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 271200
【摘要】目的分析并总结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应用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从我院最近1年内收治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中抽取100例作为试验的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样本5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针对性护理,最终将两组患儿不良情况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比对分析发现,观察组患儿的不良情况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其中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可发现套管针阻塞、穿刺失败、液体渗漏、合并静脉炎、误入动脉以及套管针脱落等,运用针对性护理,明显降低不良情况发生率,保证患儿治疗安全性。
【关键字】静脉留置针;小儿护理;问题;不良情况;安全性;常规
目前在临床上,静脉留置针属于新型的护理技术,该技术操作简单,一次穿刺成功几率较高,可长时间留置,无需重复穿刺,减少对患儿造成的痛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1-3]。但在运用静脉留置针时易出现不良情况,本次对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中随机抽取100例患儿,将患儿进行有效的随机分组,组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各50例。观察组:男患儿31例,女患儿19例,年龄7个月~5岁,平均年龄为(1.25±0.64)岁;对照组:男患儿22例,女患儿28例,年龄6个月~4岁,平均年龄为(1.08±0.25)岁。比较两组患儿的入院基础资料,两组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其实施环境、心理等护理,时刻观察其静脉留置针的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进行相应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针对性护理,具体为:1)在对患儿进行穿刺后,采用预充式注射剂缓慢的进行抗凝液注入,在注入时需要边推注边缓慢的拔针头,以保证留置针内与血管的压力为平衡状态,将封管液注入导管墙内,不仅避免发生回血的情况,还防止套管针出现阻塞。2)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穿刺时,需保持冷静,多与其互动。在穿刺时应当选择粗、直、易固定以及血液丰富的血管。若其外周静脉处充盈欠佳时,需对其紧扎止血带,并对皮肤进行60s的摩擦后,将止血带松开;若其末梢循环不佳、药物刺激性较强等情况时,在穿刺时需要选择粗大的静脉血管,必要时可在锁骨下方的静脉实施穿刺。3)将导管进行固定,嘱咐其家属需要时刻注意留置针的部位,必要时可对留针部位进行约束,护理人员应当多次进行观察。若进行化疗药物的推注时,需要缓慢进行,以免出现药物外渗等情况,在出现局部肿胀时应当拔出套管针,再进行血管的穿刺,并运用硫酸镁对该部位湿敷。护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操作,确保穿刺的成功率。
1.3观察指标
在护理过程中分别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其中不良情况主要包含套管针阻塞、穿刺失败、液体渗漏、合并静脉炎、误入动脉以及套管针脱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方法SPSS25.0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两组不良情况发生率对比得知,对照组50例患儿,套管针阻塞4例(8%),穿刺失败2例(4%),液体渗漏2例(4%),合并静脉炎3例(6%),误入动脉3例(6%),套管针脱落2例(4%),不良情况发生率16例(32%);在观察组50例患儿护理中,发生套管针阻塞2例(4%),穿刺失败1例(2%),液体渗漏1例(2%),合并静脉炎0例(0%),误入动脉1例(2%),套管针脱落0例(0%),不良情况发生率5例(10%)。其中χ2=14.587,P=0.001。由此可以定下结论,观察组患儿不良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现今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应用虽较为广泛,但对患儿进行输液时,易产生不良事件[4-5],为此对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具体包含:套管针阻塞、穿刺失败、液体渗漏、合并静脉炎、误入动脉以及套管针脱落等[6-8]。静脉留置针产生的问题:1)套管针阻塞,该情况主要发生在静脉高营养的输液后,若冲洗导管不彻底,易造成该情况的出现;在进行封管液的推注时,其速度、用量等不适时,易导致患儿的凝血机制出现异常情况,从而造成阻塞现象。在出现此情况时,护理人员应当重新进行穿刺,不应对套管进行挤压或者将输液压力加大等,以免发生栓塞。2)穿刺失败,主要因患儿的年龄相对较小,在实施穿刺时,其配合情况较差,对血管情况以及护理人员的穿刺情况造成影响;在进行穿刺时,若角度过大会使血管穿透,在回血后若未能及时压低角度进针,会使套管不会达到血管的位置,最终造成穿刺的失败;除此之外,在穿刺前未对套管进行松动,在拔出针芯时,会造成套管带出,导致穿刺的失败。鉴于此情况,护理人员应当对患儿的紧张、不安等情绪进行调整,让其在穿刺时保持安静的状态,根据其所掌握的词汇或者理解情况进行交流、互动,在进行穿刺时,对血管以及套管针需要进行选择,禁止在关节、静脉瓣等位置穿刺,应当选取肘正中、手背或者桡侧浅静脉等位置。3)液体的渗漏,出现该情况的主要因素为药物的浓度、酸碱度或者静脉输注的方式、速度等,未能正确的对外套管或者血管进行选择,且未能送入到血管内,在固定时未牢靠或因患儿的多动造成针体滑出管外等,导致药物的渗漏状况。若该情况较轻时,其会出现局部的疼痛或者肿胀感,若情况严重时,易造成各类的并发症发生,比如组织出现坏死等。在进行穿刺后护理人员应当时刻观察其穿刺部位的状况,控制输液的速度;在进行化疗药物推注时,需要缓慢进行,并观察其套管针的位置,以免发生药物外渗等情况,若出现肿胀时,应立即更换新的穿刺位置,并对该部位进行冷敷处理。4)合并静脉炎,主要该情况的主要因素为留置针的穿刺位置、输液的种类等均有不同,若药物的刺激性较强烈,易造成局部化学性的静脉炎,比如化疗药物、高渗液等。护理人员在进行穿刺时为严格按照无菌的操作方式执行,从而造成静脉炎的发生,细菌通过接头、导管等侵入到血管中,导致患儿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等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当立即暂停输液,并拔出套管针,在局部的位置采用硫酸镁湿敷,或者涂抹京万红软膏等。5)误入动脉,该问题的诱发因素主要为患儿的动脉搏动情况较为微弱,经常误认为静脉实施穿刺。在进入动脉后,其抽回的血液呈现鲜红色,无法正常的进行输液或者滴速较慢,在输液时有回血出现。大多数患儿的皮肤会有发白的情况,且情绪表现为哭闹、烦躁等。护理人员应当及时拔出针管,并再次穿刺。6)套管针脱落,在进行穿刺后,若没有将其固定好,可能因患儿的动作幅度较大拔出针管。为避免此情况,护理人员在穿刺后需要运用透明胶布进行固定,且使用大胶布在套管针的尾部位置进行长盘起,进行最后固定,以免患儿手部对该部位的触抓。通过两组对比,我们发现在观察组患儿的护理过程中运用针对性护理有明显的效果,护理中出现不良情况更少,显著少于对照组。可以说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方式对不良情况的减少起了决定性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护理有助于降低不良情况发生几率,保证患儿的安全性。综上所述,了解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并根据其问题实施针对性护理,有助于降低不良情况发生率,确保患儿的静脉留置针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黄间维.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22):171-172.
[2]张晓影.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6):180-181.
[3]张莹,李晶晖.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40(3):40-41.
[4]唐鲁青.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151-152.
[5]郭志美.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3(52):83,88.
[6]李玲燕.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1):239-240.
[7]努热古力?努尔.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5):236-236.
[8]于玲玲,屈媛媛,刘旭静.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2):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