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党务工作者如何提高文字材料撰写水平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李厚勇 许可心 秦晓雪
[导读] 内容摘要:文字材料撰写工作是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
        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
        内容摘要:文字材料撰写工作是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本文简要分析文字材料的重要性,梳理党务工作者在文字材料撰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日常文稿、调研报告和信息三种常用文字材料为例,探讨具体实践中如何提高文字材料撰写水平,发挥以文辅政作用,更好满足新时期工作需要。
        关键词:党务工作者;文字材料;撰写水平
        一、文字材料的重要性
        文字材料重要性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第一,文字材料是指导工作的重要方式。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上级指导下级、安排部署工作不可能全部面对面,这个时候需要用文件、用纪要、用领导讲话来指导和部署,而无论是文件、是纪要、还是领导讲话,主要都是通过书面文字材料形式来体现的。第二,文字材料是请示汇报工作的重要手段。请示汇报工作,主要方式就是文字材料,即便有些工作需要当面向组织或者领导请示汇报,也需要准备文字材料,因此文字材料是请示汇报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第三,文字材料是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公司与公司之间,处室与处室之间,大的量信息交流、情况沟通、意见反馈等等,都是通过文字形式实现的,而且文字材料撰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信息交流的效果和工作的效率。
        二、党务工作者在文字材料撰写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字材料撰写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文字材料缺乏逻辑性。文章思路、条理和层次不清楚,看完材料不知道在说什么,容易给人乱糟糟的感觉,让人失去读下去的耐心和兴趣。第二,文字材料缺乏严谨性。语言使用不够准确规范,有时随意杜撰概念、乱用词汇,一些观点缺乏分寸感、经不起推敲,甚至出现前后矛盾、张冠李戴问题。第三,字材料缺乏简洁性。文风还不够朴实,仍停留在过去对仗八股式,过度讲究排比对账,空话套话过多,内容没有营养,读完之后什么也未记住。第四,文字材料缺乏思想性。习惯简单的罗列数据、记流水账,没有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没有对道理进行深刻的阐述,没有提炼形成独到的见解,文字材料常常看似很工整但不能够“打”人,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共鸣。
        三、党务工作者提高文字材料撰写水平的实践技巧
        以日常文稿、调研报告和信息三种常用文字材料为例,逐一探讨不同文体的撰写技巧。
        (一)把握三个环节,高质量起草日常文稿。
        一是起草前,掌握“三情”。一是吃透上情,深入学习中央路线方针政策、集团公司党组决策部署和公司党委安排要求,准确领会上级指示精神和党委工作意图,确保文字材料在思路上与上级同频共振、与党委所思合拍。二是了解下情,掌握基层工作动态,清楚哪些工作干得好、哪些工作还存在不足、哪些困难需要协调解决等情况,确保文字材料接地气、符合实际。三是摸清他情,加强与其他同级党委单位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最新工作动态,形成双向交流互动的良好格局。
        二是起草时,注重“三性”。一是注重文稿逻辑性,将“什么事”“怎么干”“干到什么样结果”说清楚,保证文字材料层次段落分明。二是注重文稿指导性,文稿对基层具有指导意义,让基层“一看就懂”“一做就会”,确保科学指导基层工作实践。三是注重文稿思想性,保证文稿有深度,将本质的东西揭示出来,尽可能让枯燥的问题生动,让深刻的道理通俗,确保言之有物、论证有力,避免生搬硬套、假大空高。


        三是起草后,严把“三关”。一是严把修改关,坚持“好材料是改出来的”理念,推行“以个人为前提,以团队为基础”的写作模式,文字材料初稿起草完成后,组织起草班子集中讨论、互提意见、逐步完善,确保所有材料都反复推敲、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二是严把审核关,坚持“100-1=0”理念,采用“地毯式”自查、“读出声”搜查等方式,逐字逐句甄别,审核语法、标点、格式等否有错漏或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三是严把印刷关,坚持“高标准走完最后一公里”理念,在提交上级审核之后,不是万事大吉、高高挂起,而是要抱着文责自负的责任心,细致耐心检查油墨、纸张、装帧等是否存在问题。
        (二)突出三个特性,高质量撰写调研报告。
        一是突出调研针对性,保证主题鲜明。紧跟党委大脑律动,紧盯党委中心工作,以“四个”围绕开展选题,即围绕牵动全局涉及长远的大事、围绕上级重大工作部署、围绕党委关心而又急待解决的问题、围绕深化改革热点难点课题,做到对全局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调研、对苗头性的问题进行超前调研、对热点问题进行及时调研,保证调研有一个好主题。
        二是突出调研客观性,保证素材真实。为防止形式主义、真正掌握实情,创新调研工作方法,打消调研对象思想顾虑,平衡调研对象类别,确保弄清事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比如,在专项改革调研工作中,调研组按照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的原则,以面对面、一对一交流谈话的形式开展,交流谈话覆盖公司机关处室、直附属和二级单位的处级、科级、一般管理技术人员和倒班员工共计300人,其中处级人员占比20%、科级人员占比30%、一般管理技术人员占比30%、倒班员工占比20%,进而掌握了真实的第一手调研资料。
        三是突出调研实效性,保证报告质量。调研不能只“号脉”不开“处方”。坚持对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对相关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系统研究,并高质量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一要有详细的基本情况,弄清楚现状,做到心中有数;二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原因分析,反复推敲、举一反三,找到根本原因;三要有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把调研成果作为党委决策和领导工作的重要依据。
        (三)注重三个原则,高质量抓好信息编报。
        一是在角色定位上,全力当好“千里眼”“顺风耳”。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大局反映情况、报送信息,发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作用,当好“千里眼、顺风耳”,“第一时间”将改革发展、安全生产、经营效益等各方面新情况新问题、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的意见建议、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等收集上来,报送党委想要知道和需要党委知道的信息,确保掌握信息工作主动权。
        二是在信息把握上,从传送信息的“中转站”转变为提炼信息的“加工厂”。注重从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等海量信息中提炼加工,做到触角深、角度广、选题准,对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归纳、提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全力从传送信息的中转站转变为提炼信息的加工厂,使信息更加及时、更加有效、更有价值,为党委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参考信息。
        三是在信息写法上,由“长篇大论”变“短平快实”。在信息写法上注重准确严谨、简洁明了、主题突出,控制信息合理篇幅,一般情况下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一忌混同于新闻稿创作,信息不是新闻;二忌长篇大论,及时筛选提炼出有价值信息;三忌阐发意义,如无特殊需要,坚持信息只写“事”,而不论其他,确保信息可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