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社区的活力空间营造 ——以黄冈市禹王片区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郝丰
[导读] 摘要:我国围绕“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总体思路,推进产城融合战略发展中产业园成为战略发展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已经建设的产业园由于自身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大多以生产功能为主,公共空间低效、缺失,缺乏活力。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092
        摘要:我国围绕“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总体思路,推进产城融合战略发展中产业园成为战略发展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已经建设的产业园由于自身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大多以生产功能为主,公共空间低效、缺失,缺乏活力。而如今我国经济快速转型升级,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融合、相互协调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更为完善的产业链和精细化产业分工,更需要集聚高端人才,带动产业转型创新发展,而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空间是产业园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营造具有活力的、高效的高品质空间也利于促进创新要素的流通,强化信息沟通激发创新动力。
        关键词:产业转型;空间升级;特色发展
        1、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园由集约高效的传统模式转型为兼具新一代多元载体、城市综合体、共享社区、生态绿色产业等功能的科技社区,功能上围绕高成长产业,配套孵化研发、生产中试、商务会展、商贸会议、餐饮住宿、文化休闲等服务的服务平台成为产业园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产业园已经不仅是单单生产空间已经升级成为更为多元融合的综合空间,相应的高品质空间环境也成为产业园发展的主要需求,以为人才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创造流通共享的产业要素平台,激发更多的创新活力。
        2、园区概况
        2.1空间区位
        禹王片区地处黄冈市城区西北部,北邻堵城、团风,南与赤壁街道、东湖街道相接,西侧滨临长江,与鄂州市隔江相望,东临三台河(又称长河),是黄冈市重点打造的以产业发展为主的新城区、城市副中心。周边黄冈长江大桥、武冈城际铁路、黄鄂高速公路及唐家渡港口等重要的对外交通设施及港口设施已建成,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
        2.2发展历程
        2009年,黄州工业园在禹王街道设立黄州工业园禹王新区,正式启动产业园区建设。2011年,黄冈市委市政府将黄州工业园禹王新区定位为黄冈高新技术产业园并拓展了面积。2014年,市政府在此调整产业园区范围,与城东新区构成黄冈城区建设的“双子星座”。2015年,黄冈市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合作协议,以黄冈高新技术产业园现有土地为基础,共同建设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冈产业园,园区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2.3基础现状
        园区紧邻长江及禹王湖(黄婆汊)等生态资源,生态环境较好,用地坡度起伏不大,区内以平地为主。园区东侧的龙王山脉是串联团风螺蛳山遗址及赤壁风景名胜区的历史山脉,东侧禹王城遗址及多个古墓葬群遗址是黄州最早的古城,承载着黄冈千年的历史记忆,拥有深厚文化底蕴。
        2.4产业现状
        现状工业用地主要位于黄冈大道西侧,其中已建成的企业主要包括中粮集团、华海造船、朗达镍网、真空园等。在建企业主要包括科峰传动、飞克集团、讯华电子、梅曼激光及金石力模具等。园内的工业企业类型较繁多,主要可分为船舶制造、机械制造、轻工、市场、医药、高新技术及农产品加工等类型,船舶制造等产业占地面积较大,对活力空间的需求较弱,而轻工、医药、高新技术等企业一方面具有对研发孵化的空间需求,另一方面也考虑了公共配套服务的功能需求,但是建设情况较弱。
        2.5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单一
        产业园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发展较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主导龙头企业,难以形成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和生态系统,无法留住人才,导致产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不足。
        (2)空间结构散碎
        用地空间布局较为零散,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互动,整体上看仍处于随机填充式的发展阶段。园区内待开发的闲置用地和低密度的村庄用地较多,低水平城郊型特征比较明显,开发建设缺乏协调,配套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城市空间景观引导,城市运行效率较低,土地利用不经济。
        (3)空间缺乏特色
