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忍
资阳市雁江区中医医院 641300
【摘要】目的 探讨藻酸盐类敷料联合创面负压引流技术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4例慢性伤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7例。常规组采用传统的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藻酸盐类敷料结合创面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及护理,并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伤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的换药次数[(2.08±1.27)次]少于常规组[(5.13±1.51)次](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伤口愈合时间[(12.47±2.19)天]短于常规组[(21.22±2.34)次](P<0.05)。结论 藻酸盐类敷料结合创面负压引流技术能有效促进慢性伤口的快速愈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藻酸盐类敷料;创面负压引流技术;慢性伤口护理
前言
慢性伤口是一种在给予长期性的相关对症治疗后依旧无法愈合的伤口,其主要与患者的病因、伤口的大小以及患者自身身体机能有关。目前临床上针对慢性伤口会根据其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敷料进行护理,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的伤口更快愈合。本次研究主要探讨藻酸盐类敷料结合创面负压引流技术在慢性伤口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取74例于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护理的慢性伤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已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通过,并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采用抽签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37例。其中,常规组男18例,女19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52.38±3.21)岁;伤口来源:经腹部手术后伤口7例,糖尿病性皮肤溃疡4例,经肿瘤手术后伤口10例,压疮深度溃疡11例,其他伤口5例。观察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51.79±3.16)岁;伤口来源:经腹部手术后伤口5例,糖尿病性皮肤溃疡6例,经肿瘤手术后伤口9例,压疮深度溃疡13例,其他伤口4例。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按常规步骤清理患者伤口,去除伤口中已坏死的肉芽组织,并采用适量生理盐水进行多次冲洗。在此基础上,常规组选取适合患者伤口形状大小的侧孔引流管,应用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包裹引流管侧孔,使患者的伤口与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完全贴合;将引流管、负压瓶相连接,负压值控制在320-440mmHg,引流频率为每天3次,每次半小时,每隔6天帮助患者更换一次敷料。观察组根据患者伤口形状大小剪出一次性硅胶胃管侧孔,并剪裁适合患者伤口大小的康惠尔藻酸盐类敷料,将其填充至患者伤口处并覆盖;将引流管侧孔置入藻酸盐类敷料,并使引流管以创缘沿向心方向引出;应用半透膜将引流管与患者伤口连接处封闭,在伤口位置上引出引流管离心端,并与负压吸引系统相连接,负压值控制在320-440mmHg,引流频率为每天3次,每次半小时,在治疗7天后更换敷料,并观察患者伤口恢复情况。护理措施:时刻监测患者的伤口压力,并给予适当调整;在给患者伤口更换敷料时观察伤口恢复情况,在必要情况下要进行相关检验;为避免患者出现血管痉挛或者缺血症状,对患者伤口进行适当的体位、饮食以及环境管理。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换药次数以及护理后伤口愈合时间,评估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3.讨论
慢性伤口的愈合时间相对较长,采用单一的负压引流手术加以护理不能达到良好的愈合效果,因而需要结合优质的伤口敷料材料参与护理。藻酸盐类敷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伤口敷料之一,该敷料的藻酸盐成分是一种在海藻中提取的天然纤维素物质,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性能,其能有效吸收患者伤口的渗出液,对敷料使用时间的延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能有效抑制慢性伤口中细菌的生长与繁殖,以进一步降低患者伤口的感染风险。
此外,藻酸盐类敷料能够形成适量的水凝胶,其能够为患者伤口的愈合提供湿润的环境,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伤口处肉芽组织的快速生长,以起到缓解患者伤口疼痛的作用,进而促进伤口的快速愈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换药次数少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伤口愈合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说明藻酸盐类敷料联合创面负压引流技术能帮助患者的慢性伤口更快愈合。
综上所述,藻酸盐类敷料结合创面负压引流技术能有效促进慢性伤口患者的伤口快速愈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雪玲,王玉珏,庄淑梅.藻酸盐敷料应用于肿瘤术后伤口脂肪液化的效果观察及其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2018,39(19):147-150.
[2]张振坤,李喆,李亚,等.海藻酸盐基水凝胶/敷料在创面愈合中的应用:持续,动态与顺序释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933(04):152-157.
[3]张婕妤,胡雪丰,李高参,等.海洋源壳聚糖与海藻酸盐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9,36(01):17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