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蓉
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病理科; 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对比内镜与病理诊断的应用意义。方法:将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治疗的6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69例人员作为参照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给予内镜和病理诊断,比较准确性。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高龄、胃肠疾病史、不良生活习惯、体重减轻、吸烟、饮酒、腹痛史均是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因素,P<0.05;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高龄、存在胃肠疾病史与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风险更高,为保证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可联合内镜与病理诊断进行检查。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因素;内镜;病理诊断;应用意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嗳气、贫血、腹痛等,临床诊断可发现胃腺体萎缩、胃黏膜异常变薄、胃黏膜肌层异常变厚等。针对疾病的相关因素实施分析,可帮助人们降低和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对比内镜与病理诊断的效果,可确定疾病诊断的最佳方式,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1]。本研究选择6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与67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是2018年6月-2020年6月,研究对象是期间收治的6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及67例健康体检人员,前者作为实验组,后者作为参照组。实验组中年龄是24-77岁;男女患者比是35:32。参照组中年龄是25-76岁;男女患者比是34:33。应用SPSS24.0软件对组间资料实施分析后并未发现差异,P>0.05。
1.2方法
全面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临床表现,给予实验组患者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检查,实施胃镜检查前,首先需要进行健康宣教与心理疏导,告知在检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加强认知度,检查前指导服用15ml的利多卡因,将电子胃镜置入胃部后观察胃体、胃窦、胃黏膜情况,详细记录检查情况[2]。内镜检查结束后,取病变部位2-5块黏膜标本,应用甲醛溶液固定后实施石蜡切片、HE染色,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样本进行观察,必要时通过显微镜对于细胞的结构与形态进行观察,诊断情况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3]。
内镜诊断标准:(1)胃黏膜表面有显著的颗粒状物质;(2)内镜下可发现胃黏膜有红白相间表现,且血管暴露显著;(3)可发现胃黏膜异常变薄。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涉及的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24.0软件实施处理,数据资料有计量与计数两种,前者采取“±s”表示,以“t”实施检验,后者采取“[n/(%)]”,以“”实施检验,组间差异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相关因素分析
经分析发现,两组在高龄、胃肠疾病史、不良生活习惯、体重减轻、吸烟、饮酒、腹痛史等方面均有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1分析。
.png)
2.2诊断结果分析
经对实验组67例患者实施内镜与病理诊断后发现,内镜确诊57例,准确性为85.07%,病理诊断确诊60例,准确性为809.55%,两种诊断方式无显著差异(=0.6063,P=0.4361),P>0.05。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检查图片,可见图1与图2,对于疾病的病例诊断,可见图3与图4。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发生发生率较高的疾病,主要发病原因是胃黏膜和上皮腺体出现萎缩,且数量减少,胃黏膜异常变薄后导致肌层变厚,最终出现不典型增生的一系列消化性系统疾病。疾病主要症状为胀气、隐痛、消瘦、贫血等,对于日常生活具有严重影响,若未及时治疗,甚至还存在癌变风险[4]。引起慢性萎缩性性胃炎的因素较多,临床主要考虑和年龄大小、遗传、饮食等存在关系,经本研究发现,疾病的发生主要与胃肠疾病史、高龄、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此外,研究发现内镜和病理联合诊断后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可为疾病治疗提供指导[5]。
综上所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中,高龄、胃肠疾病史、不良生活习惯均是危险因素,联合应用内镜和病理诊断,可有效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宋文静,仲秀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及内镜与病理诊断比较的临床意义实践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7):167.
[2]于愫.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及内镜与病理诊断比较的临床意义构建[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1):57-58.
[3]姜威. 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及内镜与病理诊断比较的临床意义[J]. 健康大视野, 2019,12(13):27.
[4]招晋, 王军,孙荣.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探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013):118-119.
[5]韩海峰.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3):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