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关于“肺”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3期   作者:王守元
[导读] 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

        王守元
        深圳久安堂中医馆  广东 深圳  518112
一、“肺”在肌体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固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藏”,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在肺为后天之本,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治节,以辅佑心脏,调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有液为涕,肺善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①、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素问.五脉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首先体现于气的生成方面,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成。其次,肺之一身之气,还体现于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解作用;肺的呼吸运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肺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作用,调节作用。肺之呼吸之气,即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通过不断的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着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亲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肺主一身之气呼吸之气,实际上都隶居于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均匀和调,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反之,呼吸的功能失常,必然影响宗气的生成和气的运动,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的作用也就减弱;如果肺丧失了呼吸的功能,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
二、关于肺的研究
        脏腑病机论:肺为相传之官,治节出焉(1)肺气的失调,由于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又调节着全身的气机和水液代谢,因此气的失调,主要表现在肺宣发肃降失常及肺气虚损两方面。二者虽有区别,但常互为影响,肺气宣发和肃降失常、多由外邪侵袭犯肺,或因痰浊内阻肺络,或因肝升太过,气火上逆犯肺所致;也可由肺气不足,或肺阴虚等因素的现成。
        肺气失于宣发,又移肺气不宣。则肺主呼吸的生理功能受影响,造成气机不利、呼吸不畅,而见鼻塞、多涕、喉痒而咳等症,也可致胃气郁滞,腠理闭塞而无汗。如肺气不足,宣发无力,则卫表不固,而见自汗,易感冒;肺阴亏虚,则阴不敛阳,津随阳泄,而见盗汗等症。
        肺气失于肃降,又称肺失清?。是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的功能减退,可见咳逆上气,痰多喘满等症。肺气失宣或肺清肃,均可导致肺气上逆则咳逆、气喘;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调,现尿少水肿等。肺气虚损,多因肺失之宣,日久不复发展而成,因久病气虚,或劳伤过度耗损肺气所致。可出现呼吸气短等证,影响津液的输布代谢,则聚痰成饮,甚至产生水肿,或肺气虚损可导致卫阳虚弱、腠理疏松而不固,卫外功能减退而致表虚自汗。
(2)肺阴失调,是指肺脏的阴津亏损和阴虚火旺。多由于燥邪灼肺,或痰火内郁伤肺,或五志过极化火灼肺,以及久咳耗伤肺阴所致。肺燥失润,气机升降失司,或阴虚而内热自生,虚火灼伤肺络而出血,可出现一系列干燥失润及虚热见症,如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气短、潮热盗汗,颧红升火,五心烦热,甚则痰中带血等。肺脏阴虚津亏久延不复,常可损及于肾,而致肺管阴虚。
(附)肺病常见症状其病机分析如下
        咳嗽:为肺功能失常症状之一。多由于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
