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刺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3期   作者:刘剑
[导读] 目的:探讨巨刺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

        刘剑
        湖北省黄石市第五医院中医科 435005
        摘要:目的:探讨巨刺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为研究期,期间纳入60例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利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两组,前组施以巨刺法配合电针治疗,后组施以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模式的临床效果。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中,观察组(96.67%)高于对照组(80.00%),(x2=4.0431,p=0.044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面部残疾指数(FDIP评分、FDIS评分)、面部神经功能Sunnybrook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巨刺法配合电针治疗效果显著,对于改善患者颌面功能,提升生活能力作用明显,方案值得推广。
        关键词:巨刺法;电针;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疗效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主要由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临床症状有闭眼、鼓嘴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目前,临床针对周围性面瘫尚未有针对性治疗方案,常用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较差,且患者易留有后遗症,加重患者的痛苦[1]。随着中医学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广泛,临床以巨刺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报道逐渐增多,本次研究就巨刺法配合电针治疗的应用成效展开探讨,纳入60例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期(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围绕60例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展开,利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命名为对照组(n=30),予以常规针刺治疗,一组命名为观察组(n=30),予以巨刺法配合电针治疗,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无基础资料差异,患者之间能够比较(p>0.05)。
        观察组中患者年龄区间24-58岁,平均(35.71±6.79)岁,男性17例,女性13例,病程1-24d,平均病程(12.41±3.38)d;
        对照组中患者年龄区间22-55岁,平均(35.65±6.75)岁,男性16例,女性14例,病程1-25d,平均病程(12.38±3.35)d。
1.2方法
        巨刺法配合电针治疗:针灸针选择0.3mm×25mm,对穴位快速进针,深浅以得气为度,丝竹穴、四白一组电针,地仓、颊车1组电针,留针30min,隔日1次,十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d。
        常规针刺治疗:取穴丝竹穴、攒竹、太阳、地仓、夹承浆、牵正等,针刺方案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
        (1)疗效判定标准[2]:治疗后患者面部各分区功能均恢复正常,静止时面部呈对称表现,张力正常,眼部经轻微用力即可闭合,口部对称或轻度不对称,以上为显效,经治疗患者面部双侧均无损害性不对称出现,存在轻微面部痉挛,在面部以静止时表现张力正常,眼部用力即可完全闭合,以上为有效;经治疗患者上颌无运动,眼无法闭合,口部呈轻微运动,面部不对称,以上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有效率×100.00%。
        (2)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包含躯体功能评分(FDIP)与社会功能评分(FDIS)[3],前者提示患者的身体残疾程度,具体包含食物进入嘴里时感觉困难,以杯子喝水时感觉困难;讲话在发音时感觉困难;眼睛感觉干燥或过度流泪;张嘴时感觉困难五个为题进行量化评分,总是提示1分,频繁提示2分,有时候提示3分,有点提示4分,无提示5分,得分通过累加再减去10,后乘系数2.5计算总分值,总分为37.5分,评分越高,患者的身体功能越好,后者提示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评分同样包含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自身感触5个方面,总分为4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越强;面部神经功能指数以Sunnybrook面部神经判定标准进行计算,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面部神经损伤越轻。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中,观察组(96.67%)高于对照组(80.00%),(x2=4.0431,p=0.0443)。见下表2:

2.2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P评分、FDIS评分)、面部神经功能Sunnybrook评分
        治疗前,各组患者的面部残疾指数(FDIP评分、FDIS评分)、面部神经功能Sunnybrook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面部残疾指数(FDIP评分、FDIS评分)、面部神经功能Sunnybrook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下表2: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理论中,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当外邪侵入后,患者头面部的阴阳脉络将会受到影响,进而使患者产生面部肌肉松弛等临床表现[4]。
        传统的面瘫针灸治疗方案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面部功能,且治疗周期也较短,但是受到病情易反复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的肌肉纤维可能存在长期失去神经支配的状态中,进而造成患者的肌肉纤维变性、甚至是肌肉萎缩。一旦患者出现纤维变性,即使是后续通过治疗神经纤维得到恢复,其生理功能也将受到不可逆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本次研究针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实施巨刺法配合电针治疗,在对应穴位建立兴奋点,转移患者患侧兴奋点,借助电针健侧穴位,加强患者的肌肉兴奋性,促进患者面瘫恢复[6]。
        综上,针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巨刺法配合电针治疗效果显著,对于改善患者颌面功能,提升生活能力作用明显,可行性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周浪.电针联合梅花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6):164-165.
[2]宋飞龙.牵正复瘫汤联合面肌训练、电针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5):107-109.
[3]姚志英,尹德铭,方向延,等.温针、电针和闪罐治疗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的效果对比[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5):69-72.
[4]贝秉袁,钟伟泉,老锦雄.面部电针联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3):453-455,484.
[5]林明亮,谌玉佳,韦美凤.热敏灸配合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11):94-95.
[6]吴利,张静.巨刺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0,35(10):1531-1534.
刘剑,1978.1.17,男,汉,籍贯:湖北省红安县,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中西医结合内科中级,从事工作:中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