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祛湿化瘀法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3期   作者:张秀华、陆强峰、李波※、沈国辉、陈翠翠、汪洁
[导读] 【目的】观察健脾祛湿化瘀法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张秀华、陆强峰、李波※、沈国辉、陈翠翠、汪洁
        上海市奉贤区古华医院  201499※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201499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祛湿化瘀法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 法】将12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与对照组62例。对照组:应用保肝降酶药物;治疗组:在保肝降酶药物基础上加用中医健脾袪湿化瘀之中药组方两组患者均治疗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肝纤维指标、中医证候积分、HBeAg转阴和HBV DNA病毒学应答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肝功能、肝纤维指标,HBVDNA部分病毒学应答等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中医健脾祛湿化瘀法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减缓肝纤维化、抑制病毒复制方面显现临床治疗优势。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中医药疗法; 健脾祛湿;益气化瘀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为HBV感染高发区,一般人群HBsAg阳性率为7.18%,如得不到有效治疗或遏制,易发展为肝硬化,甚者导致肝癌发生。[1]近些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炎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其独特的疗效亦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2]。我们采用中医健脾祛湿化瘀法组方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就诊于奉贤区古华医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共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由于有3例病例脱落,最终进入统计病例121例,其中治疗组61例,对照组60例。
        1.2入选标准  年龄16~70岁,全部患者符合2005年12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CHB的诊断标准[3]。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 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4]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2004年5月制订 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6]。
 1.3排除标准:①排除严重的心、肝、肾、脑等器质性病变和严重躯体疾病及恶性肿瘤者②排除已接受抗病毒治③疗慢乙肝患者排除药物过敏者④ 排除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⑤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保肝降酶药物如甘草酸二铵、谷胱甘肽片。治疗组:保肝降酶药物基础上加用中医药基本组方为:生黄芪、党参 、丹参各30g,绵茵陈、板蓝根、叶下珠各20g,茯苓、炒白术、连翘、炒白芍、甘草各15g,红花、蒲公英12g,陈皮、赤芍各10g,苍术8g;若湿热甚加生栀子15g、白花蛇舌草10g;气阴两虚甚加炙鳖甲15g、女贞子10g、枸杞12g;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0g、代赭石15g;纳差腹胀者加焦三仙12g;失寐心悸者加炒枣仁10g  生牡蛎15g;气滞甚加佛手10g、川楝子10g;水煎服,早晚各服150~ 200ml,1天1剂,连服6天停1天,12周为1疗程。一般服药2个疗程。
 1.5观察指标  1.5.1实验室检查 观察血常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观察治疗前、用药4、12、24周及停药4、12、24周的HBVDNA含量,并计算HBVDNA病毒学应答率和部分病毒学应答率。HBVDNA含量采用深圳匹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试剂检测,检测下限为1000 U/mL;乙肝标记物以Easycute Mini检测,试剂由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生化指标以罗氏combs 501、外周血象以日本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
 1.5.2 中医证候积分  对124例患者治疗前后的30个中医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发现发病频率较高的中医证候为:脘痞腹胀、疲倦乏力、头晕眼花、纳差、大便异常、面色萎黄、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情绪郁闷、小便发黄、 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牙龈出血等。对以上中医证候以不出现、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0、l、2、 3分)进行统计分析。
1.6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线特征 治疗组61例患者中,男性 36例,女性25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8岁, 平均(38.94±10.61)岁;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 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7岁,平均(40.91±14.0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方面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表1 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 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血清HBV标记物和HBV DNA的影响
结果 显示: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分别HBeAg转阴24例(39.3%)和HBV DNA部分病毒学应答(治疗24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2 log10IU/ml[6])8例(13.1%)对照组在治疗结束时分别HBeAg转阴6例(11.7%)和HBV DNA部分病毒学应答(治疗24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2 log10IU/ml)2例(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V DNA病毒学应答(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治疗组3例(4.9%)对照组1例(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不良反应
健脾袪湿化瘀法治疗过程中未显示出明显的不良反应,未发现有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
3讨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中医学黄疸,阴黄,胁痛等范畴,病位在肝与毒邪湿气有关。在“慢肝”、“乙肝”病程中,临床常常是以湿毒郁遏为主,因此用利湿化湿之剂[7]。在乙型肝炎的病理过程中,常可见到因肝功能减退而表现为脾虚湿盛、肝气郁结的证候,症见食欲减退、疲倦乏力、纳差欲吐、食则腹胀、舌淡而边红、苔薄而白腻等表现。再加之其慢性的特点,遵循祖国医学“久病多瘀”之理论,患者感受湿热疫毒、壅遏气机,肝郁日久伤脾致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气病及血,瘀血内停而成[8]。方中茯苓、苍术、陈皮、茵陈疏肝祛湿;党参、黄芪、甘草健脾益气,板兰根、连翘、叶下珠、蒲公英清热解毒;丹参、芍药、红花行气化瘀止痛;全方可达到疏肝活血化瘀,健脾和祛湿的目的。本研究显示: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ALT、AST、TBiL、NH、LN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改善的原因可能与健脾祛湿化瘀法中药应用有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党参黄芪白术白芍等具有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有保肝作用。柴胡、蒲公英、板蓝根、连翘等具有较好的抗肝损伤、利胆,降低转氨酶作用;叶下珠、绵茵陈、甘草等对乙肝病毒的复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9];丹参、赤芍能改善肝脏微循环,使细胞缺血缺氧状态改善,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10]。本研究显示: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HBeAg转阴和HBV DNA部分病毒学应答分别24例(39.3%)和8例(13.1%)对照组在治疗结束时分别6例(11.7%)和2例(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健脾袪湿化瘀法治疗显示出部分的抗病毒作用;此法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健脾袪湿化瘀之中药,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纤维化减轻,从而减少了复发率,提高了慢性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由于样本量有限,观察时间不长,有待今后进一步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Liang X ,Bi S ,Yang W ,et al . Epidemioi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Vaccine,2009,27:6550-6557
2. 李红阁;苏和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探析[期刊论文]-陕西中医 2012(04)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期刊论文]-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6(01)
4.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期刊论文]-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6(01)
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6.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04
7.祛湿健脾解毒化瘀法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50例;马娟娟 陕西中医 2013(01)。
8. 九味柔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试验。 王丽春等。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4;4(11):778-782
9. ELISA技术筛选抗HBeAg中草药的实验研究。  应国红,罗国生。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14(4):11-12
10.陈长勋.中药药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