        气短:为自觉呼收不足,稍事操劳则感困乏,多由肺气不足,呼吸功能方所衰减,少气不足以息所致。
        哮:为喉中痰鸣如水鸡声。由于痰气交阻,气机升降出纳失常、肺气气道鸣息不畅所致。
        喘:即喘促,为呼吸短促而难。主要是肺的气机壅滞,或肾不纳气以致呼吸短浅所致。
        胸闷疼痛:多由肺气郁阻,或肺气宣发无力所致,气滞或瘀血常阻滞肺络,而发作胸闷疼痛。
        咯痰:肺气宣肃失职,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痰,或困脾虚生湿,痰浊而内聚上泛以致。
        失哑失喑:由外邪犯肺,肺气失宣,声道不利而致声哑失音,称之为“金实不鸣”;由肺虚阴津不足,声道失其滋润而致声哑失音者,则称之为“金破不鸣”。
        咳血:痰中带血:多由于肺内蕴热,痰热化火、或肝火犯肺。灼伤肺络所致。
        自汗:动则汗出、谓之自汗。由肺气虚损,卫表不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所致。
三、关于致肺的原因
①、肺主诸气,又主宣降、肺气虚、宣降失常、故咳嗽无力,气短喘促,卫气护卫肌表,肺主皮毛,肺气虚则卫气弱,不能固密肌表,故自汗出,肺主诸气,肺气虚则全身机能衰退,故倦怠乏力。肺气虚宗气形成的主要成份,肺气虚则宗气不足,外合皮毛,肺气虚,不能宣发卫气于肌表,表卫不固则畏风怕冷。肺气虚则不伤津,固咳痰清浠。
②、肺阴虚:肺阴虚化热伤津、故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甚则痰中带血。阴虚生内热、故舌红苔黄,脉细数,阴虚内热迫津外泄,故盗汗,虚阳上浮,故颧红。肺主声,肺阴虚不能主声而喑哑。五心烦热,皆阴虚阳盛,神志不安,四末阴亏所致。
③、痰浊阻肺。湿邪损伤脾肺,肺不能施布津液,脾不能运化水湿,其津液凝聚不散而成痰,湿痰阻塞于肺,肺失宣降,气郁胸中不降,故喘促气粗,咳嗽胸满。湿邪粘腻而不伤律,故痰白粘而量多,容易咯出。湿痰犯胃,胃气上逆,轻则恶心,重则呕吐,苔腻,脉滑、皆湿痰所致。
④、风寒束肺,肌表卫阳之气,被风寒之邪所束而不得散越,故恶寒发热或头痛身痛。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风塞束肺,则水道不通,故咳痰清浠,头面四肢浮肿。风寒束肺,肺失宣降,故有咳嗽,气喘嚯嘘,肺主皮毛,风寒于皮表,故表实无汗。
⑤、风热犯肺,宣降失职,故咳嗽声急。肺开窍于鼻,风热犯肺伤津,空窍不利,故鼻流浊涕。风热伤肺化燥,故痰黄粘稠不易咳出。肺脉上咽嗌,风热伤津损脉,故口渴咽痛。肺主皮毛,风热犯表故身痛发热,舌红,脉数皆因热所伤。
⑥、燥邪伤肺。风燥伤肺,津液被灼、故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燥热灼伤肺络,络破血溢,故痰中带血。肺居胸中,燥邪伤肺,故有胸痛。燥邪初起,伤于肌表卫阳之气,故有恶寒发热等表症。舌红苔黄,脉小数;皆因燥邪化热所致。
⑦、大肠津亏,肠失滋润,故大便秘结,干燥难下、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故嗅,上逆于头,故有头晕。苔黄,脉细数,皆津亏有热之象。
⑧、大肠湿热,湿热蕴结于大肠,伤及肠道气血,故下痢脓血。温热阻于大肠,气机不利,故腹痛。湿热下注于膀胱,故小便短赤、湿热下注于大肠,故肛门灼热。湿热蕴结气机传导不利,故有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数,皆因湿热内结所致。
⑨、湿阻大肠,肠胃相连,湿阻大肠则胃失和降,故食少腹胀,水湿行于大肠不能渗于膀胱,故尿少,小便不利。湿阻大肠传导失职,故有水样便而肠鸣。湿邪阻碍胃气,胃气不降,故有恶心或呕吐。口淡苔腻,脉缓皆湿邪内行所致。
四、关于肺的邪实与正虚的研究:
        肺的病症,有邪实和正虚之分:邪实:或为寒闭,或为热壅,或为痰阻,多由起居不慎,寒暖失调,感受外邪所致。如外感不愈,日久可转为内伤,正气日衰,或为肺气亏虚,成为肺阴耗伤。若肺虚不能输津滋肾,可表现为肺肾阴亏。

若脾虚不能散精,肺阴之而虚,可表现为肺脾两虚,若情志郁结,肝郁化火,上犯于肺、则又可表现为肝火犯肺。在临床上常见者,有感冒、咳嗽、哮证、喘证、肺痈。肺劳、肺痿、咳血、衄血等
[虚证](1)阴哑肺燥
病机概要:可因外感燥邪,耗伤肺津所致:亦可由风湿诸邪伤律化燥而成,或由瘵虫袭肺,久咳伤肺,气血亏损,以致肺阴不足,虚热内生,耗灼肺金。
主要脉证:燥邪犯肺,肺清润者,症见咳呛气逆,痰少而粘,或带血丝、口干,唇鼻干燥,咽喉干痛,咽痒,或伴有微寒身热,鼻塞等表症,苔薄白,或薄黄质干,舌尖红,脉浮数或弦细数。肺阴亏耗,虚热内灼者,症见干咳少痰,或痰中挟血,声音嘶哑,午后颧红、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2)肺气亏虐
病机概要:劳伤过度,病后元气未复,或久咳久喘耗伤肺气,或因气之化生不足,以致其主气的功能减弱。
主脉证:咳而短气,倦怠懒言,声音低怯,面色少华,畏风形寒,或有自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五、关于肺系邪实正虚的治疗研究
(实证)(1)寒邪犯肺
病机概要:外感寒邪,肺气不宣,寒饮(疾饮)内阻,肺失清肃。
