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帅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干预方式对于动眼神经麻痹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40例进行研究。基于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应用单纯针刺治疗,实验组采用基于深刺球后穴、睛明穴及眼球协同运动区的针刺治疗。对比疗效。结果:实验组整体有效率以及起效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基于深刺球后穴、睛明穴及眼球协同运动区的针刺治疗方式对于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有效率更高,治疗操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深刺球后穴;晴明穴;眼球协同运动区;动眼神经麻痹;临床效果
动眼神经麻痹属于眼科和神经内科相对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表现,在临床中的症状则是以单侧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为主,部分患者存在眼裂变窄、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视物不清晰等症状。从病变位置角度来看,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病因素中脑干到眼球的神经传导过程中任何部位都可能导致发病,这也间接提高了疾病诊治难度[1]。近些年有许多研究认为有效的针刺治疗方式有利于对视神经的改善。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综合干预水平,本文以对比方式探究不同干预方式用于动眼神经麻痹的干预效果。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40例进行研究。基于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20例,男女分别13例、7例,年龄(51.24±3.61)岁,病程(42.24±1.21)d;常规组患者20例,男女分别11例、9例,年龄(52.34±3.57)岁,病程(43.22±1.35)d。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组应用单纯针刺治疗,穴位选取攒竹、阳白、瞳子髎、鱼腰、四白、太阳以及百会,促使保持仰卧位,做好常规皮肤消毒,斜刺0.3寸,在得气之后采用平补平泻方式,留针30分钟,15分钟行针1次,每天进行1次针灸。
实验组采用基于深刺球后穴、睛明穴及眼球协同运动区的针刺治疗,在常规组基础上添加晴明穴、球后穴以及眼球协同运动区,常规消毒后让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向上推,从眶下缘进针,缓慢以从外下向内上刺入视神经,留针5分钟,轻微捻转但不提针,出针后采用棉球按压1分钟。眼球协同运动区域在球后穴针刺完成之后进行针刺处理,以额中回方向刺入1寸,采用平行刺入2针,实行快速捻转手法,捻转速度控制为200次/min,总共实行2到3分钟。晴明穴在眼球协同运动区针刺完成后进行,进针0.5寸,应用捻转平补平泻方式处理。
1.3疗效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和起效速度。眼裂恢复正常、上睑下垂以及视物模糊等症状完全消失,对光反射灵敏则判断为显效;上睑下垂症状明显改善,偶尔存在视物模糊,对于生活影响不突出,判断为有效;其他均判断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对数据处理,计数采用%表示,计量采用(X±S)表示,使用X2/t校检;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整体有效率以及起效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1。
.png)
3.讨论
动眼神经麻痹属于临床中发生率相对较高的一种疾病,临床中患者存在不同的症状与表现,在中医学角度来看其属于眼睑下垂与偏视的范围,也被称为上胞下垂、睑废等,从《灵枢·大惑论》中就有相关记载,以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谓之精,精之卵为络,骨之精为瞳子[2]。对此,可以明确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病和脏腑有着直接关联性。
晴明穴属于眼内眦上外方凹陷位置,其局部结构相对复杂,在进针之后针尖外侧属于内直肌,内直肌主要来源自眶尖,止于巩膜内侧面,遭受动眼神经下支支配[3-4]。晴明穴深层带有丰富和脑干血管与神经核关联密切的血管与神经阻滞,所以在晴明穴采用深刺治疗。近些年有相关研究认为,深刺晴明穴可以实现对脑干部位血液循环的改善,有利于眼部和脑补缺血状态的改善,可以有效缓解动脉硬化对神经干的压迫,可以促使眼肌运动机能的改善与恢复[5]。球后穴位于眶下缘中外1/3交接位置,通过皮肤向下涉及到眼轮匝肌、眼眶蜂窝组织、眼肌。深刺球后穴可以实现对多个颅神经与眼周神经的刺激,可以有效修复动眼神经并实现对症状的控制,深刺穴位可以有效降低眼压并实现眼部视力的改善。眼球协同运动区域主要是以大脑皮质相对的功能区投影位置,借助针刺实现对眼球协同运动可以实现对头皮神经与骨膜的关联协调,借助转化方式可以促使中枢神经兴奋和抑制作用,可以实现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可以达到更加理想的治疗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整体有效率以及起效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本研究结果充分证明在常规穴位针刺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做好对深刺球后穴、睛明穴及眼球协同运动区的针刺,可以达到更加突出的干预效果,可以作为常规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基于深刺球后穴、睛明穴及眼球协同运动区的针刺治疗方式对于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有效率更高,治疗操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飞龙,王斌,祖庆泉,等.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效果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20,008(002):151-154.
[2]王兰兰.针刺联合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9,v.38(09):124-125.
[3]冯毅,陈丽.头皮针配合足部点穴治疗两例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的案例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4(8):233-234.
[4]刘国玲.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验案2则[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20,30(21):144-145.
[5]蒋永取,史江峰,孙菊光,等.电针联合雷火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26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9,027(02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