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3期   作者:杨晓娜
[导读] 目的:分析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和效果。

        杨晓娜
        青海海南州人民医院,青海 共和 813000
        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50例骨损伤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75例,Ⅰ组为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Ⅱ组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病人术后3天内的疼痛程度、持续时间、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Ⅰ组在疼痛持续时长、三级以上疼痛时长、护理满意度及视觉模糊评分方面均优于II组患者,比照上述指标显示差异值ρ<0.05。结论:为减缓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可采取疼痛护理措施,有效提高患者住院质量,减少疼痛持续时长,加速伤口愈合。
        关键词:骨科手术;术后疼痛;护理体会
        引言
        骨科疾病包括四肢损伤、脊柱疾病、骨盆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手足踝疾病等,一旦发病会使患者出现行动障碍,降低其生活质量。手术疗法是常见的、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手术的最大问题是术后疼痛,这是临床中最普通、最重要、最不适的,也是难以控制的。术后疼痛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远期术后效果。因此,如何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已成为临床护理重要工作之一。通过采取术后干预护理,运用心理、体位及药物护理、体位指导等措施,可大幅降低术后疼痛不适感,值得临床推广。
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行手术的骨科患者150人,确保其病历资料完整,以随机分组法分为Ⅰ和Ⅱ组,每组75例。其中Ⅰ组男性39人,女性36人,年龄在49-76岁之间,平均年龄47.8岁。其中锁骨骨折19人,股骨转子间骨折17人,股骨干骨折13人,髌骨骨折15人,挠骨下端骨折11人。Ⅱ组男性41人,女性34人,年龄在45-71岁,平均年龄46.2岁。其中前臂双骨折18人,肱骨外科颈骨折16人,挠骨下端骨折8人,肱骨踝上骨折15人,足部骨折12人,脊柱和骨盘骨折6人。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病程、性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
2 方法
2.1 疼痛评估
        护理人员需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对其进行解释教育,帮助其正确描述疼痛感,消除患者担心使用止痛药成瘾的问题。根据患者口述,将其自述疼痛程度分为0-10级,0为无痛,1-4为轻度疼痛,5-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10为剧烈疼痛。此种分类由于受患者主观性影响较强,所以作为辅助判断标准。护理人员可观察患者疼痛时面部表情进行评估,了解其疼痛部位、持续时长做好观察记录。
2.2 体位护理
        帮助患者取舒适安全体位,妥善保护患肢,确保四肢血液正常循环。上肢正确功能位为肩关节保持外展45°、前屈30°、外旋15°;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背屈20-30°、尺倾5-10°。下肢正确功能位为髋关节前屈15-20°、外展10-20°、外旋5-10°,膝关节屈曲50或伸直180°,踝关节背屈90°。耐心向病人解释正确功能位摆放重要性,让病人感到舒适,骨突处配有衬垫,避免局部压疮发生。上肢骨折术后以薄枕垫高患肢30°,下肢骨折后以薄垫枕垫小腿处,膝关节屈曲20-30°。但合并血管损伤或骨间末高压征患者不宜垫高,避免加重肌肉肿胀坏死。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保持中立位,用软枕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持续冰敷患处24小时,减轻膝关节肿胀疼痛。

