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贺新军
[导读] 摘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学者已经开始了对中国人心理素质的探索,至今学者们对于心理素质的概念,心理素质的结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及培养的有效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探索。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天津市  300000
        摘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学者已经开始了对中国人心理素质的探索,至今学者们对于心理素质的概念,心理素质的结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及培养的有效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探索。以培养心理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即心理素质教育,我国早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的,发展至今,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素质教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和发展性目标取向并处在持续探索中。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
        1引言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非常明显,要求各级别院校注重教学活动的创新,构建起全新的教学模式,推动专业教学的相互融合,对学生实现综合性培养。在中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不仅能够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在职业教育“扩招百万”的新形势下,需要关注到学生日后的就业问题和职业发展,要确保学生对自身形式的清楚认识。因此,这就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起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
        2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
        2.1自我效能感低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由中考成绩差、打工返校者构成,这些学生大都有学习或工作上的失落或对自身的要求较低,有较多的自我否定经历,所以导致现在中职学生面对学习、人际交往、师生关系,技能操作时易出现放弃自我、怀疑自我的状况。此现象表现在:报考中职学校时,学生易出现放弃升学选择而直接就业或者报考私立大专院校,做这样选择的人数较多。这种对自我的否定也会使学生自暴自弃,出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现象,影响校园稳定与集体氛围。
        2.2社交功能障碍
        学生步入中职院校后开始进行集体生活,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这种生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社交能力要求不高,大多数学生也只是专注于基础文化知识。中职院校的文化生活丰富,有严重社交功能障碍的学生很难适应这种生活。若缺乏必要的转变和良好的引导,学生很难有效融入到集体生活中。中职院校所发生的恶性事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同学之间因为交流不畅或生活习惯不同而造成的。
        2.3归因偏差
        根据韦纳的三维度六因素归因理记来说,中职生更普遍把学习成绩差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即能力归因,所以每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便会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从而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而长时间的怀疑自己能力有可能导致习得性无助,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而考试成绩变好时又偏向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好与外在不可控因素,因而未能提高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其成功体验也未能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所以,中职学生的普遍归因偏差将导致讨厌学习、低估自己的行为。
        3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3.1提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不断探索有效教学。在课程开始之前,应针对授课对象进行科学的心理普查,收集有效的数据。本课题研究过程成中课题组在中职生应对挫折的心理测量中针对中职生认知消极、归因不合理、情绪管理能力弱上的问题,设计相对应的团体辅导专题渗透课堂教学。在课程中根据中职生的学情特点设计中职生喜闻乐见的团体辅导活动,组织中职生在体验中分享互助,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学会寻找外围求助的心理资源,引导升华体验,达到认知调整的目的。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在立足全体的基础上,应关注差异,注重具有相同心理特点中职生的不同个性及表现,针对不同中职生的需求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帮助中职生不同个体解决不同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应该丰富多样化,心理学相关研究显示,个体在遭遇挫折时,对情境的消极信息有明显的注意偏向,选择差异在于抗挫折能力的不同。而环境因素也影响挫折情境下的心理状况,担当个体遭遇同样的挫折时,轻松安全的氛围个体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小,因此积极的而因于而有助于挫折心境的改善。
        3.2注重深层次管理
        深层次管理的特点同单位实际、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紧密结合,通过说服教育、思想疏导、政策导向、文明建设等途径,迁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深层次管理要求领导要有超前意识、超常的分析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多维度的思维方式,还要敢于改变旧的传统管理模式,确立新的全方位管理方式。中职院校要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兼顾学生不同方面的发展。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社会交往的发展,还能实现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最终目标。学校管理工作如果只是“面上管理”而忽视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很可能从心理问题演变成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进而影响到学生人格健全和健康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培养和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增强自我调节、自我治疗、优化心理品质的能力,并学会利用这些来对自身心理健康进行分析和维护,围绕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学生施展才华、展示个性的平台,打造“深度管理”,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3.3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平台
        信息技术深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人际交往与交流方式更多通过手机开展,交往交流更加方便快捷,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对于心理素质教育途径也呈现出信息化需求。因此,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求的变化,中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也需要以信息技术平台为依托,扩展教育途径,提高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例如,充分借助智慧校园建设平台,设计开发隐秘、方便、快捷的在线心理预约、心理问答、咨询和评价系统;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慕课、微视频等课程资源,开展在线师生与生生交流研讨,将传统的讲授通过线上方式开展,线下开展活动体验、探究式学习、合作分享学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将极大程度地扩充教学的容量,教学方式也更受学生喜爱,学习时间更自由、自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水平,更有利于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3.4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小组
        每个中职学校都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成立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由此可以追踪每个学生在学校三年的心理发展变化,此工作应由取得国家咨询师资格的老师专职负责,且应当每一千名学生配备一个专职心理健康老师。但是现在很多学校达不到这种要求,这就需要学校培养一批兼职教师进行辅助心理健康教学。且学校应对小组进行定期培训,做好督查工作,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能力。在充分发挥校内教师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与校外心理公益团体合作,把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师引进到学校进行合作,弥补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
        4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从积极心理学中得到有益借鉴,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引导中职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发展积极的个人心理品质,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核心,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对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改革意义非凡,值得每一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罗瑞屏.分析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改进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8(12).
        [2]袁方.新时代背景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职业教育,2019.42(661).
        [3]程基会.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04(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