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投资南京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大跨径悬索桥大桥主塔基本为钢筋混凝土门式结构,索塔最大高度最高可达200m以上,上横梁与下横梁间高差可达100m以上。本文对上横梁支撑体系的抗风要求、成本控制及施工周期的多方面考虑,介绍上横梁支撑体系的设计施工方案,对高塔横梁支撑体系的设计、施工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及总结,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塔横梁空中托架
1 工程简介
本文依托项目位于贵州省东部,主桥为主跨1130m的单跨简支钢桁架加劲梁悬索桥,主缆计算跨径258m+1130m+345m。
其中索塔为塔柱、横梁组成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索塔横梁采用三室空腔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上横梁断面尺寸为6.6m×8m。上横梁设置两道横隔板。顶板、底板、隔板及腹板厚度均为1m。
上横梁采用预埋牛腿支架施工,分两次浇筑(4m+4m)二次张拉(第一次张拉30%)。
.png)
图1上横梁结构图(单位:cm)
2 上横梁支撑体系设计
2.1 设计要求
(1)大桥位于贵州山区,具有风场独特的特点,上横梁与下横梁间高差为125.4m,需满足支撑体系的抗风性能要求较低。
(2)上横梁支撑体系的荷载分析研究,包括横梁自重,下横梁自重包括挡块自重;施工人员及机具荷载;浇注振捣砼时产生的荷载;支架系统自重,包括模板系统,对支撑体系部分构件进行强度和稳定性,计算结果可满足受力要求并留有一定安全储备。
(3)支撑体系结构设计在确保结构自身满足设计强度的前提下,力求简单,轻便的结构设计原则,降低支撑体系设备运行能力的要求,作业人员方便安拆,考虑材料最大化的利用,以降低支架成本并节省工期。
(4)由于托架为横梁混凝土浇筑的支撑体系,托架的变形易对横梁混凝土造成影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支撑体系变形过大的影响。
(5)支撑体系结构受力明确、合理,使用模型试验或者模型计算对支撑体系做出定性或者定量的判断,提高结构的受力分析精度,增加施工的安全保障。
(6)考虑各种参数对支撑体系受力的影响,如第一次浇筑后预应力张拉对支撑体系的影响。
根据上述设计要求,大桥上横梁使用空中牛腿托架法进行施工
2.2上横梁托架结构设计
索塔上横梁施工采用空中托架方式现浇施工。上横梁托架体系由预埋牛腿托架、砂筒、分配梁、贝雷片及底模等组成。预埋牛腿托架采用HN700×300型钢与预埋在塔柱内的预埋件焊接连接,为方便卸落托架,在预埋牛腿托架与承重梁间设卸落砂筒,。底模系统由贝雷桁架、工12.6及竹胶模板组成。底模分配梁采用工12.6型钢,间距为30cm。由于托架牛腿位于塔柱空心段上,为保证塔柱混凝土的受力性能,在塔柱内腔设置支撑梁。
.png)
图2上横梁托架总体构造图
3 计算
3.1计算荷载
①恒载
a 横梁自重
上横梁分两次浇筑两次张拉,每层浇筑高度均为4m。上横梁托架计算时,考虑整个上横梁的自重。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自重根据设计图纸提供的钢筋及混凝土工程量按γ=25KN/m3考虑。
根据上横梁结构构造,将对应位置的混凝土梁自重按照面荷载加载至底模板上。则P=γh(单位:KN/m2),其中γ为混凝土自重,h为横梁混凝土高度。则,Pmax=25×8=200KN/m2,Pmin=25×(1+1)=50KN/m2。
