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雪
绵竹市人民医院 618200
【摘要】 目的 浅析手术室关爱护理对病者手术耐受性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9年9月-2020年12月接收的90例开展手术的病人,以系统抽样法开展分组,对照组(45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45例,手术室关爱护理),对两组病者的应激反应及手术耐受性予以比较。结果 经耐受性评分、应激反应评分对比,观察组的耐受性评分提高程度较对照组更高,而应激反应评分较之更低,差异形成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手术的病人实行手术室关爱护理模式,可将病人应激反应减轻,增强手术耐受性,可见其价值很高,可于临床领域继续推行使用。
【关键词】手术室关爱护理;手术耐受性;应激反应
当下,人们对护理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对手术的畏惧及预后未知性,大部分的手术病者均呈现出很严重的紧张、焦虑心态,进而使得机体呈现内分泌-神经功能紊乱,以此呈现应激反应,其对手术操作不利,还会使病者手术的耐受性降低,对术后的康复有直接干扰[1]。所以,提升手术室护理服务品质,予以病者必要且有效的内心指导,对临床医治有关键意义[2]。为此,本次探究的关键就是浅析手术室关爱护理对病者手术耐受性和应激反应的影响,详细报告内容如下呈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系统抽样法,选择本院2019年9月-2020年12月接收的90例开展手术的病人。对照组(45例)中,男、女例比值是21:24;最小、最大年龄之比是24岁:68岁(49.78±6.72)岁;观察组(45例)中,男、女例比值是23:22;最小、最大年龄比值是23岁:66岁(48.99±7.11)岁;上述一般资料相比较,只存在较小的差异性,计算后不会产生统计学意义,可开展下一步实际研究。收入标准:①行手术病人;②无沟通阻碍者;③知情且同意者。剔除标准:①认知障碍者;②精神类病症者。
1.2 方法
1.2.1对照组:自患者入院开始,便为其讲解健康知识,协助患者及早适应医院环境,将手术准备工作做好;手术期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标,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向医生汇报;术后,根据医嘱对患者用药合理指导等。
1.2.2观察组:①术前30分钟,要求巡回护士将手术室准备工作做好,并对室内温度、湿度合理调整,然后对焦距白平衡调节,以便各每种仪器使用正常;术前,详细核对患者身份,核实无误后由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手术室环境,并介绍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对策;利用肢体接触、语言交流等方法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并时刻陪伴在患者身边,以便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确保手术顺利开展;②协助患者调整手术体位,创建静脉通道,对患者躯体及上肢合理固定,由麻醉医师负责插管麻醉,麻醉诱导过程中,如果患者表现出恐惧、紧张状态,则让护理人员接触患者,从而改善不良情绪,一直到肌肉处于放松状态。③术中,监测术中血氧饱和度、血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心率等,对其变化密切监测,在出现异常后及时处理;术前,多与患者接触、沟通、交流,利用语言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完成手术后,协助患者调整体位至适当位。将机械关闭并切断电源。将各项护理记录做好,无误后签字。④加强对麻醉复苏期间躁动状况观察,在患者清醒后,送患者回病房,与此同时,将交接工作做好。
1.3 观察指标
①评估两组病人耐受性评分、应激反应评分,总分数是100分,当分数越高则呈现更高耐受性,分数越低则呈现更低的应激反应,记录其详细数据信息。
1.4 统计学方法
3 讨论
通常病人因对手术医治成效的担心、预后状态的忧虑和自己心态变化等因素,会使得自身呈现心率加快和血压增高的应激反应,进而降低病人手术耐受性[3]。为此,本文对手术病者实行手术室关爱护理模式,观察其应用成效。于探究结果呈现,经耐受性评分、应激反应评分对比,观察组的耐受性评分提高程度较对照组更高,而应激反应评分较之更低,差异形成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手术室关爱护理中,医师及护士一直处于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其充分无限的关心和爱护,密切观察其体征改变状况,同时对其采取高效的应对策略,经过好似家人的关心和病人建立亲人关系,予以病人安全感。在和病人交流时,唤起病人对健康的追求和向往,以此鼓励和感染病人,提升对手术医治及护理的依从性。
综上得出,对行手术的病人实行手术室关爱护理模式,可将病人应激反应减轻,增强手术耐受性,于临床领域可继续推行使用。
参考文献
[1]史亚晴, 唐莉. 手术室优质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应激反应,负性情绪及预后的影响[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20, v.7(04):99+101.
[2]李倩. 全程护理对手术室患者术中应激及满意度的影响[J]. 生物技术世界, 2016, 000(002):160-160.
[3]尹津. 关爱护理对手术室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 饮食保健, 2019, 6(00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