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中药科普小常识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8期   作者:罗海燕
[导读] “草堂归意背烟萝,黄绶垂腰不奈何。 因汝华阳求药物,碧松根下茯苓多
        罗海燕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机投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0000

        “草堂归意背烟萝,黄绶垂腰不奈何。
因汝华阳求药物,碧松根下茯苓多。”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关于茯苓的诗,这首诗为我们形象地描述了茯苓的生长地理位置——茯苓一般在马尾松和赤松的树根上寄生,作为一种真菌,它也可入中药。可入药的部位为它的干燥菌核,目前,四川、河南、安徽、湖北、云南等地都有生产,云南生产的茯苓名曰“云苓”,是茯苓中品质较优的一种。
        茯苓在松树根上面寄生,有的松树根还会穿过茯苓中间,这样的茯苓可以说是抱木而生,其中心抱着树根的部分被称为“茯神”,被认为宁心安神之良药。茯苓在古代的文献中,“茯”字可以没有草字头,直接写作“潜伏”的“伏”,“苓”写作灵活的灵,因为古人认为松是很有灵气的,松树死亡后这个松的灵气就伏结于根部,所以称为伏灵。茯苓除了可做药用,还可入食,因其性味平和,所以可加工为包子、夹饼等食物,是为一方特色美食。关于茯苓,有很多话要说,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不妨继续阅读下去。
        一、茯苓中药药用
        1、渗湿利水
        平时我们讲中药五味,即甘、苦、酸、辛、咸,而茯苓则味甘、淡,那么这个“淡”应该从何说起呢?中医讲究:淡为甘之余味,茯苓本身并没有任何味道,所以可以说它味“淡”,那么为何又要在其前加上“甘”呢?这就是传统中医认为的“甘淡并提”,相当于淡也融入归纳到了五味当中。中医五味都有其对应的功能,那么味淡应该对应什么呢?所谓淡,是能渗能利,利水则化湿,渗为缓,利为急,前者集中体内分散开的湿邪再进行排出,后者直接排出水湿,二者相合,则形成一个利水的作用,通俗来讲可以理解为利尿作用。
        茯苓是中医中利水渗湿的重要药物,之所以给予它如此高的“头衔”,是因为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茯苓的利水渗湿作用明显,而且其药性平和,针对寒热水湿病症无禁忌性,无论是寒证还是热证都可以使用;二是因为水湿病症中,无论是虚证还是实证,都可以使用茯苓,因为茯苓主要的功能就是利水渗湿和去除湿邪,并兼容扶正健脾之作用,因此它能做到扶正不促邪,祛邪不伤正。
        2、健脾补虚
        上文中说,茯苓祛邪不伤正,这就是它兼健脾之效的体现。

《红楼梦》中对茯苓有描写,称“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补人的”,这里就是将茯苓的健脾功效应用起来了。与白术、苍术相比较,茯苓并没有那么强大的健脾能力,但是在治疗脾虚证时,茯苓又是一个很常用的药材,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脾主运化,脾虚证说明运化无力,就很容易生湿,这就是说,脾虚时往往会内生湿浊,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又补虚,又要除去已经存在的湿浊,所以茯苓就非常适合在此处作为辅助药味存在,配合黄芪、山药、人参、党参等补气佳品来应用。
        3、宁心安神
        茯苓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功效就是宁心安神,可用于心神不宁的治疗,心神不宁的患者一般有失眠、心悸等表现,对于这样的患者,无论虚实,茯苓都可以应用,茯苓可以同具有养心血、补心气的药物相合,用以虚证的治疗,而在实证的治疗中,例如痰湿、痰浊、瘀血郁阻等引起的心神不宁,也可以使用茯苓,因为它本身是不影响祛邪的。
        4、其他效果
        中药里茯苓分为两种,两种有相近的功效,但传统本草一般认为白茯苓入肺,赤茯苓入心。在《本草备药》中,有这样描写茯苓的句子:“白者入肺、膀胱气分。赤者入心、小肠气分”。在茯苓的表面又一部分呈灰褐色,这部分叫做茯苓皮,专行水之效,对治疗肤胀水肿有效果,《本草备药》中说“以皮行皮之义”,就与这一点非常契合,是中医中常用的取象比类思维。
         二、茯苓的使用
        茯苓在使用时,有两点非常需要注意,其一为最好切成薄片后再入汤剂,民国名医张锡纯曾说过“茯苓若入煎剂,其切作块者,终日煎之不透,必须切薄片,或捣为末,方能煎透。”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张廷模老师关于此也有相同见解,他认为,茯苓个头比较大,小的几公斤,大的甚至能到十几公斤,如果将其切成一立方厘米的小方块,煎一小时之后切开,会发现里面还是干的,但如果将其切做两毫米的薄片,那么仅仅需要半个小时就能将其煎透。最近热播的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中有一章名为“草晶华.破壁草本”,就与这个思想非常契合。张锡纯指出将药材捣成粉末,也是我们常用的煎药方式中的一种,那就是煮散,就是说将片捣碎用水煎煮,因为这样做会有比较高的溶出度,所以比起普通的饮片水煎,煮散一般更节约药材,目前,我们运用破壁技术打破植物细胞壁,相对于传统的煮散来说,更进一步让水煎溶出率得到了提升,而且还能够保留全部药物成分,更具节约性、便利性和有效性,不仅服用便捷,而且更好吸收。
        其二,茯苓虽然是药食两用,但金代的医学家李东垣认为“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是茯苓的缺点之一,在民国时期,教育家彭子益也提出过“凡除湿之品,皆伤津液”,所以中医中普遍认为,如果阴虚,或多汗,则不应该多食茯苓。
        上文中,已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与茯苓中药相关的知识,相信大家在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已经对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茯苓作为中医中药中的“常客”,无论古今,已经裨益了千千万万的病人,如今的社会信息发展快,科技进步快,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茯苓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中医中药也将有更多的发展,更多的辉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