        园区内已建项目均已生产功能为主,缺乏与周围历史文化要素与生态资源的协调,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公共景观。此外,现有规划及建设也缺少对门户地区形象、天际线景观及滨江景观等内容的研究,城市特色不明显。


        3.产业园发展趋势研究
        3.1发展模式
        产业园区变迁先后经历了卖地、卖楼、卖园等发展历程 [ 来源:郑德高,卢弘旻 上海工业用地更新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学逻辑[J] 上海城市规划 2015(3)],每种模式在用地模式、园区形态及功能、开发强度、园区形象等方面均有所侧重。
        (1)卖地模式是指政府将工业用地直接出售给工业企业,形成每个企业独立取得地块使用权的开发模式。
        (2)卖楼模式是指开发主体对土地进行“整体开发、分栋出让”的产业园区,园区内采用标准化的办公建筑。
        (3)卖园模式是指开发商成为经营者,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卖楼,而是关注园区整体环境的打造。
        伴随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深入发展,产业园将以卖地、卖楼及卖园等模式为基础进行提升,根据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形成兼具三种模式特点的产业园区,同时配套完善的服务功能,形成“多业共生、集成共赢”的综合性园区。在此基础上,提高资源整合度,进一步促进产业园区由“造园”模式向“造城”模式转化。园区的环境逐渐成为模式转型中重要的发展要素,而其品质则更多的体现在园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园区也意味着具有更强的发展活力。
        3.2发展需求
        在当下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下,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传统产业集聚的逻辑发生了转变[ 来源:吴维海 我国产业园发展趋势及其与国家战略融合 中国物价 2016年第3期],产业园的发展重心从生产转为咨询、融资、孵化、创新、展示、销售等多元融合的综合产业社区,产业园的需求的转变不仅体现在对整个园区建设风格以及景观环境,还对于人文关怀的具有更高的需求,如谷歌公司营造了舒适、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不仅加强了员工的共享社交,进一步促进了彼此的协作、互动,全面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创新能力以及工作的幸福感。
        4.产业社区活力空间营造
        4.1产业社区
        本次规划将禹王片区打造成以产业为基础,融合居住、商务商贸、科研、休闲娱乐等功能配套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发展片区。考虑中小型企业入驻的成本、产业园区人文景观环境以及未来产业转型后园区发展基础,在产业园内依托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位适当布置产业社区,作为禹王片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提供一站式服务,将各个企业服务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形成共享协同的服务平台。
        4.2空间营造
        (1)空间整合
        规划拟定将各个企业分散、低效的服务设施集中布置,进行公共资源的集中化、集约化处理,将松散的用地集约化、将分散的绿地整体化、将繁复的功能系统化,建立起功能高效、配套设施完善、工作环境人性化的产业社区模式。将研发孵化设施与产业用地紧密结合,建立健全完备服务体系、全网营销理念、资源共享平台,以研发孵化推进产业发展。
        (2)景观重塑
        在产业社区依托现状的禹王湖(黄婆汊)等自然生态水体资源,以中央公园、中沟景观带、开放式活力园区、产业社区内街、禹王城遗址公园、秦汉风格街区、水上建筑区等为特色,打造3A级以上景区。并且在规划产业社区内设置景观内街兼具生活服务功能,打造开放沿街绿地,沿街乔木树冠下应布置一定面积的硬质铺地,配置座椅等服务设施,以便利行人使用,增加街道活力。在人行道中设置设施活动带,并在建筑退界范围内设置步行通行区,与人行道打通使用,增加交往空间,提升商务区活力。设施带中增加自行车停车位等公共服务设施,集约利用空间。
        (3)功能混合
        由于园区邻近禹王城,周边分布着众多古墓葬群、古夯土台等历史人文景点,规划融合历史文化要素,赋予园区文化旅游功能,不仅在产业社区内的公共活动空间内布置具有文化要素的公共设施,营造景区品质,创造社区活力,建设产业区、景区、社区合一的功能混合发展模式,同时规划文旅服务区,以云创为主导,兼有科创、文旅功能,区内的建筑风格与禹王城文化风格协调,公共建筑采用“船”形态组织各项旅游服务功能,打造具有文旅功能的特色建筑风貌区。
        5.结语
        产业园转型创新需求日益加强,人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建设能留住人才的高品质、可持续的产业社区才能够吸引企业、人才,将产业社区作为重要的多元功能空间载体植入产业园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营造活力的产业社区带动生产生活相融,促进产业和城市相融,融合地域文化特色,提升空间环境和服务配套品质,营造信息要素快速共享交流的平台,赋予产业园新的发展活力,激发产业持续创新力。
        参考文献
        1.郑德高,卢弘旻 上海工业用地更新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学逻辑[J] 上海城市规划 2015(3)
        2.吴维海 我国产业园发展趋势及其与国家战略融合 中国物价 2016年第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