主要脉证:风寒外束者,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浠薄,苔薄白,脉浮紧;寒饮内阻者,症见咳嗽频剧,气急身重,痰白如沫如涎,痰量颇多,苔白滑,
脉弦滑。
治疗法则:宣肺散寒,或温化痰饮。
方药: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邪热乘肺。
病机概要:可因风热上扰。或寒邪化热,热邪蕴肺,痰热内积,肺失清肃。
主要脉证:风热犯肺者,症见咳嗽,痰量一般不多,黄色或黄白相兼,或不甚调粘,无腥臭味,或有鼻塞流脓涕,或恶风热,咽喉疼痛,苔薄黄,脉浮数,痰热蕴肺者,症见咳吐大量黄稠痰。或有腥臭味,或带脓血,或见咳逆痰鸣,咳则胸痛,烦渴引饮,大便干结,小便赤色,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疗法则:疏风清热或清肺化痰。
方药例:桑菊饮、银翘散或清肺化痰汤、苇茎汤之类。
(3)痰浊阻肺
病机概要:常因感受外邪,或咳喘日久,以致肺不布津,聚为痰湿,或脾气素虚,湿聚成痰,上渍于肺所致。
主要脉证:痰湿阻肺者,症见咳嗽痰多粘稠,色白或灰白,气息急促,苔白厚腻。脉儒滑;水饮状肺者,症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有声,胸胁支满疼痛,倚息不得卧,苔腻色黄,脉弦滑或数。
治疗法则:燥湿化痰或泻逐饮。
方药例:二陈汤、平胃散或葶苈大枣泻肺汤,控涎丹之类。
《虚证》
病机概要:劳伤过度,病后原气未复、或久咳久喘耗伤肺气,或因之气之化生不足,以致其主气的功能减弱。
主脉证:咳而短气,倦怠懒言,声音低怯,面色少华,畏风形寒。或有自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疗法则:补益肺气、
方药例:补肺汤之类。
                                                                
六 兼证的研究
(1)脾虚及肺、纳呆便溏,胸闷少气,咳嗽痰多,倦怠肢软无力,甚则面浮肢肿,苔白,脉儒弱,治以培土生金,补益肺脾。方用六君子汤之类。
(2)肺肾阴亏(金水交亏):咳嗽夜剧痰少,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腰膝酸软,动则气促,骨蒸潮热,盗汗颧红,遗精或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肾养肺,方用六味
地黄丸,生脉散之类。
(3)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胸胁作痛,急燥易怒,头晕目赤,烦热口苦,咳嗽陈作,甚则咳血,舌红苔黄,脉弦数,治以清肝泻肺。方用黛蛤散泻白散之类。
(4)证治要点
(1)肺主气,味宜辛,《内经》说“辛生肺”,“用辛泻之”,乃驱散表邪之意,驱邪即所以安正,起助肺的作用,是谓之“生肺”。《内经》又说:“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咳喘则气上,呼吸频数,足以耗散其肺气,故用酸以让其肺体,收其耗散之气。
(2)肺为娇脏,清虚而处高位,先方多宜清轻,不宜浑浊,这就是吴鞠通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道理。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且肺恶燥,燥则肺气上逆而咳喘,甘润可使肺气自降,清肃之令得行,所以治肺之法,辛平甘润最为适宜·
(3)直接治肺法,常用的有宣肺。肃肺、清肺、泻肺、温肺、润肺、补肺、敛肺八法。宣肺者,疏散肺卫之表邪;肃肺者,清除肺中之痰火,清肺者,清泻肺中之实热,泻肺者、泻肺中之痰火与水湿,它与宣肺相对,彼则近于发表,此则近于攻里,泻肺与肃肺又有轻重缓急之别,前者用药轻为峻猛,后者用药较为平和;温肺者,温化肺中之寒饮;润肺者,润其肺之燥也,补肺者,既有甘温益其肺气,又有甘凉养其肺阴,敛肺者,收敛耗散之肺气。以上八法,宣肺、肃肺、清肺、泻肺、居于祛邪,温肺润肺,有其祛邪的一面,又有其扶正的一面;补肺敛肺均属扶正,临证时,以上诸法多参合应用,如宣肃同用,清肃同用,清?周用,润肃同用,敛补同用,还可多法叠合运用,如温、清、宣、敛合用,宣肃清润合用,等等。
(2)间接治肺法,有通过五脏生克关系进行治疗。虚证可用补脾(补母)、滋肾(补子)的治法,如脾肺气虚者,用培土生金法,肺肾阴亏者。用滋补肾阴法,实证可用泻肝的治法。
如肝火犯肺,用清泻肝火之法。还有通过脏腑的表里关系。进行治疗,如肺经实症,热症可泻大肠,使肺热从大肠下泄而气得肃降。
七、结束语
        肺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与肺有着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疾病。建国以来政府特别重现了中医药挖掘及发扬广大,致人民的身体健康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广东省深圳久安堂中医馆
                                                    主任医师:王守元
                                              电话号码:139265152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