b 托架自重
托架自重在进行模型计算时自动加载,自重系数取1.05。
②活荷载
a 模板荷载
上横梁模板荷载按横梁底面2KN/ m2控制。
b 混凝土浇注及振捣荷载
混凝土倾倒及振捣时产生的荷载按每平方米4KN控制。
c 施工机具及人员荷载
按2KN/m2取。
③ 风荷载
根据受力分析,上横梁横桥向迎风面积远大于顺桥向迎风面积,选取横桥向上横梁托架进行风荷载计算。
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风荷载标准值为:
.png)
工作状态:
.png)
。
3.2计算模型及说明
3.2.1底模系统计算
底模系统计算采用Midas/Civil 2012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根据底模系统结构特点建立模型,建模时按照结构选取与其一致的材料和截面特性、模型单元进行模拟。计算模型如图4所示。
竹胶板采用板单元进行建立,分配梁采用梁单元进行建立,两者之间采用刚性连接进行连接,工12.6支撑按照贝雷梁间距以铰支座进行建立。混凝土荷载(P=γh)、施工荷载等均以压力荷载方式加载至板单元上,其中腹板、隔板、顶板、底板均以均布压力荷载加载,各部分倒角段荷载以线性压力荷载加载。底模系统计算不考虑风荷载。
荷载组合为:1.2×恒载+1.4×活荷载
.png)
图3底模系统计算模型
计算结果
表1计算结果汇总表
.png)
3.2.2托架系统计算
托架系统计算采用Midas/Civil 2012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根据托架系统结构特点建立模型,建模时按照结构选取与其一致的材料和截面特性、模型单元进行模拟。计算模型如图5所示。
托架系统中贝雷桁架、承重梁、牛腿支架均采用梁单元模拟。计算中加载方式同底模系统。
计算模型见下图
荷载组合为:1.2×恒载+1.4×活荷载+1.15×风荷载
.png)
图4上横梁托架MADAISS计算模型
(1)计算结果
表2上横梁托架受力计算表
.png)
(2)砂筒计算
.png)
图5砂筒反力图(单位:KN)
单个砂筒考虑最大承载能力为1500KN,每根钢管桩头设置2个砂筒,合计3000KN。根据上图所示,Rmax=2482.1KN,满足要求。每个砂筒在使用前均按1500KN预压。
(3)牛腿计算
由钢板及锚筋组成的受力预埋件,所承受的法向力、剪力及弯矩见下图
.png)
.png)
.png)
图6牛腿预埋件受力图
根据《混凝土设计规范》10.9-1中当有剪力、法向拉力和弯矩共同作用时,按照以下公式计算锚筋的截面面积:
.png)
当有剪力、法向压力和弯矩共同作用时,按照以下公式计算锚筋的截面面积:
.png)
表3锚筋受力计算表
.png)
设计面积为A=π(32/2)2×4×4=12868mm2,满足要求。
4 上横梁托架安装
(1)上横梁牛腿支架安装
在塔柱施工时预埋锚板至相应的塔柱位置,待塔柱施工过上横梁后将牛腿支架焊接至预先埋好的钢板上。砂筒经过测量放线定位后,吊装至指定位置,进行砂筒标高的调整,然后吊装承重梁至砂筒上,确保承重梁中心线与砂筒中心点对位。
(2)底模系统安装
贝雷片在塔下场地按设计进行组拼,现场由塔吊逐片吊安就位、拼接,桁架片之间用加工的花架连接成为整体。严格控制桁架片的顶标高,然后顺桥向安装工12.6分配梁,最后进行底模及内外模板系统的安装,模板标高应根据施工监控预拱度结果进行调整。
(3)托架预压
为确保横梁正常施工,对横梁支架进行预压。加载分 5 级进行,即 40%、 60%,80%,100%,120%。
5 上横梁托架拆除
上横梁施工完成后,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且预应力施工完成后,进行托架拆除。
