间的注意要点及采血后的按压技巧。
实验组则需要联合心理干预进行处理,具体内容包括:①积极和采血患者进行互动与交流,当患者准备采血2-5min前,需要了解患者的采血史,并判断患者是否具有紧张、恐慌等不良心理,向患者说明临床采血的具体操作原理和方法,确保患者的认知水平大大提升。并且,护理人员 必须要向患者展示采血设备,让患者认识到设备的无菌、标准、规范等,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的紧张情绪,则需要鼓励患者深呼吸,或者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②对患者实施规范化、客观化地评估,当和患者进行互动期间,务必要了解患者的文化水平、年龄、职业等,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与感受,然后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当穿刺期间需要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转移患者注意力,并且要确保动作精准,避免出现反复穿刺的情况,否则会加重患者的痛感与不适感[1]。如果患者对采血比较敏感,则需要在采血前指导患者听音乐或者调整呼吸频率,由此能够达到放松身心等目的。③加强采血后的护理干预:当患者采血完成之后,需要督促患者按压采血部位,确保力度适中,按压时间一般是在5min左右,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其它症状,如果发生一些不适反应,务必要给予高度警惕,并给予第一时间应对等。
        (三)指标分析
        对比2组的患者满意度、晕针率。患者的临床满意度是根据本院自制的临床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评价,包括25个题目,满分是100分,分值愈大,代表着满意度愈高。
        对于患者的晕针 表现来说,其评价有三个等级:轻度、中度与重度。对于轻度来说,主要是指患者出现心悸乏力、头晕等不良反应;对于中度来说,患者不但会出现心悸乏力、头晕等常见病症,而且还会引起休克;对于重度来说,患者除了意识清晰之后,还会出现口唇发紫、肢体抽搐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四)数据处理

        三、讨论
        在门诊常规管理活动中,静脉采血属于一个应用广泛的检查项目,因为个别患者对采血动作非常的敏感,或者具有晕血现象,所以,在采血期间不但会造成采血工作无法顺利推进,而且还会对患者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尽管静脉采血的整个操作时间是非常短的,不过因为针头对患者的皮肤、血管等造成不良刺激,必然会使患者出现疼痛感,再加上一些患者对静脉采血的临床知识了解不全面,必然会害怕采血影响身体健康,导致患者出现紧张、恐惧等负面心理。对于晕针而言,其属于一类血管性晕厥现象,一般是在强烈刺激的作用下,导致迷走神经兴奋性亢进,进而出现暂时性的脑供血不足[2]。对此,心理紧张是造成患者晕针的一个关键诱因,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包括:面色苍白无血色、冒冷汗、血压骤降、脉搏紊乱、肢体发冷、休克等。护理人员必须要结合患者的心理问题对其实施个性化地指导与患者,然后向患者介绍采血的具体操作原理,逐步增强患者的信任感与依赖感,帮助患者逐步消除负面情绪,预防晕厥的出现。
        对此,对采血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根据本文的研究能够发现:实验组的临床满意度评分(98.46±1.15)分明显超过对照组(88.24±5.12)分,但是晕针率0.4%明显小于对照组2.4%,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优势(p<0.05)。这能够说明心理护理干预对于静脉采血患者而言,具有的临床应用价值是非常明显的。
        总而言之,对于静脉采血患者而言,如果要确保采血过程中的心态稳定,且主动配合临床各项操作,需要接受临床心理干预与指导,不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与采血相关的临床知识,而且能够逐步提高满意度,确保患者的采血过程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黎七绮. 心理护理干预在检验科静脉采血患者中的实践效果[J]. 心理月刊, 2019, 000(018):P.68-69.
[2]魏传芝. 探讨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皀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J]. 健康必读, 2020, 000(001):70.

白雪(1988-),女,汉族,籍贯:河北永年,护师,学历:本科,单位:解放军第九八0医院邯郸院区,研究方向:护理
刘俊华(1985-),女,汉族,籍贯:河北省武安市,职称:主管护师,学历:本科,单位:解放军第九八0医院邯郸院区,研究方向:口腔护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