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蒋兴平 2万金伙
贵州省凯里市黔东南州医院肛肠小儿外科 邮编556000
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结直肠肿瘤早期检测中采用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的临床价值,以为科学准确鉴别结直肠肿瘤早期提供支持。方法 纳入黔东南州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收治于2020年4月30日/2021年4月30日(开始/结束)的结直肠肿瘤早期患者2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2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行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以结肠镜检测为“金标准”,分析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直肠肿瘤检出率情况。结果 采用析粪便SDC2基因检测直肠肿瘤患者为23例,检出率47.92%,与“金标准”检查50%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 在结直肠肿瘤早期检测中采用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方式准确性较高,值得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
关键词:粪便SDC2基因;基因甲基化检测;直肠肿瘤早期
结直肠癌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癌症之一,此种癌症的病发率逐年上涨,且此病生存率约48%左右,故寻找科学诊断手段,对于鉴别早期结直肠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SDC2(全称为Syndecan-2)是硫酸类肝素蛋白多糖的一种,属于单次跨膜I型细胞蛋白多糖,其作为调节癌细胞增殖的重要物质,通过测定其表达水平的高低,对于鉴别早期结直肠肿瘤意义重大。本文研究中以黔东南州人民医院肛肠外科结直肠肿瘤早期患者、同期健康体检者各24例为研究观察对象,意在分析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用于结直肠肿瘤早期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分析2020年4月30日~2021年4月30日期间黔东南州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结直肠肿瘤早期患者24例、健康体检者2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行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结肠镜检测,以结肠镜检测为“金标准”。结直肠肿瘤早期患者24例分布情况,男18例、女6例,患者年龄51岁~84岁,患者均龄69.58±1.68岁;健康体检者24例,男19例、女5例,患者年龄51岁~84岁,患者均龄69.78±1.42岁。
纳入标准:无性别及年龄限制;术后复查患者需结直肠癌属于原发病灶,手术前无远处转移者;接受手术治疗,完全切除病灶(不限术式);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恶性肿瘤病史);本人有肠道息肉史;同时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便血、黑便、贫血、体重减轻等结直肠癌报警症状)。
排除标准:未能完成粪便基因检测的患者;先行结肠镜检查再行粪便基因检测的患者;服用黄连素(盐酸小檗碱)停药未周超过一周者;研究者认为不宜参加本临床试验的任何其他情况;样本采样不符合规范,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者;研究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指导检测者使用采样杆采集新鲜粪便4.5 g置于收集管中,使得采集的粪便可以完全浸泡在采集液中,采集液为20 mL,后密封收集备用。粪便SDC2 基因甲基化检测严格曹兆相关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检测,检测主要步骤包括—DNA结合—DNA 洗涤—DNA洗脱—亚硫酸盐转化—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分析。用磁珠法从粪便(2g当量的样本)上清液中捕获靶基因(SDC2基因和ACTB基因),用亚硫酸氢盐处理转化未发生甲基化的DNA,然后通过定量等位基因特异性实时靶标和信号放大方法(双重荧光PCR法)检测甲基化的SDC2基因,根据结果计算cutoff值。
所有参与研究对象均行结肠镜检查,在检查之前嘱咐检测者需要先服用电解质、聚乙二醇清洁肠道,检查时患者取屈膝屈髋侧卧位,采用奥林巴斯电子胃肠镜系统CV-170肛门和结肠镜,轻柔并缓缓会将结肠镜沿着肠道插入,在进镜的过程中,根据检测者情况适当注入少量扩张肠腔。
1.3观察指标
回顾分析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直肠肿瘤检出率情况,检出率=检出结直肠肿瘤患者数/研究对象总数×100%。
1.4统计方法
对研究中数据行统计处理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出率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对比进行检验,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直肠肿瘤阳性23例,检出率47.92%,与金标准比对差异不显著(P>0.05),详见表1。
3讨论
由于结直肠瘤易出现恶化发展成为结直肠癌,因此关注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在很大长度上可以提高结直肠癌的预防。当前在直肠癌筛查上,我国相关直肠癌筛查指南首推方式为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方式作为结肠癌筛查的主要方法,此两种方式检查准确性高,可以称作为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但无论是粪便隐血试验,还是结肠镜检查等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难被检查者所接受,实际检查的依从性并不是很高,这与此两种方式对检测者肠道有所侵袭有关外,还与患者觉得此两种方式肠道准备较为繁琐直接相关。因此,为可以更好地推进结直肠癌早期鉴别与诊断,需要寻找临床上应用更简便,且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的诊断检测方式[2]。
粪便DNA检测是结直肠癌筛查应用的一种新方法,此种方法由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2016年推出指南中得到认同与推荐,此种方式应用在50岁~75岁结直肠癌筛查中应用效果好。对于使直肠癌变过程中,肿瘤细胞进入结直肠管腔的脱落早于血管浸润,因此从理论上讲,粪便比血液更适合于检测结直肠肿瘤。SDC2粪便基因检测是一项非侵入性技术,现正在扩大应用之中,需要生物学和临床数据来指导合理的决策。SDC2粪便基因检测是一种用粪便DNA检测进行普通、重点人群检查及术后结直肠癌检测的监测技术。其在术后病人的重要性在于了解肿瘤切除后粪便标志物水平发生的变化[3]。而且粪便DNA检测对于检测肠道肿瘤具有天然的优势,兼具早期、无创、高检出率、可操作性、依从性和重复性的优点,并且兼顾左右半结肠,是一种无须肠道准备的新型肠癌检测技术。研究中以黔东南州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健康体检者24例+结直肠肿瘤早期患者24例为研究观察对象,以结肠镜检测为“金标准”,研究结果显示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检出率与“金标准”检出结果无差异(P>0.05)。
综上所述,可以将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方式应用在结直肠肿瘤早期检测中,以准确鉴别结直肠瘤,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小军, 曹晖, 陶元生,等. 粪便多配体聚糖2基因甲基化在结直肠恶性肿瘤进展的相关性[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1, 38(02):249-252.
[2]谭琪, 宗明, 虞珊珊, et al. 联合检测外周血游离Septin9,SDC2,BCAT1基因甲基化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意义[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 44(03):204-211.
[3]潘辉, 黄琰璎, 王国新,等. 粪便基因SDC2和BMP3甲基化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价值[J]. 中国医药导报, 2020, 017(011):15-19.
第一作者: 蒋兴平
男,1974.07,汉族贵州六枝,学士学位,副主任医师,结直肠肛门外科专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