(1)砂筒卸载
托架拆除时,各支撑砂筒进行尽可能进行同步放砂,完成托架的卸落。支架拆除的顺序与安装的顺序相反,上横梁浇筑时应考虑在顶板、底板位置预留相应的空洞,便于托架下放钢丝绳穿过,从上而下逐步拆除。
(2)底膜拆除
砂筒卸砂完成后,底模和混凝土面分离。 将底模竹胶板人工从工 12.6 上抽出,临时堆放在托架两侧的施工平台上。将竹胶板底模集中后,使用塔吊吊至下方场地,转运至堆放场地。
(3)工12.6分配梁的拆除
底模板拆除完毕后,卸除固定工12.6和贝雷的U型卡。 手拉葫芦一端挂在外侧的贝雷上,一端连接绑在工12.6的钢丝绳上,使用手拉葫芦将工12.6抽出一半,然后在中心位置捆绑钢丝绳,钢丝绳连接塔吊吊钩,使用塔吊将剩余部分移出,吊至下方场地,转运至堆放场地。
工12.6分配梁抽出时,在工12.6 的上方,横梁的棱角处,采用垫木板的方式对棱角进行保 护。
(4)贝雷的拆除
贝雷的拆除是托架拆除的关键工序。首先拆除外侧的贝雷,以H700X300型钢为临时平台,由外向内依次拆除。首先去除贝雷和大分配梁连接的 U 型卡,然后以两根大分配梁为支撑,分段拆除贝雷销子(即拆除销子后,保证分开的这段贝雷两端搭在大分配梁上)。采用手拉葫芦将贝雷转移至横梁外侧,使用塔吊吊至下方场地,转运至堆放场地。 贝雷梁拆除时注意要从外向内对称拆除,并尽可能两片一组进行拆卸,以保证贝雷梁在大分配梁上向外转移时立放平稳。
.png)
图9贝雷梁拆除示意图图
(5)承重梁拆除
在 H700×300 型钢承重梁两端端头,焊接临时吊耳,连接钢丝绳。两台塔吊通过钢丝绳分别吊挂在 H700×300 型钢承重梁两端,同时启动使 H700×300 型钢分 配梁分离砂筒,平移至桥梁中心线附近。继续使用塔吊将 H700×300 型钢吊至下横梁上,并在与横梁接触部位垫支方木。然后将型钢两端钢丝绳挂至一台塔吊的吊钩上,随后吊至下方场地,转运至堆放场地。 最后将砂筒使用塔吊吊至地面。
(6)牛腿支撑的拆除
支架拆卸卷扬机安置在横梁悬挑的型钢上。钢丝绳需要转向的位置利用转向滑轮进行转向。在两侧牛腿支撑根部和端部,焊接临时吊耳,连接钢丝绳,并预紧钢丝绳。下放吊笼进行切割,解除牛腿支撑与预埋锚板的连接。使用卷扬机将牛腿支撑下放至下横梁上。在下横梁上,将整个牛腿支撑进行切割,然后利用塔吊分片吊装至地面。
6 结论
主塔上横梁的空中托架法的设计和施工应用,有以下特点:
(1)针对上横梁与下横梁间的高差较大,采用牛腿托架法,降低了支撑体系对抗风性能的要求。
(2)本文通过上横梁预埋牛腿托架的设计计算,托架的变形对横梁施工影响较小,保证了混凝土的质量,托架各部分的受力明确、合理,安全性好。
(3)空中托架法在确保结构自身满足设计强度的前提下,相比传统落地支架结构,支撑体系的安装、拆卸过程快速、便捷,节约了钢材的投入,缩短了施工工期。
(4)通过在塔柱内部设置支撑梁,将支腿受力对主塔结构的影响降低最低,主体结构受力安全。
(5)为了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及支撑体系的可靠性,使用前进行加载试验,通过对托架在各加载工况中的变形情况监测,表明托架的实际变形与设计预期吻合良好。
上横梁支撑体系结构的合理设计保证了上横梁顺利的施工,空中托架法在工程中体现了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为今后工程中高塔横梁的设计施工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公路路桥梁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2] 《材料力学》 人民交通出版社
[3] 《结构力学》 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