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抗疫”生动实践助力新时代思政工作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黄纯辉
[导读] 今日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世情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新时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发展经济和推进改革,越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滨海新区大港环卫队  300270
        今日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世情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新时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发展经济和推进改革,越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前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特别是全体国民在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战疫情的伟大实践,就是最生动、最现实、最深刻的思政教育。我国的抗“疫”伟大壮举,不仅用成绩征服了世界,也用事实说明,扎扎实实的生动实践是助力新时代思政工作的重要力量。
        一、新时代思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
        1.社会心理多样化发展。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一带一路”的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导致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心理复杂多变。个体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自主性与日俱增,思政工作引导的难度随之增加。
        2.社会交往网络化发展。在当今大数据、网络化时代,人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方式处处渗透着网络工具的使用,社交网络化已成为个人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小到菜市场买菜,大到重要会议、工作、决策的安排部署执行,都因网络的快捷而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网络上学、网络办公、网络消费、网络聊天更加展现出社交网络化的发展大势。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我国网民数量已达9.6亿,其中手机网民的数量达到99%。可以说,网络已覆盖了我们的生活,人类社会正在向网络社会演变。而这种“地球村”式的社交方式,必将为思政工作带来全新挑战。
        3.意识形态多元化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流、物流、信息流相互交融,导致各种思想文化频繁交锋、相互交流、有机融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先进意识与落后观念、积极思想与消极思想、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很难用一元思想文化引领主流、凝聚共识,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曲折而复杂,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工作任重道远。
        二、用足用好“抗疫”生动实践这把思政“利剑”
        思政工作所面对的这种新时代客观环境,是经济全球化和社交网络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为思政工作带来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只要有充足的客观实践为佐证,真理必将得到普及与认可。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人类出现瘟疫大流行,资本主义就暴露出种种弊端,从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趋势来看,瘟疫也是资本主义的丧钟。”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动态,正在持续印证这一真理。在疫情面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普世观及其文化中的虚伪、自私、狭隘、丑陋、残忍、蛮横、偏执、短视等问题暴露无遗并逐步扩张起来;理性、客观、仁爱、宽容、奉献、团结等文明之光、人性之美越来越少;种族歧视、隐瞒欺骗、随意甩锅等少有制止;不敢担当、漠视生命、维护资本利益、不顾百姓民生等时有所见。
        反观,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保障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不仅有效阻击了疫情,而且为全世界各国抗击疫情提供了参考,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的普世真理。可以说,我国“抗疫”的生动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有力诠释,只要我们用足用好这把思政“利剑”,新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无往而不胜。
        1.用“抗疫”生动实践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一个世纪以来,面对羸弱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从危难之中建党,在生死存亡之际建军,在民族危亡之时抗日,并带领中华儿女解放全中国,建立真正属于人民群众的新中国,并通过改革开放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距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越来越近。在这个历史征程中,党带领人民在挫折中崛起、在困境中奋进、在曲折中前行,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但进入新时代,党的光辉历程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贡献,当代的人民群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年轻人只能在历史的记忆中去感同身受。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当代的人民群众更多的是要“看”你做得如何,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业绩才能让人民群众口服心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高瞻远瞩、沉着应战,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果断地作出了科学部署和具体安排,举全国之力救治患者,大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始终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一切费用国家承担,从不放弃任何一位患者,与西方发达国家所谓“群体免疫”的推责消极做法可谓天壤之别。这场史诗级的伟大抗疫实践不仅有力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而且让党的光辉形象高高矗立在人民心中。
        2.用“抗疫”生动实践讲好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高度评价我国的防控工作,认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日益增强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成为打赢抗疫战争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是总体战,非举全国之力不能取胜;疫情防控是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需迅速推进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保证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全国数万医务工作者毅然逆行驰援武汉和湖北,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火速完工,十多家方舱医院快速建成,基层社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抗疫规模史无前例,抗疫速度史无前例。各级财政拨出专项资金确保应诊尽诊、应治尽治,相关企业开足马力及时生产疫情防控所需医疗物质,大批生活必需品迅速调集武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国人和世人面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动员高效、政令畅通、协调有力的优势。
        3.用“抗疫”生动实践讲好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显著优势。这场抗疫之战,集中体现了我国国家治理的高效动员、周密组织和迅速执行的强大能力,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凝聚力,引起世界各国的集中关注和高度评价。高效的动员能力体现在“一呼百应”。疫情爆发之时,党中央一声令下,1000多万人口的武汉一夜封城,14亿中国人安心留在家中,有条不紊的统一抗击病魔,大街小巷没有暴乱,没有抢夺,热闹了上千年的春节变得含蓄而内敛。全国上下,从中央到基层,迅速进入一级响应,数万医务工作者逆行而上,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公安民警、疾控人员、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以及广大居民志愿者坚守一线岗位,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抗疫合力。
        周密的组织能力体现在“井然有序”。此次抗疫之战不只是医治问题,还涉及人、财、物、信息、科研攻关、舆论引导、交通管制、社区隔离等全方位工作,是一项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同时还要兼顾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赢”,国内防控与国际合作统筹同步进行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现实让世人看到了,每一个社区的居民虽然在家自我隔离,但日常生活所需有人管,小区卡口出入人员和车辆的防控管理忙而不乱,所有公共场所平稳运行,整个中国社会秩序井然。
        迅速的执行能力体现在“落实到位”。从中央到省、市、区县、街镇、村居,一声令下,所有部门迅速落实、协调联动。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村居委会、社区工作人员、机关下沉干部和广大志愿者,一时之间遍布所有防控点位,挂横幅、贴标语,堆土障、设路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付诸于有乡土特色的“硬核”实招,有效阻击了疫情蔓延。全国的疫情防控实现从决策到执行的无缝衔接,并迅速编织起一张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疫情防控大网。正如西方媒体所说,“中国的一名社区老大妈站在小区出入口,只用一把测温枪就能管住整个小区。”虽是有些夸大,但这现象的背后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绝对的领导力和全国上下人民群众的“硬核”执行力。
        而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世界级挑战面前,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始终保持清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他用十分明确的语言告诫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如此有理有据的抗疫生动教材,不仅能够让全体中国人民坚信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终必将取得胜利,而且足以向世人宣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是有充足的自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