膝关节镜检术后患肢外展10-20°,中立位,关节适当屈曲,让膝关节处于松弛状态,利于血液回流,减轻术后切口疼痛。行牵引术的患者,股骨上端骨折保持半卧位尽量外展,利于骨折对位。胫骨中下段骨折者将牵引绳系在牵引弓外界,使踝关节轻度内翻。行小夹板固定术的患者,固定期间抬高患肢,注意夹板松紧度,以布带可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准,随患肢肿胀消退调整布带松紧度。
2.3 物理干预
        术后一天内以冰袋敷于患处,以冷刺激患处血管收缩,缓解充血肿胀,降低痛感神经敏感度,减轻术后疼痛。还可利用热敷、红外波辐射方式促进血液循环速度,缓解炎性水肿,提高痛觉感知阈值,松弛肌肉韧带。中医方式采用按摩和针灸,按摩或针灸适当位置,以外力刺激加速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减轻疼痛。采用红外线疗法对肌体产生温热效应,使局部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扩张,血流加速,淋巴循环加快,促进代谢物吸收增加细胞活力,红外线照射距离在50-100cm不等,根据照射灯功率,以患者有舒适温热感为宜,每日1次,每次持续15-30分钟。紫外线疗法是紫外线红斑对神经系统有直接和反射作用,提高局部痛感阈值,促进致痛物质排出。采用低能量激光照射后,对组织产生生物学刺激,影响细胞膜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降低神经兴奋性。
2.4 药物护理
        术后病人出现剧烈疼痛时使用强效镇痛药和局部阻滞等,一般通过肠胃外途径给药;第二阶段可不再服用强阿片类药物,改用外周作用药物或弱阿片类药物,可口服。最后阶段,镇痛用阿司匹林等非阿片类药物即可控制。阿片类药物通过口服、直肠、经皮、舌下、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给药。术后镇痛后期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降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和副作用,如氯诺昔康在某些术后镇痛临床中比阿片类有更强止痛作用,因其半衰期短,静脉给药方式可提供快速稳定的镇痛效果。一般首剂给予此药后,继续用氯诺昔康0.4mg·2ml-1·h-1持续静脉注射镇痛48小时。同时吗啡、芬太尼、左旋布比卡因等药物,开展单次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泵等不同方式亦可,单次硬膜外整体比静脉镇痛泵镇痛副作用多,维持时间短但费用低,可结合患者情况选择不同药物镇痛方式。硬膜外局麻药可与小少量阿片类联合应用,减少每种药物剂量,降低副作用发生率。其中左旋布比卡因是骨科术后镇痛应用最广泛的局部麻醉药,对运动神经影响较小。给药时因患者对药物代谢和吸收各不相同,注意服药后不良反应如呼吸困难,过度镇静、呕吐等,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老年患者肾脏功能和肝功能退化,药物剂量要偏少,有慢性病者注意药物搭配禁忌,第一次给药后患者反应尤为重要。
2.5 心理护理
        引导患者对疼痛有正确认识,加强疼痛认知干预。术后和患者交流沟通了解其生理和心理状态,向其讲解疼痛发作规律和镇痛措施,就镇痛措施安全性加以说明。术后患者因疼痛出现悲观、消极、恐惧和焦虑情绪较为正常,这需要强化心理护理支持,正确评估病患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疏导。整理好病房环境,营造温馨舒适氛围,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缓解疼痛,播放轻音乐和观看电视转移注意力。
3 结论
   对比分析得出,Ⅰ组疼痛持续时长平均为8.12±4.2小时,三级以上疼痛程度占比10.6%,护理满意度97%。Ⅱ组疼痛持续时长平均为17.8±4.6小时,三级以上疼痛程度占比24%,护理满意度73%,而且Ⅰ组的视觉模糊评分比Ⅱ组低。比照上述指标显示差异值ρ<0.05。患者术后1-3天内会出现疼痛,这是机体自我修复过程也是对组织损伤的反应。因此需要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首先护理人员需要熟知基本药理常识,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镇痛药。其次,指导患者术后保持正确体位,局部制动。最后采取心理护理,进行有节律的深呼吸等方式降低痛感感受度。总之,根据患者手术部位、疼痛性质和自身免疫力高低等综合因素,制定护理方案,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剧痛出现率,缩短疼痛持续时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丹.综合护理应用于骨科患者术后镇痛中的价值[J].健康必读,2020(33).
[2]范晶晶,徐静,谢佳,等.对接受骨科手术后的患者进行疼痛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5).

作者简介:杨晓娜(1987-),女,青海人,本科,护师,从事临床护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