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3期   作者:罗园园 许琳通讯作者 刘晔 韩愈
[导读] 目的:观察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疗效。

        罗园园  许琳通讯作者  刘晔  韩愈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710077
        【摘要】目的:观察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54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双盲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7例:常规急救护理路径)与实验组(27例: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分诊等待时间、急诊停留时间等诊疗指标耗时均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96.30%)以及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满意度(92.60%)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患者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护理路径急救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急救护理路径急救效果。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团队;急救护理路径;创伤性休克;抢救效果
        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危重,其临床治疗需医院多学科医务人员共同落实紧急救治工作,常规急诊护理路径实施过程中多学科医务人员协同救治水平较低,近些年,部分医学研究者提出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开展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护理路径以提升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为论证上述观点,比较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54例常规急救护理路径以及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护理路径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护理路径患者中男(n=14)、女(n=13),年龄区间为:27岁~68岁、平均(43.52±1.42)岁,病因:交通事故伤、坠落伤、锐器伤分别15例、6例、6例。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路径患者中男(n=15)、女(n=12),年龄区间为:25岁~66岁、平均(43.51±1.44)岁,病因:交通事故伤、坠落伤、锐器伤分别16例、5例、6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病因等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参考我国万学红、卢雪峰主编第九版《诊断学》中创伤性休克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伤后24h内由医院派遣急救车辆送入医院抢救。(2)本次研究征得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医学伦理会批准。排除标准:(1)伤前确诊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基础疾病患者。(2)合并精神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3)未完成系统治疗而中途转院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路径):医院急救车接诊后将患者送至医院,分诊护士评估患者病情后将患者送入急诊室,急诊室护理人员遵照主治医师口头医嘱落实生命体征指标监测、建立静脉通道、建立人工气道,落实输血、补液以及临床给药,同时通知医院相关科室前往急诊科会诊。
1.3.2实验组(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护理路径),(1)制定创伤性休克患者多学科急救护理预期治疗方案,多学科协作团队成员均通过培训了解创伤性休克病因、症状、诊疗护理知识以及常见不良反应等相关健康知识,在完成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准许患者进入团队。(2)具体急救护理流程,①随车医师达到现场后尽快将患者抬上救护车,为患者包扎、止血、建立静脉通路、呼吸机辅助呼吸以稳定患者比引擎,同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对于初步诊断为创伤性休克的患者通知医院急诊科开启多学科协作团队协助护理程序。②优化分诊流程;患者进入医院后通过绿色通道入急诊科,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1min内评估患者意识、生命体征、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评估患者病情,并按“一键通知”按钮以通知多学科科室医生入急诊科。②患者入院5min内急诊科忽视按照创伤性休克救治预案,给予患者吸氧,测量患者血压、心电图。③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5min-10min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完成心电图测定,为患者建立至少2条静脉通路。此外,急诊科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家属办理住院手续,急诊科医生结合患者情况开具各项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处理医嘱。⑤患者各项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明确后即患者入院后15min内,多学科护理协作团队至医院急诊科结合患者临床检查资料,拟定针对性个性化护理计划,通知手术介入室做好手术准备,并在患者入院30min内多学科协作团队在介入室开展手术治疗。
1.4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分诊等待时间、急诊停留时间以及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
(2)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满意度。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系统处理结果中变量资料,“%”方式用以表述的计数数据应用χ2检验,“±s”方式用以表述的计量数据应用t检验,当P<0.05时为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分诊等候时间、急诊停留时间的对比  实验组患者分诊等待时间为(2.02±0.11)min,短于对照组患者分诊等待时间(5.65±0.12)min,t=10.543,P<0.05。实验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为(13.45±1.43)min,短于对照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23.43±3.23)min,t=12.345,P<0.05。
2.2抢救成功率的分析  实验组有26例抢救成功,对照组有19例抢救成功,实验组抢救成功率(96.30%)高于对照组(70.37%),χ2=5.703,P<0.05。
2.3两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满意度  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患者对急救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3讨论
     创伤性休克主要病因包括交通事故伤、坠落伤、锐器伤,在上述因素作用下患者总失血量超过4500mL,机体多脏器出现血液循环灌注不足,患者出现皮肤苍白、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症状,伴随患者脏器损伤,水-电解质平衡以及酸碱平衡被打破,患者生命极大威胁[3,4]。创伤性休克病情危重且疾病进展快,患者入院后需医院多学科医务人员共同开展临床救护工作,常规急救护理路径实施过程中患者入院后对急诊科在内医务人员工作未规定落实时间[5]。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护理路径实施前医院多学科医务人员针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疾病特点制定多学科协作团队护理模式,并对团队成员针对创伤性休克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以提升多学科协作团队中各个成员对创伤性休克疾病认识,同时优化创伤性休克患者入院抢救效率,以发挥各个科室集体协作水平[6]。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分诊等待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实验组抢救成功率高,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满意度高。
        综上所述,创伤性休克患者多学科协作团队护理模式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春群,邵凤娣,黄紫桃, 等.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救治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8,8(8):185-187.
[2]谢丽花.一体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中应用的效果[J].黑龙江医药,2020,33(1):212-214.
[3]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周文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4):495-496.
[5]孟凡迪.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5):145-146.
[6]李媛媛,张光.强化急救护理管理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21):16-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